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5072e+09
1703065072
1703065073 【题解】君道,即为君之道。有道明君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安定兴盛;无道昏君统治天下,天下必然动乱危亡。“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本篇记载了尧、禹的言行及师经和魏文侯的轶事,说明君主要有胸怀天下的仁爱之心,关心人民疾苦,与百姓一体同心,此外还应善于听取谏言、反躬责己、知人善任,如此方能把国家治理好。
1703065074
1703065075 【原文】河间献王(1)曰:“尧(2)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3),痛万姓(4)之罹罪(5),忧众生之不遂(6)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7),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
1703065076
1703065077 【注释】(1)河间献王:刘德,汉景帝第三子。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受封为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王,都乐成(今献县境内)。刘德修学好古,“广求天下善书”,推崇儒术,立《毛诗》《左传》博士,聘毛苌为博士。谥曰“献”。(2)尧:即唐尧,古帝名。帝喾之子,姓伊祁(亦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号陶唐氏。为古代圣王之一。(3)穷民:指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泛指贫苦百姓。(4)万姓:万民。(5)罹罪:罹,音离,遭受罪罚。(6)不遂:不能生长。(7)劝:勤勉,努力。
1703065078
1703065079 【译文】河间献王说:“尧帝心怀天下,关心贫苦无依的百姓,伤痛人民遭受罪罚,担心芸芸众生不能顺利成长。只要有一人挨饿,尧帝便说:‘这是我使他挨饿的。’有一人受寒,就说:‘这是我使他受冻的。’有一人犯罪,就说:‘这是我造成的。’尧的仁爱昭著而正义树立,德行博大而教化广泛。所以即使不用奖赏,人民也会努力;不用刑罚,人民也能安定。先推己及人,然后再施以教化,这就是尧帝治理天下的方法。”
1703065080
1703065081 【原文】河间献王曰:“禹(1)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2)也;功成而不利于民,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3)而道(4)之,凿江通于九派(5),洒(6)五湖(7)而定(8)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
1703065082
1703065083 【注释】(1)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据传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朝。后世视为圣王。(2)使:役使,使唤。(3)河:古代对黄河的专称。(4)道:疏通。(5)九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6)洒:通“酾”,音施,疏导分散水流。(7)五湖:指太湖及附近的湖泊。(8)定:注入。
1703065084
1703065085 【译文】河间献王说:“禹王曾说:‘百姓没有吃的,那幺我就不能役使他们;事业成功却不能利于人民,那幺我就无法劝勉他们努力。’所以大禹疏通黄河进行导流;对长江进行开凿,使它与众多支流相通;疏导五湖之水使其注入东海。(做这幺多事)百姓确实劳累,然而却不怨恨痛苦,其原因就在于利益都归属于人民。”
1703065086
1703065087 【原文】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罪人不顺道使然(1)。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2)之心为心,今寡人(3)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
1703065088
1703065089 【注释】(1)使然:使其如此。(2)舜:人名。五帝之一,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或舜。受尧禅让,后禅位于禹,死在苍梧。(3)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
1703065090
1703065091 【译文】禹王出巡时遇到一个罪犯,便下车询问情况并为他哭泣。左右的人说:“罪犯自己不遵循道义,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君王为何要为他悲痛成这个样子呢?”禹王回答说:“尧、舜的人民,都以尧、舜的存心作为自己的存心。现在我做君王,而百姓却各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所以我为此感到痛心。”
1703065092
1703065093 【原文】当尧之时,舜为司徒(1),契(2)为司马(3),禹为司空(4),后稷(5)为田畴(6),夔(7)为乐正(8),倕(9)为工师(10),伯夷(11)为秩宗(12),皋陶(13)为大理(14),益(15)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是故知人者,主道(16)也;知事者,臣道也。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毋乱旧法,而天下治矣。
1703065094
1703065095 【注释】(1)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2)契:人名。传说中商的祖先,为帝喾之子。舜时佐禹治水有功,任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3)司马: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4)司空:官名。相传少昊时所置。周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5)后稷:人名,姬姓,周族始祖。相传姜嫄践天帝足迹,怀孕生子,因曾弃而不养,故名之为“弃”。虞舜命为农官,教民耕稼,称为“后稷”。(6)田畴:音愁,田官。(7)夔:音葵,人名,相传舜时乐官。(8)乐正:古时乐官之长。《仪礼·乡射礼》:“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郑玄注:“正,长也。”(9)倕:音垂,古代传说中的巧匠名。(10)工师:古官名。上受司空领导,下为百工之长。专掌营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11)伯夷:舜的臣子,齐太公的祖先。(12)秩宗:礼官。古代掌宗庙祭祀的官。(13)皋陶:音高尧,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14)大理:掌刑法的官。秦为廷尉,汉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之。(15)益:人名。即伯益。相传为尧舜时大臣。(16)主道:君主治国之道。
1703065096
1703065097 【译文】在唐尧为君王的时候,舜担任掌管土地和教化百姓的司徒,契担任掌管军旅之事的司马,禹担任掌管工程的司空,后稷担任掌管耕作的田官,夔担任掌管音乐的乐正,倕担任营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的工师,伯夷担任掌管宗庙祭祀的秩宗,皋陶担任掌管刑法的大理,益担任掌管狩猎的官员。尧王不能承担其中的任何一项职务,可是尧成为君王而这九人却作为臣子,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尧王了解这九种职务的职能作用,任命这九个人各自承担他们的职事,九人都能胜任其职,并成就各自的功业。尧王于是凭借他们的功绩统治天下。所以,知人善任是君王的治国之道,掌管事务是做臣子的职分。君王的治国之道在于知人善任,为臣之道在于掌管事务。不要扰乱旧有的法制,这样天下就会安定太平。
1703065098
1703065099 【原文】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1)而恐不能行。
1703065100
1703065101 【注释】(1)至言:最高超的言论,极其高明的言论。
1703065102
1703065103 【译文】圣明的君王有三件戒惧的事:一是身居高位而害怕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二是得意时而害怕自己会骄傲,三是听到天下的至理良言而害怕自己不能实行。
1703065104
1703065105 【原文】师经(1)鼓琴,魏文侯(2)起舞,赋(3)曰:“使我言而无见违。”师经援琴(4)而撞文侯,不中。中旒(5),溃(6)之。文侯顾(7)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何如?”左右曰:“罪当烹(8)。”提师经下堂一等(9),师经曰:“臣可得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10)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11);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1703065106
1703065107 【注释】(1)师经:战国时人,善鼓琴,事魏文侯。师指乐官、乐师。(2)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在位三十八年,谥曰“文”。(3)赋:吟诵或创作诗歌。(4)援琴:持琴。(5)旒:音流,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6)溃:毁坏。(7)顾:回首,回视。(8)烹:古代用鼎镬煮人的酷刑。(9)一等:一级台阶。(10)桀、纣:桀,夏代最后一位君主,名履癸,相传为暴君,后为商汤所灭。纣,商代最后一位君主的谥号,一作受,亦称帝辛,为历史上著名暴君。(11)符:凭证。
1703065108
1703065109 【译文】乐师经在弹琴,魏文侯闻乐起舞,吟诵道:“让我的话不要被人违背。”师经抱起琴就去撞魏文侯,没有撞上,只撞到了文侯冕冠前的玉串,玉串被撞散了。文侯回视左右臣僚问:“作为臣子竟敢撞击他的君王,该当何罪?”左右的臣僚说:“罪当受烹杀之刑。”于是武士将师经带下朝堂,刚下了一级台阶,师经说:“臣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文侯说:“可以。”师经说:“从前尧、舜做君王时,唯恐自己的话没有人反对,而桀、纣做君王时,却唯恐自己的话被人违背。我撞的是像桀、纣这样的暴君,而不是撞我的君主。”文侯说:“放开他吧,这是我的过错。把这张琴悬挂在城门上,用来作为我知错改过的凭证,也不要修补冕冠上的玉串,以此作为我的鉴诫。”
1703065110
1703065111 臣 术
1703065112
1703065113 【题解】臣术,指为人臣的方法,即作为臣子应掌握的原则、应具备的才能以及应坚持的操守。本篇阐述了臣子的行为——“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自“圣臣”至于“直臣”,乃为臣子“行六正”之表现;自“具臣”至于“亡国之臣”,乃为臣子“犯六邪”之表现。为人臣子之道,固当“处六正之道”而“不行六邪之术”,如此方可上安下治,不失为贤明之臣。末后借商汤和伊尹的对话,显明了臣子的职位不同,所掌之事亦不同;三公、九卿、大夫、列士之责,分别在于道、德、仁、义,此四者若能确定,则天下自正。
1703065114
1703065115 【原文】人臣之行,有(本书有作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一曰萌牙(1)未动,形兆未见(2),昭然独见,存亡之机(3),得失之要,豫(4)禁乎未然(5)前(前上有之字),使主超然(6)立乎显荣(7)之处。如此者,圣臣(8)也。二曰虚心白意(9),进善通(10)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11),将顺(12)其美,匡救(13)其恶。如此者,大臣也。三曰夙兴夜寐(14),进贤不懈,数称于往古之行事(15),以厉(16)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极,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17),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18)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19),衣服端齐,食饮节俭。如此者,贞臣(20)也。六曰国家昏乱(21),所为不谀(22)(谀作道),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23)也。是谓六正也。
1703065116
1703065117 【注释】(1)萌牙:即“萌芽”,比喻始发或初生的事物。(2)形兆未见:征兆形迹尚未显现。见,同“现”。(3)机:事物的关键,枢纽。(4)豫:预备,事先准备。(5)未然:还没有成为事实。(6)超然:高出,脱出。(7)显荣:显赫荣耀。(8)圣臣:指德行智能超群出众之臣。(9)白意:谓心胸坦荡。(10)通:懂得,通晓。(11)长策:犹良计。(12)将顺:顺势促成。(13)匡救:匡正补救。(14)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15)行事:行为,事迹。(16)厉:“励”的古字。劝勉。(17)间:空隙,缝隙。(18)守文:本谓遵循文王法度。后泛指遵循先王法度。(19)赠遗:指赠送的财物。(20)贞臣:忠贞不贰之臣。(21)昏乱:指政治黑暗、社会混乱。(22)谀:谄媚,奉承。(23)直臣:直言谏诤之臣。
1703065118
1703065119 【译文】为人臣子的操行,奉行“六正”就会享受尊荣,触犯“六邪”就会招受耻辱。什么叫“六正”?一是事情的萌芽未发,形迹征兆尚未显现,唯独他能清楚地看到存亡的关键、得失的要害,在尚未形成事实之前预先制止,使君主能超脱地居于显赫荣耀的位置,像这样的臣子,就是圣臣。二是谦虚卑下,心胸坦荡,进奏善言,通达道义,用礼义来勉励君主,用良策来启示君主,顺势促成君主的美德,匡正补救君主的过恶,像这样的臣子,就是大臣。三是早起晚睡勤勉辛劳,进荐贤才从不懈怠,常常称引古圣先王的行为、事迹来激励君主的意志。像这样的臣子,就是忠臣。四是能观察入微,预见成败,及早预防并加以补救,堵塞漏洞,杜绝致乱的根源,转祸为福,让君主最终无有忧患。像这样的臣子,就是智臣。五是能遵循先王法度,奉行法令,胜任所在官位的职责,不接受馈赠,衣冠端庄整齐,饮食节俭。像这样的臣子,就是贞臣。六是当国家混乱无道时,他的行为不阿谀奉承,敢于冒犯君主的威严,当面指出君主的过失。像这样的臣子,就是直臣。以上这些就称为“六正”。
1703065120
1703065121 【原文】何谓六邪?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沉浮(1),左右观望(2)。如此者,具臣(3)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4)主之耳目,偷合苟容(5),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6)也。三曰中实险诐(7),外貌小谨(8),巧言令色(9),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10)不行。如此者,奸臣(11)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12),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13)也。五曰专权擅势(14),以为轻重,私门(15)成党,以富其家,擅矫(16)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17)也。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于不义,朋党比周(18),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闻(19),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治。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
[ 上一页 ]  [ :1.7030650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