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5742
1703065743
【题解】本篇以“足兵”为题,指出国家要重视武器装备,如果没有精良的兵器,士兵就不敢奋勇杀敌。提出了制造出精良兵器的制度,以使得官员慎重尽职,工匠审慎敬业。
1703065744
1703065745
【原文】传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旧时永平、建初(1)之际,去战攻未久,朝廷留意于武备(2),财用优饶(3),主者躬亲,故官兵常牢劲精利(4)。谢蔡大仆之弩(5),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6)天下。顷主者既不敕(7)慎,而诏书又误,进入之宾(8),贪饕(9)之吏,竞约其财用,狡猾之工,复盗窃之,至以麻枲(10)被(11)弓弩,米粥杂漆,烧铠铁焠酰(12)中,令脆易冶,孔又褊小(13),刀牟(14)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凡汉所以能制胡(15)者,徒擅铠(16)弩之利也。铠则不坚,弩则不劲,永失所恃矣。且夫士之身苟兵钝甲耎,不可依怙(17),虽孟贲、卞庄(18),由有犹豫。推此论之,以小况大,使三军器械,皆可依阻(19),则胆强势盛,各有赴敌(20)不旋之虑。若皆弊败不足任用,亦竞奋(21)皆不避水火(22)矣。三军皆奋,则何敌不克。诚宜复申明巧工旧令,除进入之课,复故财用,虽颇为吏工所中,尚胜于自中也。苟以牢利任用为故,无问其他。
1703065746
1703065747
【注释】(1)永平、建初:永平,汉明帝刘庄的年号。建初,汉章帝刘炟的年号。(2)武备:军备。指武装力量、军事装备等。(3)优饶:富裕,充裕。(4)牢劲精利:固牢锋利。(5)谢蔡大仆之弩:当时名弩。弩,用机械发箭的弓。蔡大仆,指蔡伦,他精于武器制作,也是造纸术的发明人。(6)擅名:享有名声。(7)敕:古时自上告下之词。汉时凡尊长告诫后辈或下属皆称敕。(8)进入之宾:严可均曰:“宾字疑。”(9)贪饕:贪得无厌。(10)麻枲:即麻。枲,音喜。(11)被:覆盖。(12)酰:音夕。醋。(13)褊小:狭小。(14)牟:此同“矛”。(15)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有时特指中亚粟特人。(16)铠:古代作战时护身的服装,金属制成。皮甲亦可称铠。(17)依怙:依怙依靠,依赖。(18)孟贲、卞庄:孟贲,秦时勇士。卞庄,春秋鲁大夫,著名勇士。(19)依阻:凭借,仗恃。(20)赴敌:奔赴战阵,对敌作战。(21)竞奋:奋勇争先。(22)水火:谓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
1703065748
1703065749
【译文】《论语》中说:“工匠如果想完成好工作,一定先要使工具锋利好用。”过去明帝永平年间和章帝建初年间,距离战争年代还不很久远,朝廷重视武器装备,拔付的财物充足,主管官员又亲自负责,所以国家的兵器坚固锋利,谢蔡大仆的弩和龙亭九年的剑,至今名扬天下。现今主管者不严令慎重以对,而君主的命令又有失误。参与的人,贪财的官吏,都从中扣减财用,损公肥私。狡猾的工匠又从中盗窃得利。以至于弓弩用麻包裹握弓处,漆里掺米汤,把制铠甲的铁烧火放到醋里焠火,使其脆软容易加工,铠甲的尺寸缩小,刀矛都是钝的。所以边境百姓中能征善战的勇士,都自己制作兵备,不肯使用国家制作的兵器。大汉之所以能够抵御匈奴,仅仅是仗着铠甲弓弩的精良。铠甲如果不坚固,弩弓如果没有威力,就永远失去了优势。而且对于将士保护身体来说,如果兵器不锋利,铠甲软脆,不能依靠,那么就算是孟贲、卞庄这样的勇士,也会犹豫不前。据此而论,以小喻大,假使三军器械都坚固锋利可依仗,则胆子大、气势盛,士卒们个个都有奋勇杀敌誓不后退的想法。如果这些兵备都破损毁坏,无法使用,就算奋勇向前也不免陷入险境。三军振奋,什么敌人不能战胜?确实应该重新确立过去精工细作的规章制度,免除加工制造的课税,恢复从前的开支,这样虽会略微被官吏工匠所侵占,但比他们贪污克扣好。只要兵器坚固锋利耐用,就不要追究其他事情。
1703065750
1703065751
【原文】《月令(1)》曰:“物刻工名,以覆(2)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3)其情。”今虽刻名之,而赏罚不能,又数有赦赎(4),主者轻翫(5)无所惩畏。夫兵革,国之大事,宜特留意,重其法罚,敢有巧诈辄行(7)之辈,罪勿以赦赎除。则吏敬其职,工慎其业矣。
1703065752
1703065753
【注释】(1)月令:《礼记》篇名。所记为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2)覆:审察,查核。(3)穷:杜绝。(4)赦赎:允许犯人用钱物赎免罪刑。(5)轻翫:翫通“玩”。轻慢玩忽。(6)兵革:兵器和甲冑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7)辄行:擅自行使。
1703065754
1703065755
【译文】《礼记·月令》中说:“器物中要刻上工匠的名字,以查核实情。制作有不当之处,一定要追究责任,以杜绝私心。”现在虽然也刻上名字,但不行赏罚,又经常有赦免或用财物赎罪的情形,主管者轻慢玩忽,无所畏惧。武器军备是国家大事,应该特别重视,(对玩忽职守者应)从重处罚。胆敢机巧诈伪擅自胡行之辈,罪不可赦,也不可赎。如此,则官吏才会慎重尽职,工匠才能审慎敬业。
1703065756
1703065757
用 臣
1703065758
1703065759
【题解】本篇指出君臣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大本。并提出,为政不能急于求成。要任用有仁德之人治理政事,要对政绩进行考核,不能够频繁更换官员。
1703065760
1703065761
【原文】昔圣王之治天下,咸建诸侯,以临其民,国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秦兼天下,罢侯置县,于是君臣始有不亲之舋(1)矣。我文景患其如此,故令长(2)视事(3),至十余年,居位或长子孙,永久则相习,上下无所窜情,加以心坚意专,安官乐职,图虑久长,而无苟且之政。吏民供奉,亦竭忠尽节(4)而无一切(5)之计,故能君臣和睦,百姓康乐。苟有康乐之心充于中,则和气应于外,是以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1703065762
1703065763
【注释】(1)舋:舋同“衅”。嫌隙,隔膜。(2)令长: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后因以“令长”泛指县令。(3)视事:就职治事。(4)尽节:尽心竭力,保全节操。多指赴义捐生。(5)一切:暂时,权宜。
1703065764
1703065765
【译文】过去圣王治理天下,都依靠建立诸侯国来治理百姓。诸侯国有固定的君主,君主有长任其职的大臣,君臣相安,治理起国家来如同一家人一样。秦朝兼并天下之后,废除诸侯,设立郡县,于是君臣开始有不亲近的嫌隙。我朝文景二帝,考虑到这种情形,所以县令一职可以就职十余年,由于长期担任一个职务,以至于子孙都长大了。长期任职则互相熟悉,上下之间没有隐瞒,加上心意坚定专一,安于官位,乐于职事,考虑问题长远,不会只图眼前得过且过。属吏与百姓都尽力效忠以保全节操,不行权宜之计。所以君臣和睦,百姓康乐。若人人都有康乐之情充满内心,则自然会感召祥瑞之气于外。于是灾害不生,祸乱不兴。
1703065766
1703065767
【原文】自顷以来,政教稍改,重刑阙于大臣,而密罔(1)刻于下职,鼎辅(2)不思在宽之德,牧(3)牧(4)守(5)守(6)逐之,各竞擿(7)微短,吹毛求疵,重案(8)深诋(9),以中伤贞良(10)。长吏(11)或实清廉,心平行洁,内省不疚,不肯媚灶(12),曲礼不行于所属,私敬(13)无废于府。州郡侧目(14),以为负折(15),乃选巧文(16)猾吏,向壁作条(17),诬覆阖门(18),摄捕妻子,人情耻令妻子就逮,则不迫自去。且人主莫不欲豹产之臣,然西门豹治邺一年,民欲杀之。子产相郑,初亦见诅,三载之后,德化乃洽。今长吏下车(19)百日,无他异观,则州郡睨(20),待以恶意,满岁寂漠,便见驱逐。正使豹产复在,方见怨诅,应时奔驰,何缘得成易歌(21)之勋,垂不朽之名者哉?犹冯唐评文帝之不能用李牧(22)矣。近汉世所谓良吏黄侯,召父(23)之治郡视事,皆且十年,然后功业乃著。且以仲尼之圣,由曰三年有成,况凡庸之士,而责以造次(24)之效哉!
1703065768
1703065769
【注释】(1)罔:喻法网。(2)鼎辅:执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3)牧:一州之长。(4)牧:此作动词。统治,驾驭。(5)守:官名,汉制,一郡之长称郡守,亦称太守,亦略称守。(6)守:此作动词。管,管理。(7)擿:指摘,指责。(8)重案:严厉追查。(9)深诋:极力诋毁。(10)贞良:指忠良的人。(11)长吏:旧称地位较高的官员。(12)媚灶:比喻阿附权贵。(13)私敬:对人的内心敬重。(14)侧目:斜目而视,形容愤恨。(15)负折:叛逆。(16)巧文:指舞文弄墨。(17)向壁作条:比喻凭空捏造。(18)阖门:全家。(19)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20)睨:斜视。有厌恶、傲慢等意。(21)易歌:易,改变。子产初到郑国任相,人们做歌骂他。三年后,又做歌颂他。(22)冯唐评文帝之不能用李牧:史书载,冯唐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问冯唐:“我在代郡时,有人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说:“他比不上廉颇、李牧。”汉文帝叹道:“我就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怒,久之,又问冯唐:“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冯唐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只因错报多杀敌六人,陛下就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陛下的法令太严,奖赏太轻,惩罚太重。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听后很高兴。(23)黄侯召父:黄侯,即黄霸,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官至丞相,封建成侯。黄霸曾在颍川仼职八年,政治清明,一时间,颖川出现了“太平盛世”。召父,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对当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有特殊贡献,受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24)造次:须臾,片刻。
1703065770
1703065771
【译文】自近年以来,政教稍有改动,重刑不用在大臣身上,而细密的法网只用来苛刻地要求下面的官员。执政的重臣不思宽厚之德,州牧太守等都纷纷效仿,彼此争相指摘小毛病,吹毛求疵,严厉追查,极力诋毁,中伤忠良之人。有的地方官吏确实清廉,心念端正,行为高洁,问心无愧,不肯阿附权贵,对下行为正直,没有不正当的礼节交往,对上内心怀着敬重,不送礼巴结。于是州郡长官对其侧目而视,视之为叛逆。于是指派擅舞文弄墨的奸猾小吏,凭空捏造,诬陷其全家,抓捕其妻子儿女。人之常情,都是耻于妻子儿女被捕,于是不用逼迫他自然会辞官而去。君主没有不想得到西门豹、子产那样的臣子的,但是西门豹治理邺县第一年,百姓想要杀了他。子产在郑国为相,开始也受到诅咒,三年之后,德行教化才普及于百姓。现在长吏到任不久,没有什么特殊表现,则州郡长官就会恶意相待,如果满一年还是寂然平淡,就会被驱逐。假使西门豹、子产重生任职,(开始时)正是被怨恨诅咒之时,假如此时被赶走,又怎有机会成就由被咒骂到被歌颂的功勋,流下不朽的声名呢?这就像冯唐评价汉文帝不能任用李牧一样啊!汉代所说的良吏,像黄霸治理颖川,召信臣治理南阳,都有近十年的努力,然后治功才显著。以孔子的圣明,也说“三年有成”,何况平凡普通之士,怎能责其片刻收效呢?
1703065772
1703065773
【原文】故夫卒成(1)之政,必有横暴酷烈之失。而世俗归称(2),谓之办治(3)。故绌(4)已复进,弃已复用,横迁超取,不由次第,是以残猛之人,遂奋其毒,仁贤之士,劫(5)俗为虐。本操虽异,驱出一揆(6)。故朝廷不获温良之用,兆民(7)不蒙宽惠之德,则百姓之命,委于酷吏之手,嗷嗷之怨,咎归于上。夫民善之则畜,恶之则雠,雠满天下,可不惧哉。
1703065774
1703065775
【注释】(1)卒成:急于求成。(2)归称:都称赞。(3)办治:能成功地治理。(4)绌:通“黜”。贬退,排斥,废除。(5)劫:迫,逼迫。(6)一揆:相同。(7)兆民: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
1703065776
1703065777
【译文】所以为政而急于求成,必定会出现强横残暴的官吏,但世俗都称赞这种人,说这是成功之治。由此降职了的又被复职,罢免了的又被起用,任意提拔不按顺序。所以残忍凶暴之人更加狠毒,仁贤之士为俗所迫也变得残暴。各自操行虽本不同,但却被相同的规则驱使。因此朝廷没有温恭良善的臣子可用,天子之民得不到宽厚仁爱的德化,百姓的性命交在酷吏之手,他们怨恨感叹,把罪过都归于君上。善待百姓则百姓恭顺,恶待百姓则百姓仇恨。仇恨正在遍满天下,又怎能不惧怕呢?
1703065778
1703065779
【原文】是以有国有家者(1),甚畏其民。既畏其怨,又畏其罚。故养之如伤病,爱之如赤子,兢兢业业(2),惧以终始,恐失群臣之和,以堕先王之轨也。今朝廷虽屡下恩泽之诏,垂恤民之言,而法度制令,甚失养民之道。劳思(3)而无功,华繁而实寡。必欲求利民之术,则宜沛然(4)改法。有以安固(5)长吏,原(6)其小罪,阔略(7)微过,取其大较(8),惠下而已。昔唐虞之制,三载考绩(9),三考绌陟(10),所以表善而简恶,尽臣力也。汉法亦三年一察治状(11),举孝廉、尤异(12)。宣帝时,王成(13)为胶东相,黄霸为颖川太守,皆且十年,但就增秩(14)赐金,封关内侯,以次入为公卿,然后政化(15)大行,勋垂竹帛(16),皆先帝旧法所宜因循(17)。及中兴后,上官象为并州刺史,祭彤(18)为辽东太守,视事(19)各十八年,皆增秩中二千石。近日所见,或一期之中,郡主易数,二千石云扰(20)波转,溃溃纷纷(21),吏民疑惑,不知所谓。及公卿尚书,亦复如此。且台阁(22)之职,尤宜简习,帝(帝上疑脱先字。或云帝当作当)时尚书,但厚加赏赐,希得外补(23),是以机事(24)周密(25),莫有漏泄。昔舜命九官(26),自受终(27)于文祖(28)以至陟方(29)五十年,不闻复有改易也。圣人行之于古,以致时雍(30),文宣拟式(31),亦至隆平(32)。若不克从(33),是羞效唐虞而耻遵先帝也。
1703065780
1703065781
【注释】(1)有国有家者:指诸侯和大夫。诸侯的封地叫做“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做“家”。(2)兢兢业业:谨慎戒惧貌。(3)劳思:苦思苦想。(4)沛然:行疾貌。(5)安固:安定巩固。(6)原:宽恕,原谅。(7)阔略:宽恕,宽容。(8)较:大旨,概略。(9)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10)绌陟:谓人事之降升。绌,通“黜”。(11)治状:施政的成绩。(12)尤异:指政绩优异者。(13)王成:西汉宣帝时胶东王相。在考绩中,因安抚了大量流民,“治有异等”,得到了明诏褒奖,并提升其俸禄为“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14)增秩:增俸,升官。(15)政化:政治和教化。(16)竹帛:此指书籍、史乘。(17)因循:沿袭,承袭,继承。(18)祭彤: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中征虏将军祭遵之弟。建武初被光武帝任为黄门侍郎、偃师长。后出守辽东近三十年,击退鲜卑,打败匈奴,从此边境平安,人们为他立祠以纪念。永平年间官至太仆。(19)视事: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20)云扰:像云一样的纷乱。比喻动荡不安。(21)溃溃纷纷:混乱的状态。(22)台阁: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23)外补:旧时称京官外调。(24)机事:指国家枢机大事。(25)周密:周到细密。(26)舜命九官:古传舜设置的九个大臣。(27)受终:承受帝位。(28)文祖:帝尧始祖之庙。(29)陟方:犹升遐。谓帝王之死。(30)时雍:指时世太平。(31)拟式:效仿。(32)隆平:昌盛太平。(33)克从:跟随。
1703065782
1703065783
【译文】所以有国有封地者,很畏惧百姓,即畏惧他们怨恨,又怕他们受罚。所以养民如同对待伤员病人一样,爱护他们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一样,自始自终,谨慎戒惧,唯恐君臣失和,毁坏先王所定下的法度。如今朝廷虽然屡次颁下恩泽百姓的旨意,发表体恤百姓的言论,但法令制度却有失养民之道,以至于虽冥思苦想也没有功用,方法繁多而成果很少。果真想求得利益民众的方法,就应该立即改变法令,稳定地方官吏,要原谅其小罪,宽恕其微过,取其大节,只有能惠利于百姓才行。过去唐尧虞舜时期的制度,是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吏政绩,三次考核决定升降,用这种办法来显扬善治,减少不善,充分发挥臣子的作用。大汉法制也是三年考察一次施政的成绩,举荐德行突出的“孝廉”和政绩突出的“尤异”。宣帝时,王成任胶东相,黄霸为颖川太守,都干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因为考绩优异而被增加俸禄、赏赐黄金,王成封关内侯,黄霸封建成侯,按次序先后入朝为公卿,然后政治教化广行天下,他们的功勋永载史册。这是先帝的旧法,应该沿袭。光武中兴之后,上官象任并州刺史,祭彤为辽东太守,就职治事各十八年,都增俸禄为中二千石。然而现在所看到的情况是,一年之中,郡守更换数次,如同云翻波转一样,混乱不堪。官吏百姓都疑惑不解,不知是何缘故。公卿、尚书一级的状况,也都是如此。而且尚书台这个职位,尤其应该选用熟悉此职之人。先帝时的尚书,只是厚加赏赐,很少外调离京就职,所以处理国家大事周到细密,没有疏漏。从前舜任命九官,自承受帝位于尧帝始祖之庙直到南巡驾崩五十年间,没有听说再有改动。古时圣人行持此法,所以达致太平盛世。文帝和宣帝效仿此法,国家也得以昌盛太平。现在如果不能跟从,就是羞于仿效唐尧虞舜,并耻于遵奉先帝了。
1703065784
1703065785
内 恕
1703065786
1703065787
【题解】本篇指出要重视官员的俸禄,同时要防止其增长贪欲,使得官员不要与百姓争利。国家有清明的吏治才能成治,而实现清明的吏治,则要重视官员的俸禄,要使得官员能够奉养家人。
1703065788
1703065789
【原文】昔明王(1)之统黎元(2),盖济其欲而为之节度(3)者也。凡人情之所通好,则恕己(4)而足之。因民有乐生(5)之性,故分禄以颐(6)其士,制庐井(7)以养其萌(8),然后上下交足,厥(9)心乃静。人非食不活,衣食足然后可教以礼义,威以刑罚。苟其不足,慈亲不能畜其子,况君能捡(10)其臣乎。故古记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所使分威权,御民人,理狱讼,干(11)府库者,皆群臣之所为,而其奉禄甚薄,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父母者,性所爱也。妻子者,性所亲也。所爱所亲,方将冻馁,虽冒刃(12)求利,尚犹不避,况可令临财御众乎?是所谓渴马守水,饿犬护肉,欲其不侵,亦不几矣。夫事有不疑,势有不然(不当做必),盖此之类,虽时有素富骨清(13)者,未能百一,不可为天下通率。圣王知其如此,故重其禄以防其贪,欲使之取足于奉,不与百姓争利。故其为士者习推让之风,耻言十五之计,而拔葵去织(14)之义形矣。故三代之赋也,足以代其耕(15)。故晏平仲(16),诸侯之大夫耳,禄足赡五百,斯非优衍(17)之故耶。昔在暴秦,反道(18)违圣,厚自封宠(19),而虏(20)遇臣下。汉兴因循,未改其制,夫百里(21)长吏,荷(22)诸侯之任,而食监门(23)之禄。
1703065790
1703065791
【注释】(1)明王:圣明的君主。(2)黎元:亦作“黎玄”。即黎民。(3)节度:犹节制、约束。(4)恕己:谓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5)乐生:谓以生为乐。(6)颐:养,保养。(7)庐井: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称共一井的八家庐舍为庐井。(8)萌:通“氓”“甿”。百姓,黎民。(9)厥:其。(10)捡:约束。(11)干:主管,从事。(12)冒刃:迎着刀锋。这里指冒险。(13)骨清:廉洁。(14)拔葵去织:《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后以“拔葵去织”为居官不与民争利的典故。(15)代耕:旧时官吏不耕而食,因称为官食禄为代耕。(16)晏平仲:晏婴,字仲,谥曰“平”。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17)衍:富足,丰饶。(18)反道:违反正道。(19)封宠:封赏宠赐。(20)虏:奴隶,仆役。(21)百里: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借指县令。(22)荷:承担,担负。(23)监门:守门小吏。
[
上一页 ]
[ :1.7030657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