1703064602
1703064603
箭之所以能远射并穿透坚硬之物,靠的是弩的力量,然而它之所以能正中目标并分辨出细微之处,还是靠人的意念。奖赏善行,惩罚暴虐,靠的是政令,而政令所以能施行,靠的又是执政者的精诚。所以弩虽有力但不能(凭此)就能射中目标,法令虽然严明但不能(凭此)孤立推行,一定要有人的精诚来配合施行。所以(君主)阐明道理和主张来让民众接受,如果民众不听从,是由于诚心还没有普被(民众)。
1703064604
1703064605
【原文】天地四时,非生万物者,神明接(1),阴阳(2)和,而万物生之。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3)其所有,而涤荡(4)之。故因(5)则大,化(6)则细矣。能因循则大矣,化而欲作则小。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7)者也。因其好色(8),而制婚姻之礼,故男女有班(9);因其好音(10),而正(11)雅颂(12)之声,故风俗不流(13);因其宁室家(14),乐(15)妻子(16),教之以孝,故父子有亲;因其喜朋友,而教之以悌,故长幼有序。然后修朝聘(17),以明贵贱;乡饮(18)习射(19),以明长幼;时搜(20)振旅(21),以习用兵;搜,简车马也。入学庠序(22),以修人伦。此皆人所有于性,而圣人所匠成(23)也。
1703064606
1703064607
【注释】(1)神明接:精气交接。(2)阴阳: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3)拊循:依循。拊,抚,有循顺的含意。(4)涤荡:荡洗,清除。(5)因:依照。(6)化:王念孙云:“化”字义不可通。“化”当作“作”,字之误也。作为“造化”,这里指人为之意。(7)节文:谓制定礼仪,使行之有度。(8)色:美色。(9)班:区别。(10)好音:喜爱音乐。(11)正:修正。指将歪斜不正或有偏差、谬误的事物改正过来。(12)雅颂:《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13)流:向坏的方面转变。(14)因其宁室家:顺应人皆希望家庭安宁(的愿望)。(15)乐:指使其欢乐。(16)妻子:妻子和孩子。(17)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春秋时期,政在霸主,诸侯朝见霸主,亦称“朝聘”。(18)乡饮:古代嘉礼之一,指乡饮酒礼。古之乡学,三年业成,考其德艺,以其贤者能者荐升于君。时由乡大夫作主人,为之设宴送行,待以宾礼,饮酒酬酢,皆有仪式,称乡饮酒礼。(19)习射:演习射箭。(20)搜:检阅车马。(21)振旅:操练士兵。(22)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23)匠成:培养造就。
1703064608
1703064609
【译文】天地、四季,不能直接产生万物。精气相接,阴阳二气融合,万物便自然产生。圣人治理天下,不是强制改变民众的天性,而是依循人们已经具有的天性,引导其改变。因势利导效果良好,人为地改变则成效不大(能够顺应自然就会效果显著,人为地想要改变成效反而不大)。先王制定礼法,都是依据人们的爱好来调节典章制度。根据人们的好色之欲,于是制定婚姻礼法,所以男女有别;因人喜爱音乐,于是创作纯正的雅乐、颂乐,所以风俗不会变坏;因人皆希望家庭安宁、妻儿快乐,于是教育他们孝顺事亲,所以父子间有了亲情;因人皆喜欢交朋友,于是教育他们敬重年长的人,所以长幼之间礼节有序。做到这些之后,再制定朝拜天子、出使诸侯国的礼节,以明确高低贵贱;制定乡饮和习射的礼节,来明确长幼之间的次序;适时检查车马、整顿军队,来练习用兵;让人们进学堂学习,修明伦理道德。这些都是人们本性中具有的,而经由圣人的培养造就得以实现。
1703064610
1703064611
【原文】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1),不向(2)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3)。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4)之行;法能刑(5)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6),行为仪表(7),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8),死不还踵(9),化之所致也。
1703064612
1703064613
【注释】(1)废丑:废除丑恶现象。(2)向:仰慕。(3)行法:按法行事。(4)孔墨:指儒家、墨家两大学派。(5)刑:惩罚。(6)言为文章:言辞有文采。(7)仪表:立木以示人谓之仪,也叫表。引申为法则、标准、榜样。(8)蹈刃:踏刀锋,喻不顾危险。(9)还踵:转身。
1703064614
1703064615
【译文】民众如果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好。而不学习礼义,民众的廉耻观念就不会树立。民众不懂礼义,法律也无法使他们行为端正。不推崇善举、废除恶习,民众就不会向往礼义。没有法令不能治理好国家,民众不懂礼义不会按法令办事。法律能处罚不孝的人,但不能让人效法孔子、墨子弟子们的品行;法律能惩处偷盗的人,却不能让人学伯夷的正直。孔子培养的门徒三千人,都是在家讲孝道,出门讲友爱,言辞有文采,行为可作表率,这都是教育的结果。墨子的门徒一百八十人,都可以赴火踩刃,至死不后退,这也是教化使然。
1703064616
1703064617
【原文】夫刻肌肤,镵(1)皮革(2),被创(3)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越人以箴(4)刺其皮,为龙文(5)。圣王在位,明好憎以示人(人作之),经(6)诽誉(7)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8)不肖而退之,无被疮流血之患,而有高世(9)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1703064618
1703064619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10)维时,庶绩(11)咸熙(12),礼义修而任贤得也。故举(13)天下之高,以为三公(14);一国之高,以为九卿(15);一县之高,以为二十七大夫;一乡之高,以为八十一元士(16)。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17)而民和(18),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于其以化民(19)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20)。
1703064620
1703064621
【注释】(1)镵:音缠,刺。(2)皮革:此人体的皮肤。(3)被创:受伤。(4)箴:同针,针灸治病所用的针形器具。(5)龙文:龙形的花纹。(6)经:量度。(7)诽誉:毁谤和赞誉。(8)贱:轻视。(9)高世:高超卓绝,超越世俗。(10)百工:百官。(11)庶绩:各种事业。(12)熙:兴盛。(13)举:推荐。(14)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15)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16)元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一层,有元士、上士、中士、下士等。天子的士称元士,以和诸侯国的士相区别。(17)唱:倡导,后作“倡”。(18)和:响应。(19)化民:教化百姓。(20)靡:倒下。
1703064622
1703064623
【译文】刀划肌肤、针刺皮肉,受伤流血,这是人很难忍受的痛苦,但越人却刻肌刺肤来求取荣耀(越人用针在皮肤上刺成龙形花纹)。圣明的君主居于高位,阐明好恶来昭示国人,通过对人们的毁谤、称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人并提拔他,鄙弃不贤的人并罢免他,没有受伤流血之苦,却有盛世尊显的名声,民众谁不服从这样的君王呢?
1703064624
1703064625
古代制定了法律却无人触犯,设置了刑罚却不施用,不是该施刑而不用刑,而是因为百官都想着做好本职工作,各项事业都兴盛成功,礼仪建立起来,贤德之人得到任用。所以选拔天下的贤才来任为三公,选拔一国的贤才任为九卿,选拔一县的贤才任为二十七大夫,选拔一乡的贤才做八十一元士。各以其才能大小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做其适宜做的事。教化由根本(天子)达于枝末(下级官吏),以位重者制约位轻者。于是在上位的人倡导一声,人民便应和;在上位的人一有行动,下边的人便紧随其后。四海之内,归于一心,背弃贪婪和卑污,趋向义理。如此教化民众,就像风吹动草木,草木没有不随风而倒伏的。
1703064626
1703064627
【原文】今使愚教智,使不肖临(1)贤,虽严刑罚,民弗从者,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2)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3)、召公奭(4)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5)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6)用大宰(7)嚭(8)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也。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9),而贤不肖可论也。
1703064628
1703064629
【注释】(1)临:监视,监临。引申为统治、治理。(2)举:选用。(3)太公望:吕尚,俗称姜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4)召公奭:奭,音是,召公,姓姬,名奭,周的支族,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召公或召伯。(5)隰朋:隰,音习,春秋时齐大夫。(6)夫差:春秋吴王阖闾子。阖闾为越王勾践所伤而死,夫差嗣立,誓报父仇,大败越于夫椒。勾践求和。周敬王三十六年,吴北伐齐,败齐兵与艾陵。三十八年又会诸侯,与晋争霸于黄池,越乘机入吴,大败吴兵。周元王三年,越灭吴,夫差自杀。(7)大宰:官名,《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8)嚭:音匹,伯嚭,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9)党与:同党之人。
1703064630
1703064631
【译文】现在让愚笨的人去教诲聪明的人,让不贤的人居于贤人之上,即使严明刑罚,民众也不会顺从。这是因为小不能制约大,弱不能支配强。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贤人来建立功业,不贤的君主任用习性与他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吕望、召公奭而成就王业,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成就霸业,这些都是任用贤能建立功业的典范。夫差任用太宰伯嚭导致灭亡,秦始皇、秦二世任用李斯、赵高而使秦国败亡,这是任用的人习性与自己相同的恶果。所以观察他们所举用的人,其国家是大治还是混乱不堪便可以预见;考察一个人的同党,他自身的贤明与不贤明便可以推知了。
1703064632
1703064633
【原文】夫圣人之屈者,以求申(1)也;枉(2)者,以求直也。故虽出(3)邪僻之道,行幽昧(4)之涂(5),将欲以兴大道(6)、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7)之人,不得不濡(8)足。夫观逐(9)者于其反(10)也,观行者于其终也。
1703064634
1703064635
【注释】(1)申:伸展,伸张。(2)枉:弯曲。(3)出:在,处于。(4)幽昧:昏暗不明。(5)涂:道路。(6)大道: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7)拯溺:救援溺水的人,引申指解救危难。(8)濡:浸渍,沾湿。(9)逐:追赶,追逐。(10)反:还归。后多作“返”。
1703064636
1703064637
【译文】圣人暂时的屈从是为了日后的伸展,暂时的弯曲是为了日后的挺直。所以他们虽然有时行走出没在偏僻幽暗的路上,但那为的是振兴大道、成就大业,就好像走在山林中没有笔直的路、拯救溺水的人不能不沾湿双脚一样。观察逐猎者,要看他们返回时的情况(是否收获猎物);观察走路的人,要看他们达到终点时的情形(是否坚持到达目的地)。
1703064638
1703064639
【原文】故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川谷;趋行蹐驰(1),不归善者,不为君子。故善言归乎可行,善行归乎仁义。君子之过也,犹日月之蚀(2)也,何害于明?小人之可(3)也,犹狗之昼吠,鸱(4)之夜见,何益于善?夫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发,择善而为之,计(5)义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赖也,身死而名足称也。虽有智能(6),必以仁义为之本,而后可立也。智能(7)蹐驰,百事并作,圣人(人下有一字)以仁义为之准绳,中(8)之者谓之君子,不中者谓之小人。
1703064640
1703064641
【注释】(1)趋行蹐驰:忙忙碌碌地急行快走。趋行,急行、赶路。蹐,音及,轻步行、小步行走。蹐驰,小步快走。(2)蚀:日月食。(3)可:谓认为是、认为对。(4)鸱:音吃,猫头鹰一类的鸟。(5)计:考虑。(6)智能:智谋与才能。(7)智能:此处指有智谋与才能的人。(8)中:符合。
1703064642
1703064643
【译文】所以百川奔流,不能注入大海的,算不上(真正的)河谷;人忙忙碌碌地急行快走,不归向善良的,不能算是君子。所以好的言论要归结到可行,好的行为要符合仁义。君子的过失,如同日月亏蚀,怎能减损它的光明呢?小人认为正确的事,如同狗白天吠叫、鸱鸟夜里能看见东西,对行善又有什么益处呢?智者不随意行事,勇者不胡作非为,(他们一定要)选择善事去做,考虑到符合道义再行动,所以事情得以成功而功业足可以带来利益,死去以后名声还能为人称颂。即使拥有智慧和才能,一定要以仁义为根本,然后才能有所建树。聪明能干者日日奔忙,百事同时而兴起,圣人只是以仁义作为准绳来评判(那些人和事),符合仁义的称为君子,不符合仁义的称为小人。
1703064644
1703064645
【原文】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1)害之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2)不足。以凿观池(3)之力耕(4),则田野必辟(5)矣;以积土山之高修堤防,则水用必足矣;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以弋猎博奕(6)之日诵诗书(7),则闻识(8)必博矣。
1703064646
1703064647
【注释】(1)嬉戏:玩乐。(2)日:一天天地。(3)观池:供游观的池沼。(4)耕:翻土犁田。(5)辟:开垦。(6)博弈:局戏和围棋。(7)诗书:指《诗经》和《尚书》。此处泛指经典。(8)闻识:知识,学问。
1703064648
1703064649
【译文】人没有谁不懂得学习对自己有益处的,然而却不能好好求学,是贪图玩乐害了他。人多是以无用之事来妨碍有用之事,所以造成才智无法广博并且日渐贫乏。假如用开凿供游观的池塘的劲头去翻土犁田,那么田野一定会被开垦出来;倘若用堆积土山修高台的功夫去兴修堤防,那么用水就一定会很充足;如果用喂养狗马鸿雁所花的费用来供养士人,那么名望和声誉定会显扬荣耀;假使用射猎博弈的时间去诵读经典,那么见闻和知识一定会广博。
1703064650
1703064651
【原文】故上下(1)异道则治,同道则乱。位高而道大(2)者从,事(3)大而道小者凶。
[
上一页 ]
[ :1.7030646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