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4852
1703064853
【译文】中行寅在出逃的前夕,把他的太祝召了进来,想问罪处治,说:“你替我祭拜祈祷的时候,所用的牛羊等祭品不够肥美吧?或者是斋戒时的心行不够恭敬吧?弄得我国家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祝简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君主中行穆子只有皮车十辆,但他不忧愁车子太少,而是忧虑自己在道德仁义上还有欠缺。现在君主您有战车上百辆,您不忧虑自己道德仁义的欠缺,只是忧患兵车不够多。对战船兵车进行装饰,征收赋税就会相对加重;税赋太重,老百姓就会怨恨、咒骂您了。况且君主您以为我祭拜天地就一定会有益于国家吗?可是,人民的咒骂也会使国家灭亡的呀!一个人替您祭神祈福,而全国的人民都咒骂您,一个人的祈祷是敌不过全国人民咒骂的呀。国家将要灭亡,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这个太祝又有什么罪过呢?”中行文子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惭愧。
1703064854
1703064855
【原文】秦(1)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2)子西(3)而问焉,曰:“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4)、随侯之珠(5),可以示诸?”令尹子西对曰:“不知也。”召昭奚恤(6)而问焉,昭奚恤曰:“此欲观吾国得失而图之。宝器在贤臣,珠玉玩好(7)之物,非宝之重者也。”王遂使昭奚恤应之。昭奚恤为东面之坛(8)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9)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之宝器,楚国之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珪璧(10)使诸侯,解忿悁(11)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12)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13),谨境界(14),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枹鼓(15)以动百万之众,所使皆趣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愿一生,司马子反在此;怀霸王之余议(16),撮(撮作摄)治乱(17)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瞿然(18)无以对。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楚。
1703064856
1703064857
【注释】(1)秦:周朝国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翳之后非子为附庸,与以秦邑。秦襄公始立国,至秦孝公,日益富强,为战国七雄之一。传至秦始皇而统一中国。(2)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3)子西:芈姓,熊氏,名申,又名宜申,即公子申,字子西,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他是楚平王的庶长子,楚昭王的异母兄。公元前479年于内乱中被杀。(4)和氏之璧:和氏璧,楚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认为是普通的石头,卞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5)随侯之珠: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来这条蛇就在江中衔明月珠来报德,所以叫随侯珠,又称灵蛇珠。(6)昭奚恤:生卒年不详。楚国大臣,楚宣王时担任令尹,事迹多见于《战国策》。魏人江乙常欲使昭奚恤恶于楚王,变着法说昭奚恤狐假虎威。(7)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8)坛:高台。古代祭祀天地、帝王、远祖或举行朝会、盟誓及拜将的场所,多用土石等建成。(9)叶公子高:即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被楚昭王封到叶邑(今河南省叶县),故称“叶公”、“叶公子高”。(10)珪璧:古代祭祀朝聘等所用的玉器。(11)忿悁:悁,音冤,怨怒,愤恨。(12)兵革:兵器和甲冑的总称。此处为战争之意。(13)封疆:疆域;疆土。(14)境界:疆界;土地的界限。(15)枹鼓:枹,音福,即战鼓。(16)议:通“仪”,仪型(楷模,典范),法则。(17)治乱:谓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18)瞿然:惊骇貌。
1703064858
1703064859
【译文】秦国想攻打楚国,于是派遣了一个使者去观看楚国的宝器。楚王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召见令尹子西,问他说:“秦国要看我们国家的宝器,我们的和氏璧和随侯之珠,可以拿给他们看吗?”令尹子西回答说:“我不知道。”楚王于是又召见昭奚恤来询问。昭奚恤回答说:“秦国是想借此观察我国政治的得失,进而别有企图。一个国家的宝器,在于有贤能的臣子。珍珠、宝玉这些供玩赏的小物,实在算不上是国家最珍贵的宝器。”楚王于是便派昭奚恤来应对这件事。昭奚恤在东面建筑了一座高台,在南面建筑了四座高台,在西面建筑了一座高台。当秦国的使者来到之后,昭奚恤对他说:“先生是客人,请您坐在东面的上位。”令尹子西坐在南面,依次是太宗子敖、叶公子高、司马子反,昭奚恤自己坐在了西面的高台上。他对秦国的使者说:“客人您想观看楚国的宝器,而楚国所珍贵的是贤能的臣子。治理百姓,充实国库,使人民各得其所,有令尹子西在这里。手里拿着玉珪宝璧,出使诸侯各国,化解彼此的愤怒和怨仇,结交两国之间的友谊,使他们没有战争的忧虑,有太宗子敖在这里。保卫国土,严守疆界,不去侵犯邻国,邻国也不敢来侵犯楚国,有叶公子高在这里。治理军队,整修军备,来抵御强敌的侵扰,手提着战鼓,激励百万民众,所用的人都能够赴汤蹈火、脚踏刀刃,即使万死也不推辞,有司马子反在这里。缅怀先王霸业所留下的治国典范,摄取先王治理乱世的经验教诲,有我昭奚恤在这里。就请大国的使者随意看吧!”秦国的使者吃惊地看着,一时答不出话来。秦国的使者回国后对秦王说:“楚国有很多贤明的臣子,现在还不可打他们的主意。”于是就没有攻打楚国。
1703064860
1703064861
【原文】昔者唐虞(1)崇举九贤(2),布之于位,而海内大康(3),要荒(4)来宾,麟(5)凤(6)在郊。商汤(7)用伊尹(8),而文武用太公(9)、闳夭(10),成王任周、邵(11),而海内大治,越裳(12)重译,祥瑞并降,遂安千载。皆由任贤之功也。无贤臣,虽五帝三王(13),不能以兴。
1703064862
1703064863
【注释】(1)唐虞: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2)九贤:九个贤人。指尧舜时九官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3)大康:《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陆德明释文:“大,音泰。”朱熹集传:“大康,过于乐也。”后以“大康”指安丰泰乐。(4)要荒:要,要服;荒,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亦泛指远方之国。(5)麟:即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兽。麒麟的首似龙,形如马,状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纹,腹部有黄色毛。麒有独角,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亦作骐驎。(6)凰: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常用来象征瑞应。亦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7)商汤:商为成汤有天下的名号,所以世人称成汤曰商汤。成汤为契的后代,子姓,名履,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高祖乙。(8)伊尹:公元前1648年至公元前1549年在世,名挚。因为其母亲为侁民,在伊水住居,故以伊为氏。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尹是右相之意。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后来被商汤提拔为宰相。公元前1600年,他辅助商汤灭夏朝,商朝建立。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劳。(9)太公:即吕尚,字子牙,本姓姜,周东海人,为周文王四友之一。文王初遇吕尚,称之为太公望,世遂称吕尚为太公,而武王尊他为师尚父。武王灭纣有天下,尚谋居多。(10)闳夭:西周开国功臣,与散宜生、太颠等共同辅佐西伯姬昌。西伯被纣囚禁,他设计用美色重赂,营救西伯脱险;后又辅佐武王灭商。(11)周邵:即周公、召公。周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召公,名奭,周文王的庶子。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召公摄政。邵,古地名,周初召公奭的封地。故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12)越裳:亦作“越常”或“越尝”,古南海国名。(13)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三人为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
1703064864
1703064865
【译文】从前,唐尧和虞舜两个圣君在位的时候,尊崇、选拔九位贤能之士,把他们安置在适当的职位上。因此国泰民安,四面八方偏远地区的人民,都带着贡品前来朝见,而麒麟和凤凰之类的祥兽瑞鸟,也都出现在郊外。商汤王任用伊尹为宰相,周文王、周武王重用吕尚和闳夭,周成王任用周公和召公,因而国家政治升平。远在南海边的越裳国,也通过译使前来朝贡。种种吉祥的征兆纷纷降临,千年以来社会也都是长治久安。这些都是由于任用贤才的缘故啊!没有贤明的臣子,即使是五帝三王,也不可能使国家兴盛起来。
1703064866
1703064867
【原文】齐桓(1)得管仲(2),有霸诸侯之荣;失管仲,而有乱危之辱。虞(3)不用百里奚(4)而亡,秦穆用之而霸。楚不用子胥(5)而破,吴王阖庐(6)用之而霸。夫差(7)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杀之,而卒以亡。燕昭王(8)用乐毅(9),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10)废乐毅,变(变作更)代以骑劫(11),兵立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子不用,其事可见也。故阖庐用子胥而兴,夫差杀之而以亡;昭王用乐毅以胜,惠王逐之而以败,此的的然若白黑也。
1703064868
1703064869
【注释】(1)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桓公任管仲为相,一匡天下,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2)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出生于颍上(今中国安徽省颍上县),中国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齐桓公尊为仲父。(3)虞:古国名。舜之先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周武王克殷,封古公亶父之子虞仲的后人于此,是为西虞。(4)百里奚:百芮氏,名奚,字井伯,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春秋时著名政治家。也称百里傒、百里子,世人称其为五羖大夫或虞国大夫,孟明视之父。事虞公为大夫,晋灭虞,被虏,将以为秦穆公夫人媵,奚耻之,走宛,楚都人执之,穆公闻其贤,以五羖皮赎之,授以国政,相秦七年而霸,所以称之为五羖大夫。(5)子胥:即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属今湖北监利县人,后来吴国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父奢兄尚,为楚平王所杀,子胥逃到吴国,辅佐吴王阖庐伐楚,五战而入楚,掘楚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后被谗言中伤,吴王夫差赐剑令子胥自尽。(6)阖庐:即阖闾,春秋末吴的国君,名光。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他派专诸(刺客名)刺杀吴王僚而自立。曾伐楚入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在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为越王勾践所败,重伤而死。见《史记·吴太伯世家》。(7)夫差:姬姓,春秋时期吴国第二十五任国王,在位时期为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最后被勾践流放,自杀身亡。(8)燕昭王:即燕昭襄王,姬姓,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做为人质。燕王哙死后,燕人立职为燕昭王,派乐毅伐齐国,连克七十余城,燕惠王时,齐将田单组织反攻,以火牛阵破燕军,才得以收复失地。(9)乐毅:战国时期燕将,事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封昌国君,又在赵国封望诸君。(10)惠王:即燕惠王,燕昭王之子,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11)骑劫: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79年,中国战国时期燕国将领。燕国在“子之之乱”中被齐国击败,燕昭王一心想要雪耻,于是任用大将乐毅,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一举攻破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并攻陷了齐国都城临淄,包围了即墨城。燕昭王死后,他的儿子乐资即位,即燕惠王。惠王向来与乐毅不和,齐国的将军田单借机施反间计,惠王于是让骑劫代替了乐毅的位置。骑劫就任后,将之前乐毅“以德服人”的政策完全颠覆,后中田单计。公元前279年,田单在即墨城以火牛阵大破燕军,骑劫也在此战中阵亡。
1703064870
1703064871
【译文】齐桓公重用管仲为宰相,因此才有了称霸诸侯的光荣历史;但管仲去世后,齐国就遭到了危险变乱的耻辱。虞国因为不用百里奚以致亡国,但秦穆公因重用他而称霸诸侯。楚国不重用伍子胥而被打败,吴王阖庐重用他而称霸天下。吴王夫差不但不重用伍子胥,还杀了他,最后国亡身死。燕昭王重用乐毅,率领弱小的燕国军队,打败了像齐国那样强大的仇敌,攻占了七十多座城池。然而燕惠王却罢免了乐毅,让骑劫代替他当大将,燕军马上被打败,结果又失掉了七十座城池。这些都是父亲重用的人才而儿子却不用导致的,其事情的成败清楚可见啊!所以,阖庐重用伍子胥而国家兴盛,夫差杀伍子胥而导致国亡;昭王重用乐毅而取得胜利,惠王逼走乐毅而致使失败。这样的事实,的确像黑白两色一样地分明。
1703064872
1703064873
【原文】秦不用叔孙通(1),项王(2)不用陈平(3)、韩信(4),而皆灭,汉用之而大兴,此未远也。夫失贤者其祸如彼,用贤者其福如此。人君莫不求贤以自辅,然而国以乱亡者,所以贤者不贤也。或使贤者为之,与不肖者议之,使智者图之,与愚者谋之。不肖嫉贤,愚者妒智,是贤者之所以(所以之以作谓)隔蔽(5)也,所以千岁不合者也。或不肯用贤,或用贤而不能久也,或久而不能终也。或不肖子,废贤父之忠臣,其祸败(6)难一二录也。然其要在于己不明,而听众口也。故谮诉不行,斯为明矣。
1703064874
1703064875
【注释】(1)叔孙通:又名叔孙何,生卒年不明,初为秦待诏博士,后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见秦将要灭亡,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在盘踞薛城的项梁。后来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2)项王:即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后迁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秦末时被楚义帝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为刘邦所败,逃亡至东城被杀。《史记·项羽本纪》称项羽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3)陈平:字孺子,西汉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人,以谋略见长。在楚汉相争时,初在项羽手下做谋士。早期被项羽重用,因得罪亚父范增,逃归汉王刘邦帐下。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西汉建立后,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曾先后受封户牖侯、曲逆侯(今河北顺平东),死后谥献侯。(4)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起初追随项梁举兵起义,后归附汉王,拜为上将军,因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5)隔蔽:谓被阻隔遮蔽。(6)祸败:灾祸与失败。
1703064876
1703064877
【译文】秦朝因为不用叔孙通,项羽因为不用陈平、韩信,结果都灭亡了;汉王因为重用了这些人,所以很快就兴起,这些都是距离现在不远的事。失去贤才的,他的危害就像上述那样;重用贤才的,他的福运也像上述的一样。君主没有不寻求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家仍会产生变乱或灭亡,原因就在于君主所认为贤能的人,其实并不贤能;或者是君主让贤能的人做事,却与无才无德的人一起非议他;让有智慧的人谋划一件事,却又同愚蠢的人一起商议;无才德的人嫉妒贤能的人,愚蠢的人妒忌聪明的人;这是贤人被隔阻遮蔽难以接近君主的原因,也是君主千载难以遭遇贤臣的原因。有的君主不肯重用贤士,或者任用了贤能之士,却不能长久;即或任用较久,也不能有始有终;或不成材的儿子,把贤明的父亲的忠臣废弃不用,这种做法招来的灾祸与失败,实在无法一一记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君主自己不贤明,反而一味听信一般臣子的言辞。所以说,使诬陷之辞不起作用,那才是君主的贤明啊!
1703064878
1703064879
【原文】魏庞共(1)与太子质(2)于邯郸(3),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共曰:“夫市之无虎明(4)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5)魏远于市,议(6)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庞共自邯郸反,谗口(7)果至矣,遂不得见。
1703064880
1703064881
【注释】(1)庞共:又作庞恭,人名,魏国大夫。(2)质:以财物抵押或留人质担保。(3)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十里。(4)明:明白,清楚。(5)去:距离。(6)议:非议。(7)谗口:说坏话的嘴;谗人。
1703064882
1703064883
【译文】魏国的庞恭将陪同太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集市里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两个人说集市里有老虎,大王信不信?”魏王说:“我有些疑惑了。”庞恭再说:“三个人来说集市里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有虎。”庞恭说:“闹市没有老虎,这是清清楚楚的事,然而听了三个人的话,您就相信会有老虎了。如今邯郸到魏国的距离,比这里到集市的距离要远得多,如果非议我的人又不止三个,我希望大王明察。”魏王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等到庞恭从邯郸回来,谗言果然出现了,庞恭最终也没有被魏王召见。
1703064884
1703064885
【原文】昔者邹忌(1)以鼓琴(2)见齐宣王(3),宣王善之,与语三日,遂拜以为相。有稷下先生(4)淳于髠(5)之属,七十二人,乃相与俱行,见邹忌曰:“狐白之裘(6),补之以弊(7)羊皮,何如?”忌曰:“诺,请不敢杂贤以不肖。”髠曰:“方内而圜缸(8),何如?”忌曰:“诺,请谨门户,不敢留客。”髠等曰:“三人共牧一羊,羊不得食,人不得息,何如?”忌曰:“诺,请减吏省员(9),使无扰民。”淳于髠等三辞(三辞之辞作称),邹忌三知之,如应响(10)。淳于髡等辞屈(11),辞而去。
1703064886
1703064887
【注释】(1)邹忌:战国时代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田齐桓公时以为重臣,齐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齐宣王。(2)鼓琴:弹琴。(3)齐宣王:约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世,本名田辟疆,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4)稷下先生:指战国时聚集在齐稷门之下的学者。稷下,指战国齐都城临淄西门稷门附近地区。齐威王、宣王曾在此建学宫,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学议论,成为各学派活动的中心。(5)淳于髠: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滑稽多辩,齐威王用为客卿。淳于,复姓。(6)狐白之裘:用狐腋的白毛皮做成的衣服。(7)弊:破损。(8)方内而圜缸:内,通“枘”。方内,方枘(方形的榫头。方枘不能入圆孔,比喻不相投合)。圜,同“圆”。缸,通“釭”,即车轮的车毂内外口的铁圈,用以穿轴。方内圜缸,意同“方枘圆凿”、“方枘圜凿”。方形榫头与圆形榫眼。比喻彼此不相投合,事不能成。(9)省员:裁减员额。(10)应响:回声。(11)辞屈:谓理屈辞穷。
1703064888
1703064889
【译文】从前,邹忌以善于弹琴进见齐宣王,齐宣王非常赞赏他,和他一连谈了三天,于是就拜邹忌为相国。有一天,齐国稷下的学者以淳于髠为首的七十二个人,就结伴一道去拜见邹忌。淳于髠等人说“雪白的狐皮大衣,补上一块旧羊皮,您认为怎么样?”邹忌回答说:“是的是的,请相信我不敢把贤能之士与不材之徒相混杂。”淳于髠等人说:“榫头是方形的,卯眼是圆形的,您认为怎么样?”邹忌回答说:“是的是的,我会小心看守大门,不随便留宾客住宿。”淳于髠等人说:“三个人一起放牧一只羊,羊得不到草吃,而人也没工夫休息。您认为怎么办?”邹忌回答说:“噢,请相信我会裁减官吏,减少冗员,使他们不要侵扰百姓。”淳于髠等人三次设问,邹忌都理解其寓意,像回音那样迅速准确地作出回答。淳于髠等人理屈辞穷,只好告辞而去。
1703064890
1703064891
【原文】梁君(1)出猎,见白雁(2)群,梁君下车,彀弩(3)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龙(4)(龙作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5)而怒曰:“龙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何也?”公孙龙对曰:“昔者齐景公之时,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6)以白雁之故,而欲射杀之,无异于虎狼矣。”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郭门(7),呼万年(年作岁),曰:“幸哉今日也!人猎皆得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1703064892
1703064893
【注释】(1)梁君:梁国国君。梁,即魏,战国时魏惠王迁都大梁后,亦称魏为梁。(2)白雁:候鸟,体色纯白,似雁而小。古时多用作贽礼。(3)彀弩:彀,音够。犹彀弓,张满弓。(4)公孙龙:龙作“袭”,即公孙袭。(5)忿然作色:气愤得变了脸色,发怒。(6)主君:对一国之主的称呼。(7)郭门:外城的门。
1703064894
1703064895
【译文】梁国国君出外打猎时,看见一群白雁,他下了车,用力拉开弓,想射白雁。路上恰好有人路过,梁君叫那个行人停下来,那个行人却没有停下,惊动了那群白雁。梁君十分生气,想射死那个行人,他的车夫公孙龙从车上下来,用手按住弓箭,说:“还请君上不要射。”梁君气愤得变了脸色,骂道:“你公孙龙不向着你的国君,反而向着别人,这算什么呢?”公孙龙回答说:“从前在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的结果说:‘必须用活人做祭品,天才会下雨。’齐景公说:‘我祈求下雨的原因,就是为了我的人民。如今一定要我用活人来祭祀,然后才下雨,那就让我亲自去充当祭品吧!’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方圆千里的地域都下起了大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仁德感动了苍天,一心为民造福啊!而今主君您因为惊飞白雁的原故,就要射死行人,这跟虎狼没什么两样啊!”于是梁君拉着公孙龙的手,跟他一块儿上了车,回来刚进入外城的大门,就高呼“万岁”,说:“我今天是多么幸运呀!别人打猎得到的都是禽兽,而我却猎获了极好的谏言回来。”
1703064896
1703064897
【原文】晋文公(1)出田(2),逐兽,砀(3)入大泽(4),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我若君也,道安从出?”渔者曰:“臣愿有献(5)。”文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渔者曰:“鸿鹄(6)保河海之中,厌而欲数(无数字)移,徙之小泽,则必有丸矰(7)之忧;鼋鼍(8)保深渊,厌而出之浅渚(9),则必有罗网钓射之忧。今君逐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文公曰:“善哉!”谓从者记渔者名。渔者曰:“君何以名为?君其尊天事地,敬社稷,固四国(10),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者,臣亦与焉。君不敬社稷,不固四国,外失礼于诸侯,内逆民心,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曰:“君亟归国,臣亦反渔所。”
1703064898
1703064899
【注释】(1)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晋献公之子,姬姓,晋氏,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2)出田:亦作“出畋”。出外打猎。(3)砀:音荡。突;闯。(4)大泽:大湖沼。(5)献:奉献。贡献力量,表陈心意、意见等。(6)鸿鹄:即鹄,俗称天鹅。(7)矰:系有生丝绳来射飞鸟的箭。(8)鼋鼍:鼋,音元,即大鳖,俗称癞头鼋。鼍,音鸵,即扬子鳄,也称鼍龙、猪婆龙。(9)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10)四国:四方邻国,指所有的诸侯国。
1703064900
1703064901
【译文】晋文公出外打猎,因为追逐野兽,冲进了一片大沼泽地,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在这里遇到一位渔夫,晋文公对他说“我是你的国君,请问从哪条路能走出去呢?”那位渔夫说:“下民只求您听我的一点献言。”晋文公说:“等走出这片沼泽地再听吧!”于是那位渔夫就送晋文公走出了这片大沼泽。那位渔夫说:“天鹅安居在大河大海当中,但日久生厌而想迁移到小的湖泽里,那必然会有被弹丸和弓箭射中的危险;大鳖和扬子鳄安居在深渊里面,但日久生厌而想游到浅水的河洲旁,那必然会有遇到网捕和钩钓的危险。现在大王追逐野兽,竟然闯入到水泽的深处,您走得也太远了吧!”晋文公说:“你说得对呀!”于是吩咐随从的人记下渔夫的姓名。那位渔夫说:“君上何必记下我的姓名呢?君上若能尊崇天地,慎重对待祖宗基业,固守邻国的邦交,爱护百姓,减轻租税,草民也就会身受其福了。君上若不珍惜祖宗基业,不固守邻国邦交,在外对其他诸侯失礼,在内违背民意,使得全国百姓流离失所,草民即使得了重赏,最后也是不能保住啊。”于是谢绝了赏赐没有接受,并说:“请君上赶快回到国都吧!草民也该回打渔的地方去了。”
[
上一页 ]
[ :1.7030648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