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4612e+09
1703064612
1703064613 【注释】(1)废丑:废除丑恶现象。(2)向:仰慕。(3)行法:按法行事。(4)孔墨:指儒家、墨家两大学派。(5)刑:惩罚。(6)言为文章:言辞有文采。(7)仪表:立木以示人谓之仪,也叫表。引申为法则、标准、榜样。(8)蹈刃:踏刀锋,喻不顾危险。(9)还踵:转身。
1703064614
1703064615 【译文】民众如果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好。而不学习礼义,民众的廉耻观念就不会树立。民众不懂礼义,法律也无法使他们行为端正。不推崇善举、废除恶习,民众就不会向往礼义。没有法令不能治理好国家,民众不懂礼义不会按法令办事。法律能处罚不孝的人,但不能让人效法孔子、墨子弟子们的品行;法律能惩处偷盗的人,却不能让人学伯夷的正直。孔子培养的门徒三千人,都是在家讲孝道,出门讲友爱,言辞有文采,行为可作表率,这都是教育的结果。墨子的门徒一百八十人,都可以赴火踩刃,至死不后退,这也是教化使然。
1703064616
1703064617 【原文】夫刻肌肤,镵(1)皮革(2),被创(3)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越人以箴(4)刺其皮,为龙文(5)。圣王在位,明好憎以示人(人作之),经(6)诽誉(7)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8)不肖而退之,无被疮流血之患,而有高世(9)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1703064618
1703064619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10)维时,庶绩(11)咸熙(12),礼义修而任贤得也。故举(13)天下之高,以为三公(14);一国之高,以为九卿(15);一县之高,以为二十七大夫;一乡之高,以为八十一元士(16)。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17)而民和(18),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于其以化民(19)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20)。
1703064620
1703064621 【注释】(1)镵:音缠,刺。(2)皮革:此人体的皮肤。(3)被创:受伤。(4)箴:同针,针灸治病所用的针形器具。(5)龙文:龙形的花纹。(6)经:量度。(7)诽誉:毁谤和赞誉。(8)贱:轻视。(9)高世:高超卓绝,超越世俗。(10)百工:百官。(11)庶绩:各种事业。(12)熙:兴盛。(13)举:推荐。(14)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15)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16)元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一层,有元士、上士、中士、下士等。天子的士称元士,以和诸侯国的士相区别。(17)唱:倡导,后作“倡”。(18)和:响应。(19)化民:教化百姓。(20)靡:倒下。
1703064622
1703064623 【译文】刀划肌肤、针刺皮肉,受伤流血,这是人很难忍受的痛苦,但越人却刻肌刺肤来求取荣耀(越人用针在皮肤上刺成龙形花纹)。圣明的君主居于高位,阐明好恶来昭示国人,通过对人们的毁谤、称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人并提拔他,鄙弃不贤的人并罢免他,没有受伤流血之苦,却有盛世尊显的名声,民众谁不服从这样的君王呢?
1703064624
1703064625 古代制定了法律却无人触犯,设置了刑罚却不施用,不是该施刑而不用刑,而是因为百官都想着做好本职工作,各项事业都兴盛成功,礼仪建立起来,贤德之人得到任用。所以选拔天下的贤才来任为三公,选拔一国的贤才任为九卿,选拔一县的贤才任为二十七大夫,选拔一乡的贤才做八十一元士。各以其才能大小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做其适宜做的事。教化由根本(天子)达于枝末(下级官吏),以位重者制约位轻者。于是在上位的人倡导一声,人民便应和;在上位的人一有行动,下边的人便紧随其后。四海之内,归于一心,背弃贪婪和卑污,趋向义理。如此教化民众,就像风吹动草木,草木没有不随风而倒伏的。
1703064626
1703064627 【原文】今使愚教智,使不肖临(1)贤,虽严刑罚,民弗从者,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2)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3)、召公奭(4)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5)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6)用大宰(7)嚭(8)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也。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9),而贤不肖可论也。
1703064628
1703064629 【注释】(1)临:监视,监临。引申为统治、治理。(2)举:选用。(3)太公望:吕尚,俗称姜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4)召公奭:奭,音是,召公,姓姬,名奭,周的支族,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召,故称召公或召伯。(5)隰朋:隰,音习,春秋时齐大夫。(6)夫差:春秋吴王阖闾子。阖闾为越王勾践所伤而死,夫差嗣立,誓报父仇,大败越于夫椒。勾践求和。周敬王三十六年,吴北伐齐,败齐兵与艾陵。三十八年又会诸侯,与晋争霸于黄池,越乘机入吴,大败吴兵。周元王三年,越灭吴,夫差自杀。(7)大宰:官名,《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8)嚭:音匹,伯嚭,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9)党与:同党之人。
1703064630
1703064631 【译文】现在让愚笨的人去教诲聪明的人,让不贤的人居于贤人之上,即使严明刑罚,民众也不会顺从。这是因为小不能制约大,弱不能支配强。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贤人来建立功业,不贤的君主任用习性与他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吕望、召公奭而成就王业,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成就霸业,这些都是任用贤能建立功业的典范。夫差任用太宰伯嚭导致灭亡,秦始皇、秦二世任用李斯、赵高而使秦国败亡,这是任用的人习性与自己相同的恶果。所以观察他们所举用的人,其国家是大治还是混乱不堪便可以预见;考察一个人的同党,他自身的贤明与不贤明便可以推知了。
1703064632
1703064633 【原文】夫圣人之屈者,以求申(1)也;枉(2)者,以求直也。故虽出(3)邪僻之道,行幽昧(4)之涂(5),将欲以兴大道(6)、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7)之人,不得不濡(8)足。夫观逐(9)者于其反(10)也,观行者于其终也。
1703064634
1703064635 【注释】(1)申:伸展,伸张。(2)枉:弯曲。(3)出:在,处于。(4)幽昧:昏暗不明。(5)涂:道路。(6)大道: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7)拯溺:救援溺水的人,引申指解救危难。(8)濡:浸渍,沾湿。(9)逐:追赶,追逐。(10)反:还归。后多作“返”。
1703064636
1703064637 【译文】圣人暂时的屈从是为了日后的伸展,暂时的弯曲是为了日后的挺直。所以他们虽然有时行走出没在偏僻幽暗的路上,但那为的是振兴大道、成就大业,就好像走在山林中没有笔直的路、拯救溺水的人不能不沾湿双脚一样。观察逐猎者,要看他们返回时的情况(是否收获猎物);观察走路的人,要看他们达到终点时的情形(是否坚持到达目的地)。
1703064638
1703064639 【原文】故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川谷;趋行蹐驰(1),不归善者,不为君子。故善言归乎可行,善行归乎仁义。君子之过也,犹日月之蚀(2)也,何害于明?小人之可(3)也,犹狗之昼吠,鸱(4)之夜见,何益于善?夫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发,择善而为之,计(5)义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赖也,身死而名足称也。虽有智能(6),必以仁义为之本,而后可立也。智能(7)蹐驰,百事并作,圣人(人下有一字)以仁义为之准绳,中(8)之者谓之君子,不中者谓之小人。
1703064640
1703064641 【注释】(1)趋行蹐驰:忙忙碌碌地急行快走。趋行,急行、赶路。蹐,音及,轻步行、小步行走。蹐驰,小步快走。(2)蚀:日月食。(3)可:谓认为是、认为对。(4)鸱:音吃,猫头鹰一类的鸟。(5)计:考虑。(6)智能:智谋与才能。(7)智能:此处指有智谋与才能的人。(8)中:符合。
1703064642
1703064643 【译文】所以百川奔流,不能注入大海的,算不上(真正的)河谷;人忙忙碌碌地急行快走,不归向善良的,不能算是君子。所以好的言论要归结到可行,好的行为要符合仁义。君子的过失,如同日月亏蚀,怎能减损它的光明呢?小人认为正确的事,如同狗白天吠叫、鸱鸟夜里能看见东西,对行善又有什么益处呢?智者不随意行事,勇者不胡作非为,(他们一定要)选择善事去做,考虑到符合道义再行动,所以事情得以成功而功业足可以带来利益,死去以后名声还能为人称颂。即使拥有智慧和才能,一定要以仁义为根本,然后才能有所建树。聪明能干者日日奔忙,百事同时而兴起,圣人只是以仁义作为准绳来评判(那些人和事),符合仁义的称为君子,不符合仁义的称为小人。
1703064644
1703064645 【原文】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1)害之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2)不足。以凿观池(3)之力耕(4),则田野必辟(5)矣;以积土山之高修堤防,则水用必足矣;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以弋猎博奕(6)之日诵诗书(7),则闻识(8)必博矣。
1703064646
1703064647 【注释】(1)嬉戏:玩乐。(2)日:一天天地。(3)观池:供游观的池沼。(4)耕:翻土犁田。(5)辟:开垦。(6)博弈:局戏和围棋。(7)诗书:指《诗经》和《尚书》。此处泛指经典。(8)闻识:知识,学问。
1703064648
1703064649 【译文】人没有谁不懂得学习对自己有益处的,然而却不能好好求学,是贪图玩乐害了他。人多是以无用之事来妨碍有用之事,所以造成才智无法广博并且日渐贫乏。假如用开凿供游观的池塘的劲头去翻土犁田,那么田野一定会被开垦出来;倘若用堆积土山修高台的功夫去兴修堤防,那么用水就一定会很充足;如果用喂养狗马鸿雁所花的费用来供养士人,那么名望和声誉定会显扬荣耀;假使用射猎博弈的时间去诵读经典,那么见闻和知识一定会广博。
1703064650
1703064651 【原文】故上下(1)异道则治,同道则乱。位高而道大(2)者从,事(3)大而道小者凶。
1703064652
1703064653 【注释】(1)上下: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2)大:表示程度深。(3)事:引申为职守、职权、责任。
1703064654
1703064655 【译文】所以君臣异道(各司其职),国家就能治理好;君臣同道(职分相混),国家就会混乱。地位高且德行深厚者做事就会顺畅,职事重大而德行浅薄者就会多凶险。
1703064656
1703064657 【原文】故小快(1)害义,小惠(2)害道,小辩(3)害治,苛峭(4)伤德。大政(5)不险,故民易遵;至治(6)宽裕(7),故下不相贼(8);至德(9)朴索(10),故民无慝(11)。原蚕(12)一岁(13)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为其残(14)桑也。家老(15)异粮(16)而食之,殊器(17)而烹之,子妇(18)跣(19)而上堂,跪而酌羹(20),非不费(21)也。然而不可省者,为其害义也。待媒而结言(22),娉纳(23)而取(24)妇,绂絻(25)而亲迎(26),非不烦也。然而不可易者,可以防淫也。使民居处相司(27),有罪相告(28),于以禁奸,非不辍也。然而不可行者,为伤和睦之心,而构仇雠(29)之怨也。故事有凿一孔而生百隟,树(30)一物而生万叶者,所凿不足以为便,而所开足以为败;所树不足以为利,而所生足以为秽(31)。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不可以为法也。
1703064658
1703064659 【注释】(1)快:畅快。(2)惠:通“慧”,聪明。(3)辩:巧言,会说话。《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4)苛峭:亦作“苛削”,谓刻薄严峻。(5)大政:犹善政。(6)至治:最好的治理。(7)宽裕:宽大。《国语·晋语四》:“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8)相贼:相互侵犯、妨害。(9)至德:最高的道德。(10)朴索:朴素,质朴无华。(11)慝:邪恶。(12)原蚕:二蚕,即夏秋第二次孵化的蚕。(13)岁:一年为一岁。(14)残:毁坏。(15)家老:一族或一家中的长者。(16)粮:谷类食物曰粮。(17)器:用具,器具。(18)子妇:指儿媳妇。(19)跣:赤脚,光着脚。(20)酌羹:酙倒羹汤。酌,挹取,舀。(21)费:烦劳。(22)结言:订婚约。(23)娉纳:亦作“娉内”,古代婚礼中的问名、纳币。(24)取:“娶”的古字。(25)绂絻:音“伏问”。亦作“绂冕”。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礼服。(26)亲迎: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夫婿亲至女家迎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卺之礼。(27)司:通“伺”,侦察。(28)告:告发。(29)仇雠:仇人,冤家对头。(30)树:种植。(31)秽:污浊。
1703064660
1703064661 【译文】所以贪图小的快活会损害大义,玩弄小聪明会妨碍大道,小的巧辩会妨碍国家治理,刻薄严峻会损害德行。善政没有险恶之法,所以民众容易遵行;最好的治理政策宽裕,所以百姓不互相伤害;最高的德行是质朴无饰,所以民众没有邪恶之念。蚕本一年可以再次孵化而两次收获蚕丝,(这样做)并不是没有利,但是王法禁止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做会损害桑树;家中长者(与家人)吃不同的饭,用不同的食具烹调,儿媳光着脚走上堂去,跪着给长辈酙倒羹汤,这种礼法不是不烦劳,然而却不能省减,是因为省减了会损害义理;等有了媒人才订婚约、下聘礼以后迎娶新妇,夫婿穿上盛服亲至女家迎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卺之礼,这样做不是不烦杂,但是不能改变这套礼法,是因为这样做可以防止淫乱;让百姓左邻右舍相互监视,发现有人犯罪便相互告发,这样来查禁奸恶,并非不能终止作恶,但是却不能那样做,(是因为这样)会伤害和睦相处之心,而结成仇怨。所以事情有时像凿开一个小孔就会生成百条缝隙、栽一棵树就会长出万片叶子一样,凿开一个小孔不会带来什么方便,而裂开的缝隙足以坏事;所栽之树不会带来什么收益,而长出的枝叶足以带来污秽(落叶满地)。愚蠢的人迷恋小利,而忘掉(这样做)会产生大祸,因此不可以效法。
[ 上一页 ]  [ :1.7030646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