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4802e+09
1703064802
1703064803 【译文】商纣王设有炮烙的刑罚,秦国立有收孥的法律。赵高在朝廷内以苛刻的法律判决罪人,百官们在各郡县以严酷的刑法惩治罪犯。死尸纵横相枕,受刑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百姓不敢正眼相看,害怕得连脚都不敢移动,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当此之时,人民所受的苦难,岂止是在刀山火海上行走所能形容的啊!然而,父子互相背弃,兄弟之间互相轻侮,甚至骨肉之间互相残害,上下之间互相残杀,这不是因为刑罚轻和该惩罚的没有惩罚,而是法令严苛、不施仁德和恩惠的缘故。所以,刑法宽恕,百姓就亲近君主;法律苛严,臣子就谋害君主。正是因此,晋厉公被囚禁而死,秦二世被杀。怎么说在严峻的刑法之下就没有犯罪的人,严厉的人家就没有强悍不驯的奴仆呢?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致力于教化,而不用刑罚威慑。所以,汉高祖简化了秦朝的苛刻刑法,安慰那些心中充满怨毒的百姓,长养大家的和睦之心。这样做是因为怕刑罚太重而恩德显得太薄,所以高祖在位之时施恩没有穷尽,德泽一直流传到后代。当年商鞅、吴起认为秦国和楚国的刑法太轻,而不断地加重刑法,结果对上危害自己的君主,往下则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或许这不只是慈母没教育好而造成的后果吧!
1703064804
1703064805 诏 圣
1703064806
1703064807 【题解】诏,告。“诏圣”,就是告以所谓圣人之道的意思。本篇从“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的历史进化观点出发,认为“礼让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强调执行法治,“故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本篇旨在批判当时社会的混乱。
1703064808
1703064809 【原文】民之仰(1)法,犹鱼之仰水。水清则静,浊则扰,扰则不安其居。静则乐其业,乐其业则富;富则仁生,赡(2)则争止。是以成、康(3)之世,赏无所施,法无所加,非可刑而不刑,民莫犯禁也。非可赏而不赏,民莫不仁也。若斯(4),则吏何事而可理乎?今之治民者,若拙御之御马也。行则顿之,止则击之,身创于捶(5),吻伤于衔(6),而求其无失。何可得也。故疲马不畏鞭捶(7),疲民不畏刑法。虽增而累之,其有益乎?
1703064810
1703064811 【注释】(1)仰:依赖。(2)赡:满足。(3)成康:周成王姬诵与周康王姬钊的并称。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史称“成康盛世”。(4)若斯:如此。(5)捶:鞭子。(6)衔:马嚼子。(7)鞭捶:鞭打。
1703064812
1703064813 【译文】老百姓依赖法律,就像鱼儿依赖水一样。水清澈,就生活得安静;水混浊,就会受到惊扰。同样,社会秩序混乱,百姓就不能安居;社会稳定,百姓就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就能致富;生活富裕了,人民就会接受教育讲求仁义;家里富足了,过去因为求生存而发生的争夺也会渐渐停止。所以,周朝成王、康王的时代,没有施予什么赏赐,也没有施加什么刑罚。并不是应当判刑的没有判刑,而是百姓没有犯法的;也不是应当奖赏的没有奖赏,而是百姓没有不讲仁义的。如果这样,那官吏还有什么事情可干呢?今天的官吏,像一个笨拙的赶车人驾驭马车一样,马在行走,却要它停下;马停下了,又要鞭打它。马身上到处落满鞭痕,嘴角被马嚼子勒破,还要求它不出错,这怎么可能呢?极度疲惫了的马是不再害怕鞭打的,极度疲困了的百姓也是不再惧怕刑罚的,即使对他们不断地加重刑罚,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1703064814
1703064815 【原文】古者明其仁义之誓,使民不逾。不教而杀,是虐(1)民也。与其刑不可逾,不若义之不可逾也。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任(任作行)而孝悌兴也。高墙狭基,不可立也;严刑峻法,不可久也。二世信赵高之计,深督责而任诛断(2),刑者半道,死者日积,杀人多者为忠,敛民悉者为能,百姓不胜其求,黔首(3)不胜其刑,海内同忧而俱不聊生。故过任(4)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知死不再,穷鼠啮狸(5)。匹夫奔万乘(6),舍人折弓(7),陈胜、吴广是也。闻不一朞(8)而社稷为虚,恶在其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
1703064816
1703064817 【注释】(1)虐:残害。(2)诛断:诛杀。(3)黔首:古代称平民;老百姓。秦始皇更名老百姓为黔首。见《史记·秦始皇本纪》。(4)过任:超过力所能及的负担。(5)穷鼠啮貍:犹言困兽犹斗。逼得走投无路的老鼠也会咬猫。喻人被迫过甚,虽力不敌,亦必反抗。(6)万乘:帝王。(7)舍人折弓:舍人,官名,战国秦汉时王公贵官家都有舍人,和门客一样,如李斯为吕不韦舍人,就是一例。舍人折弓事,《吕氏春秋·适威篇》:“子阳极也,好严,有过而折弓者,恐必死,遂应猘狗而弑子阳。”又见《淮南子·泛论篇》。(8)一朞:一周年。《书·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亦作“期”。
1703064818
1703064819 【译文】古时候的贤明君王,宣明以仁义修身的誓约,使百姓不僭越礼义;认为如果不先进行教育而犯罪就杀,就是残害百姓。与其制定刑法使百姓不敢触犯,不如提倡礼义使百姓耻于违反。只听说推行礼义,刑罚就能运用得恰当;没有听说过施行刑罚,孝悌之风就能兴盛起来的。高高的大墙,地基狭窄,是不能立得住的;用严厉的刑法治理国家,是不能长久的。秦二世听信赵高的计谋,用繁重的刑罚任意杀人,路上行人一半是囚徒,被处死的人日益增多。使官吏以杀人多者为忠,以刮尽民财者为能。其结果是百姓再也承受不了他们的苛求,平民再也无法忍受他们的刑罚,全天下的人都忧愁终日,感到再也无法活下去了。所以,父亲不能要求儿子做他办不到的事情,君主不能对臣子提出无止境的要求。如果到了必死无疑的境地,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老鼠也敢于啮咬狸猫,普通老百姓也敢和天子拼命,寄食的舍人也敢杀害主人。陈胜、吴广就是这样的人啊。听说从那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秦国就不复存在了,哪里是像有些人所说的,只要坚持不懈地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就能永久保住政权呢?
1703064820
1703064821 新 序
1703064822
1703064823 【题解】《新序》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刘向目睹汉王朝国势衰颓的趋势,对于执政者的奢侈腐朽和社会矛盾的尖锐,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所以编《新序》,以期讽君劝臣,达到整顿朝纲、匡救时弊的目的。其编撰思想,以儒家仁政为主,而杂以王霸大略。《群书治要》从《新序》中共节录了三十章,概括其思想,有以民为本、轻徭薄赋、禁欲戒奢、辨别贤佞忠奸、尊贤礼士、接受劝谏等,读来十分耐人寻味。
1703064824
1703064825 【作者简介】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又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近二十年。编有《新序》《说苑》《列女传》三部历史故事集。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又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三十三篇,今仅存《九叹》一篇。
1703064826
1703064827 杂 事
1703064828
1703064829 【题解】本篇通过讲述楚恭王临终辨别忠奸、赵简子与虎会辨才、楚昭奚恤义迎秦国使者、钟无艳讽齐王等众多小故事,告诫汉皇要尊贤礼士,禁欲戒奢,辨别忠奸,劝讽纳谏,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故事短小而寓深意,读之让人回味。
1703064830
1703064831 【原文】楚恭王(1)有疾,召令尹(2)曰:“常侍(3)筦苏(4)与我处,常劝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也,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旧无厚字。补之)爵之。申侯伯(5)与我处,常纵恣(6)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之,不见则戚。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不细,必亟(7)遣之。”令尹曰:“诺。”明日王薨,令尹即拜筦苏为上卿(8),而逐申侯伯出之境。曾子(9)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0)。”恭王之谓也。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11)。”于是以开后嗣(12),觉来世(13),犹愈没身(14)不寤(15)者也。
1703064832
1703064833 【注释】(1)楚恭王:即楚共王。恭,通“共”。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60年,名熊审,楚庄王之子,时年幼,由重臣令尹(相当于丞相)子重专政。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六月,在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晋楚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鄢陵之战,楚共王中箭负伤,公子茂成了俘虏,军帅子反自杀。楚共王三十一年(公元前560年),楚共王积郁成疾,临死之前,曾令臣下尽皆退走,独留令尹交代后事,要臣下给予恶谥,请谥为“灵”或“厉”。(2)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3)常侍:官名,国君身边的侍从近臣。秦汉有中常侍,魏晋以来有散骑常侍,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均简称常侍。(4)筦苏:人名。(5)申侯伯:人名,楚恭王的宠臣。(6)纵恣:亦作“纵姿”,肆意放纵。(7)亟:疾速。与“缓慢”相对。(8)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9)曾子:即曾参(公元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孔子的弟子,世称“曾子”。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10)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语出《论语·泰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11)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里仁》。(12)后嗣:后代;子孙。(13)来世:后世;后代。(14)没身:终身。(15)寤:醒悟;觉醒。
1703064834
1703064835 【译文】楚恭王生病了,把令尹召来,说:“常侍筦苏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常常用正义之言规劝我。我跟他相处时,感到心情不安宁,看不到他时也不会想念他。尽管如此,但我却有所收获,他的功劳不小,一定要赐给他更高的爵位。申侯伯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常常纵容我胡作非为。我所喜欢的,他都鼓动我去做;我所爱好的,他就会走到我前面去尝试。我跟他相处时,感到很快乐,看不到他时,心里就闷闷不乐。尽管如此,但我却一无所获。他的过失不小,一定要赶快把他打发走。”令尹回答说:“好的”。第二天,楚恭王去世了,令尹就马上拜筦苏为上卿,把申侯伯逐出国境。曾子曾经说:“人将要死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意的。”恭王就是这样。孔子也曾说过:“假如一个人早上听到了真理,即使他晚上就死去了,也不会有所遗憾。”楚恭王的做法可以用来启发后人,警惕来世,总比那些至死还不觉悟的人强得多了。
1703064836
1703064837 【原文】赵简子(1)上羊肠(2)之坂(3),群臣皆偏袒(4)推车,而虎会(5)独担戟(6)行歌(7),不推车。简子曰:“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者,其罪何若?”对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为死而又死?”会曰:“身死妻子为徒(原书为徒作又死),若是谓死而又死也。君既已闻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何若?”会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以会为上客(8)。
1703064838
1703064839 【注释】(1)赵简子:即赵鞅(?—公元前475年),嬴姓,赵氏,原名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时人尊称其赵孟,史书中多称之赵简子,亦称赵简主。他是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2)羊肠:喻指狭窄曲折的小路。(3)坂:山坡,斜坡。(4)偏袒:解衣裸露一臂。(5)虎会:人名。(6)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略似戈,兼有戈之横击、矛之直刺两种作用,杀伤力比戈、矛为强。(7)行歌:边行走边歌唱。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表示自己的意向、意愿等。(8)上客: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有养士的风气,即招揽一些有才艺的人,供其衣食,在用人时量才使用,称为门客。根据门客的见识、能力,把门客分为若干等级,给予不同待遇。“上客”就是享受最高待遇的门客。
1703064840
1703064841 【译文】赵简子要上一条既狭小又曲折的山坡路,他的臣子们都光着一只膀子给他推车子,只有虎会一个人扛着戟,一边走一边哼着歌,没有去推车子。赵简子就质问他说:“大家都来帮忙推车子,只有你虎会却扛着戟,边走边唱,你这是身为人臣而侮慢君主。做臣子的侮慢他的君主,该当何罪?”虎会回答说:“臣子轻慢其君主应该死上加死。”简子又问:“什么叫死上加死呢?”虎会回答说:“自己要被杀死,连老婆和孩子也都要被杀死,像这样就叫做死上加死。主上您既然知道做臣子的人侮慢其君主该当何罪了,那么您也听说过作为君主而轻慢其臣下的结果吧!”赵简子问:“结果会怎么样?”虎会回答说:“做君主的人,如果侮慢其臣子的话,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替他策划大事,有辩才的人不给他做外交使节,有勇力的人不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替他策划大事,那国家就会有危险;有辩才的人不给他做外交使节,那国家就无法和他国往来;有勇力的人不为他冲锋陷阵,那边境就会受到别国的侵犯。”赵简子说:“你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把虎会尊为上客。
1703064842
1703064843 【原文】魏文侯(1)与大夫(2)坐,问曰:“寡人(3)何如君也?”群臣皆曰:“君仁君也。”次至翟黄(4),曰:“君非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君伐中山(5),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长子,臣以此知君之非仁君也。”文侯怒而出之。次至任座(6),文侯问曰:“寡人何如君也?”任座对曰:“君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对曰:“臣闻之,其君仁者其臣直,向翟黄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文侯曰:“善。”复召翟黄。
1703064844
1703064845 【注释】(1)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公元前424年称侯改元,公元前403年与韩、赵两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96年卒。(2)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3)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4)翟黄:战国时魏国下郢人,魏文侯的大臣。(5)中山: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6)任座:人名,魏文侯的大臣。
1703064846
1703064847 【译文】魏文侯和大臣们闲坐时,就问大臣们说:“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君呢?”大家都说:“君主您是一位仁明的国君!”轮到翟黄,他说:“君主您不是一位仁德的明君。”魏文侯追问说:“您凭什么这么说?”翟黄回答说:“君主您攻取中山国以后,不把它封赐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大儿子,我从这里就知道您不是一位仁君。”文侯听了大怒,就把翟黄赶了出去。接着轮到任座,魏文侯问他说:“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君呢?”任座回答说:“君主您是一位仁明的国君。”魏文侯问:“您凭什么这么说呢?”任座回答说:“我以前听人说过,如果国君有仁德,他的臣子就敢于说真话。刚才翟黄敢说真话,我因此知道君主您是一位仁明的国君。”魏文侯说:“很好!”于是又召回了翟黄。
1703064848
1703064849 【原文】中行寅(1)将亡,乃召其大祝(2),而欲加罪焉,曰:“子为我祝,牺牲(3)不肥泽(4)耶?且斋戒(5)不敬耶?使国亡何也?”祝简(6)对曰:“昔者吾先君(7)中行穆子(8),皮车(9)十乘,不忧其薄也,忧德义之不足也。今主君有革车(10)百乘,不忧德义之薄,唯患车之不足也。夫船车饰则赋敛厚,赋敛厚则民怨谤诅(11)矣。且君苟以为祝有益于国乎?则诅亦将为损世亡矣。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中行子乃惭。
1703064850
1703064851 【注释】(1)中行寅:即荀寅,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荀氏、中行氏,又称中行寅,当时晋国的中行氏末代家主,中行吴之子。谥号中行文子。周天子有三军,晋侯私置三军,改“军”为“行”,中行,即中军。荀林父(中行氏第一代家主)为中行元帅,后以官名为姓氏。(2)大祝:官名。主神祀之官。殷代天官六大之一。(3)牺牲:古代祭祀用牲的通称。色纯为“牺”,体全为“牲”。(4)肥泽:肌肉丰润。(5)斋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防范邪物,以示虔诚。(6)简:大祝的名字。(7)先君:前代君主。(8)中行穆子:姬姓,中行氏,名吴,谥号曰“穆”,中行氏第四代家主。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吴,史料中称之中行穆子。春秋晋国六卿之一,军事家。(9)皮车:古代用兽皮装饰的车,即兵车。(10)革车:古代兵车的一种。(11)谤诅:非议、咒骂。
[ 上一页 ]  [ :1.7030648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