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4562e+09
1703064562
1703064563 【注释】(1)材:木材。(2)残:毁坏。这里指砍伐(树木)。(3)木:树。(4)谷:山间的水流。(5)致:奉献,献纳。(6)丝:细丝。(7)纶:粗丝线。(8)衰:衰、杀,皆喻“俭”。俭作“逾”,超过。
1703064564
1703064565 【译文】在上位的人要用木材,在下位的人就会毁坏林木。在上位的人要吃鱼,在下位的人就会放干河谷的水。在上位的人要用船桨,在下位的人就会献纳船只。在上位的人说的话若像一根细丝,在下位的人就会像一根粗丝绳。在上位的人有一分优点,在下位的人就有两分赞誉。在上位的人的奢欲减少三分,臣下就会减少九分(古书上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的,在下位的人会更过分。”所以在上位的人减少三分,在下位的人就会减少九分)。
1703064566
1703064567 人 间
1703064568
1703064569 【题解】“人间”,东汉许慎注曰:“人间之事,吉凶之中,征得失之端,反存亡之几也。”本篇通过观察祸与福、利与害的互相转化,研究得和失变化的轨迹,揭示出事物的更替过程,辨析各种事物的隐藏之处,铺述存亡的关键,让人们懂得祸可以转变为福、失可以转变成得、成功可以转变成失败、利可以转变为害。
1703064570
1703064571 【原文】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1)者,不可禁于远。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2)者,难立(3)而易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4)之屋,以突(5)隙之烟焚。突,灶突也。尧戒曰:“战战栗栗(6),日慎一日。莫蹪(7)于山,而蹪于垤(8)。”蹪,踬。垤,螘封也。是故人者,皆轻小害,易(9)微事,是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10)惓,剧。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11)、俞夫(12)(夫作跗)之巧,犹不能生也。俞夫(夫作跗)。黄帝时医。
1703064572
1703064573 【注释】(1)迩:近。(2)名:名声。(3)立:树立。(4)百寻:形容极高或极长。寻,古制八尺为一寻。(5)突:烟囱。(6)战战栗栗:敬畏戒慎貌。(7)蹪:音颓,意为“踬”。跌倒,绊倒。(8)垤:螘封,蚁冢。蚂蚁做窝时堆积在洞口周围的浮土。(9)易:轻视。(10)惓:意为“剧”,极。(11)扁鹊:战国时名医。(12)俞夫:应作“俞跗”,传说为黄帝时良医。
1703064574
1703064575 【译文】话从自己口中说出,不会终止于听的那个人;所做的事发生在近处,不可能禁止它(的影响)传到远方。事情成功困难却容易失败,名声树立很难却容易毁掉。千里大堤,会因蝼蚁之穴而发生渗漏;近百丈的高楼,会因烟囱缝隙冒出的火星而焚毁。《尧戒》上告诫说:“要经常怀着畏惧之心,一天比一天谨慎。人不会因为遇到山而跌倒,却会在蚂蚁洞外的小土堆前摔倒。”因此说,人们往往都轻视小害,不看重小事,以至酿成大祸后才后悔不迭。祸患降临时才忧虑,好比病情沉重才去求良医。(到那时)即使医生有扁鹊、俞夫那样高超的医术,也难以让病人起死回生了。
1703064576
1703064577 【原文】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材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
1703064578
1703064579 贤主不苟得(1),忠臣不苟利(2)。何以明(3)之?中行缪伯(4),攻鼓(5)弗能下。中行缪伯,晋大夫。鼓,北翟。馈间伦(6)曰:“鼓之啬夫(7),间伦知之。馈间伦。晋大夫。请无疲武丈夫,而鼓可得也。”缪伯弗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8)奚为弗取?”缪伯曰:“间(间或作闻)伦为人,佞(9)而不仁,若使间(间或作闻)伦下(10)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11),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所用之?”
1703064580
1703064581 【注释】(1)苟得:苟且求得,不当得而得。(2)苟利:贪求不正当的利益。(3)明:证明。《韩非子·难势》:“何以明其然也?”(4)中行缪伯:晋国大夫。(5)鼓:地名,春秋时北狄据有之地。(6)馈间伦:晋国大夫。(7)啬夫:古代官名。秦汉之前有司空属官和主币官两种。(8)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佞:用花言巧语谄媚人。(10)下:攻克。(11)武:武将。
1703064582
1703064583 【译文】天下有三种危险情况:缺少德行却倍受尊宠,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却地位高贵,是第二种危险;自身没有大功却享有优厚俸禄,是第三种危险。
1703064584
1703064585 贤明的君主不苟且贪得,忠诚的臣子不苟且取利。怎么证明这一点呢?晋国大夫中行缪伯攻打被北狄人占据的鼓地,很久未能攻克。馈间伦对他说:“鼓地的啬夫,我认识。请您不要劳累军中将士,我有办法得到鼓地。”缪伯没有答应。他身边的人问:“不折一戟,不伤一卒,却可以得到鼓地,您为什么不派馈间伦去收取鼓地呢?”缪伯说:“间伦的为人,巧言谄媚而不仁德。如果他夺下鼓地,我能不奖赏他吗?如果奖赏了他,便是奖赏了不仁德的人。不仁德的人得志,会使晋国的武将舍弃仁德而追求奸佞,果真这样的话,即使得到鼓地,又有什么用呢?”
1703064586
1703064587 泰 族
1703064588
1703064589 【题解】“泰族”,东汉许慎注曰:“泰言古今之道,万物之指,族于一理,明其所谓也。”曾国藩云:“族,聚也。群道众妙之所聚萃也。泰族者,聚而又聚者也。”本篇特别强调用“仁义”感化人。仁就是“爱人”,这是“仁”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治国的根本。与此相联系的是以仁爱得民心、用民力。仁政和法制,前者是本,后者是末;前者是主,后者是辅。要实行仁政,君王一方面要从自身修养做起,同时还要“知贤”,发现和任用贤才。
1703064590
1703064591 【原文】圣王在上位,廓然(1)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2);无劳役,无寃刑。四海之内,莫不仰(3)上之德,象主之指(4);夷狄之国,重译(5)而至。非户辨(6)而家说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
1703064592
1703064593 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内顺外宁矣。大王亶父(7)处邠(8),狄(9)人攻之(旧无处邠至攻之六字,补之),杖策(10)而去,百姓携幼扶老,而国(11)乎岐周(12),非令(13)之(旧无令之二字,补之)所能召也。秦穆公(14)为食骏马之伤也,饮之美酒,以其死力报,非券(15)之所责(16)也。券,契也。季(季作宓)子(17)治单父,夜渔(渔旧作亩,改之)者得小即释之,非刑之所能禁也。孔子为鲁司寇(18),田渔(19)皆让长(20),长者得多。而斑白(21)不负载,斑白,须有白发。非法之所能致(22)也。
1703064594
1703064595 夫矢之所以射远贯坚(23)者,弩(24)力也;其所以中的(25)剖(26)微者,人心也。赏善罚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行者,精诚也。故弩虽强(27),不能独(28)中,令虽明(29),不能独行,必有精气(30)所与之。故总道以被民,而民不从,诚心弗施也。
1703064596
1703064597 【注释】(1)廓然:空旷貌。(2)逸民:指遁世隐居的人。(3)仰:敬慕。(4)象主之指:依从君王的旨意。象,依照。指,旨意。(5)重译:指译使。(6)户辨:辨应作“辩”。挨户说明。(7)亶父:亦作“亶甫”。即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追尊为太王。亶,音胆。(8)邠:音兵,同“豳”,古代诸侯国名。周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邰迁居于此。在今陕西省彬县。(9)狄:我国古代民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7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因为他们主要居住在北方,故又称北狄。(10)杖策:执马鞭,谓策马而行。(11)国:建都。(12)岐周:岐山下的周代旧邑。(13)令:命令。(14)秦穆公:又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15)券:契据。古代常用竹木等刻成,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以征信。后世多以纸为之。(16)责:要求,期望。(17)季子:宓子贱,孔子弟子。曾为单父宰,弹琴而治,为后世儒家所称道。(18)司寇:官名,夏殷已有之,周为六卿之一,曰秋官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春秋列国亦多置之。孔子尝为鲁司寇,因与季氏不合而去。(19)田渔:耕田(者)和捕鱼(者)。(20)让长:礼让长者。(21)斑白:头发黑白相杂,谓年老。(22)致:达到。(23)贯坚:穿透坚硬之物。贯,射中、穿透。(24)弩:弩弓,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的弓。(25)中的:箭靶的中心,一说指箭靶。(26)剖:辨明。(27)强:有力量。(28)独:单独。(29)明:严明。(30)精气:犹精诚。
1703064598
1703064599 【译文】圣明的君主处在君位上,空廓没有身形,寂静没有声响;官府就像无事可做似的,朝廷就像没有人似的;民间没有隐士,没有避世的民众;百姓没有劳役,牢狱没有冤屈受刑的人。四海之内,无不仰慕君主的仁德,依从君主的旨意;周边外族之邦,通过译使前来朝拜。这不是靠挨家挨户地说教能实现的,而是君王以自己的精诚之心施于天下人(的结果)。
1703064600
1703064601 《诗经》中说:“君主施恩惠于国中,这样来安抚四方诸侯。”国内政治和顺,外部就能安宁了。太公亶父在邠地时,狄人常常攻打他,于是亶父便骑马离去,百姓们扶老携幼地跟随他,来到岐周建立了国都,这不是简单的命令能够招致的。秦穆公为避免盗去他骏马的人吃马肉生病(他听说吃马肉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便拿美酒给他们喝,(因此在与晋国的战斗中)这些人(指吃马肉的人)便拼死报效穆公,这不是凭契约要求他们这样的。宓子贱治理单父之地时,夜间打渔的人捕到小鱼便自觉地放掉,这不是刑罚所能阻止的。孔子做鲁国司寇时,农夫渔夫都谦让长者(长者得到的多些),老年人不用去背负重物,这不是法律(的要求)所能够达到的。
1703064602
1703064603 箭之所以能远射并穿透坚硬之物,靠的是弩的力量,然而它之所以能正中目标并分辨出细微之处,还是靠人的意念。奖赏善行,惩罚暴虐,靠的是政令,而政令所以能施行,靠的又是执政者的精诚。所以弩虽有力但不能(凭此)就能射中目标,法令虽然严明但不能(凭此)孤立推行,一定要有人的精诚来配合施行。所以(君主)阐明道理和主张来让民众接受,如果民众不听从,是由于诚心还没有普被(民众)。
1703064604
1703064605 【原文】天地四时,非生万物者,神明接(1),阴阳(2)和,而万物生之。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3)其所有,而涤荡(4)之。故因(5)则大,化(6)则细矣。能因循则大矣,化而欲作则小。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7)者也。因其好色(8),而制婚姻之礼,故男女有班(9);因其好音(10),而正(11)雅颂(12)之声,故风俗不流(13);因其宁室家(14),乐(15)妻子(16),教之以孝,故父子有亲;因其喜朋友,而教之以悌,故长幼有序。然后修朝聘(17),以明贵贱;乡饮(18)习射(19),以明长幼;时搜(20)振旅(21),以习用兵;搜,简车马也。入学庠序(22),以修人伦。此皆人所有于性,而圣人所匠成(23)也。
1703064606
1703064607 【注释】(1)神明接:精气交接。(2)阴阳: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3)拊循:依循。拊,抚,有循顺的含意。(4)涤荡:荡洗,清除。(5)因:依照。(6)化:王念孙云:“化”字义不可通。“化”当作“作”,字之误也。作为“造化”,这里指人为之意。(7)节文:谓制定礼仪,使行之有度。(8)色:美色。(9)班:区别。(10)好音:喜爱音乐。(11)正:修正。指将歪斜不正或有偏差、谬误的事物改正过来。(12)雅颂:《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13)流:向坏的方面转变。(14)因其宁室家:顺应人皆希望家庭安宁(的愿望)。(15)乐:指使其欢乐。(16)妻子:妻子和孩子。(17)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春秋时期,政在霸主,诸侯朝见霸主,亦称“朝聘”。(18)乡饮:古代嘉礼之一,指乡饮酒礼。古之乡学,三年业成,考其德艺,以其贤者能者荐升于君。时由乡大夫作主人,为之设宴送行,待以宾礼,饮酒酬酢,皆有仪式,称乡饮酒礼。(19)习射:演习射箭。(20)搜:检阅车马。(21)振旅:操练士兵。(22)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23)匠成:培养造就。
1703064608
1703064609 【译文】天地、四季,不能直接产生万物。精气相接,阴阳二气融合,万物便自然产生。圣人治理天下,不是强制改变民众的天性,而是依循人们已经具有的天性,引导其改变。因势利导效果良好,人为地改变则成效不大(能够顺应自然就会效果显著,人为地想要改变成效反而不大)。先王制定礼法,都是依据人们的爱好来调节典章制度。根据人们的好色之欲,于是制定婚姻礼法,所以男女有别;因人喜爱音乐,于是创作纯正的雅乐、颂乐,所以风俗不会变坏;因人皆希望家庭安宁、妻儿快乐,于是教育他们孝顺事亲,所以父子间有了亲情;因人皆喜欢交朋友,于是教育他们敬重年长的人,所以长幼之间礼节有序。做到这些之后,再制定朝拜天子、出使诸侯国的礼节,以明确高低贵贱;制定乡饮和习射的礼节,来明确长幼之间的次序;适时检查车马、整顿军队,来练习用兵;让人们进学堂学习,修明伦理道德。这些都是人们本性中具有的,而经由圣人的培养造就得以实现。
1703064610
1703064611 【原文】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1),不向(2)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3)。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4)之行;法能刑(5)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6),行为仪表(7),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8),死不还踵(9),化之所致也。
[ 上一页 ]  [ :1.7030645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