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6122e+09
1703066122
1703066123 【原文】或曰:爱民如子,仁之至乎?曰:未也。爱民如身,仁之至乎?曰:未也。汤祷桑林(1),邾迁于绎(2),景祀于旱(3),可谓爱民矣。曰:何重民而轻身也。曰: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人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
1703066124
1703066125 【注释】(1)汤祷桑林:谓汤逢大旱,自以身为牺牲,祷于桑山之林以祈雨。表示商汤仁德爱民。(2)邾迁于绎:邾,指邾文公,邾文公是古邾国第十代国君。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邾文公所处的时代,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势力单薄的邾国夹在齐、楚、宋、鲁之间,经常受到战争威胁。邾文公不顾年老体衰和大臣劝阻,毅然将国都由邾瑕(今济宁市南五公里处)迁至峄山之阳(今邹城市峄山镇纪王城村一带)。《左传》记载:文公十三年,春,邾文公卜迁于绎。吏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以利利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既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命。”(3)景祀于旱: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问卜,算卜)之,曰:“必以人祠(祭神,祈祷),乃雨。”景公下堂顿首(叩头,以头叩地的叩拜之礼)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
1703066126
1703066127 【译文】有人问:“爱护人民像爱护自己的儿子,就是仁爱之最吧!”答曰:“这还没有达到仁爱之最。”又问:“爱护人民像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仁爱之最吧?”答曰:“还没有达到。为了解除大旱,商汤在桑林连续四日祈祷;邾文公舍己利民,迁都于绎;景公为解民苦,头顶烈日,祭祀于高阜之上求雨。这些真可以称作爱民啊!”问曰:“他们为什么如此关心百姓而看轻自身呢?”答曰:“君主是承顺天命来养育人民的人,人民存则国家存,人民亡则国家亡。所以,以人民为重者,正是看重国家和承顺天命呀!”
1703066128
1703066129 【原文】或问曰:孟轲(1)称人皆可以为尧、舜,其信矣乎?曰:人非下愚,则可以为尧、舜矣。写(2)尧舜貌,同尧之性,则否。服尧之制,行尧之道,则可矣。行之于前,则古之尧、舜也。行之于后,则今之尧、舜也。或曰:人皆可以为桀、纣乎?曰:行桀、纣之事,是桀、纣也。尧、舜、桀、纣之事,常并存于世,唯人所用而已。
1703066130
1703066131 【注释】(1)孟轲:指孟子。(2)写:仿效,描绘。
1703066132
1703066133 【译文】有人问:“孟子曾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同尧舜一样的圣人,这一说法可信吗?”答曰:“只要不是特别愚笨的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仅仅模仿尧舜的外貌、随同尧的姓氏,是不行的;遵从尧舜的制度、恭行尧舜之道,这样则可以。实行于前代的,则是古时的尧舜;实行于后代的,就是当今的尧舜。”又问:“人都可以成为桀纣那样的人吗?”答曰:“如果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就是桀纣那样的人了。尧、舜、桀、纣所做的事,常常并存于一个社会,只是看你做哪样的事情而已。”
1703066134
1703066135 【原文】人主之患,常立于二难之间。在上而国家不治,是难也。治国家,则必勤身苦思,矫情(1)以从道,是难也。有难之难,暗主取之。无难之难,明主居之。
1703066136
1703066137 【注释】(1)矫情:违反常情。
1703066138
1703066139 【译文】君主的忧虑,常处于“两难”之间。作为一国之主而国家治理不好,这是一难;要治理好国家,则必须勤于政事,认真思考,节制情欲而服从于道义准则,又是一难。第一种“难”,让国家处于患难之中,昏庸的君主去做;第二种“难”,让国家平安无事,没有灾难,是明主采取的办法。
1703066140
1703066141 【原文】人臣之患,常立于二罪(1)之间。在职而不尽忠直之道,罪也。尽忠直之道焉,则必矫上拂下,罪也。有罪之罪,邪臣由之。无罪之罪,忠臣致之。
1703066142
1703066143 【注释】(1)罪:过错,过失。
1703066144
1703066145 【译文】臣子的忧虑,常处于“二罪”之间。任其官职却不行忠贞正直之道,这是一罪;若尽其忠贞正直之道,则必然会违背上意、得罪同僚,也是一罪。第一种“罪”是真正的有罪,是奸臣不尽忠贞正直之道带来的;第二种“罪”不是真正的罪过,是忠臣为尽忠直之道而导致的,算不上罪过。
1703066146
1703066147 【原文】人臣有三罪:一曰导(导下有非字),二曰阿失(2),三曰尸宠(3)。以非先(先作引)上谓之导,从上之非谓之阿,见非不言谓之尸。导臣诛,阿臣刑,尸臣绌。
1703066148
1703066149 【注释】(1)导非:诱人为非。(2)阿失:曲从(君上的)过失。(3)尸宠:谓臣见君非而不谏,徒被宠幸。
1703066150
1703066151 【译文】臣子有三种罪过:第一种叫导非,第二种叫阿失,第三种叫尸宠。以错误的建言诱导君主犯错误,叫做导非;听从君主的错误决定以致共同犯错误,叫做阿失;看到君主有错误而不进言,徒被君主宠幸,叫做尸宠。导非之臣应当诛杀,阿失之臣应当判刑,尸宠之臣应当罢免。
1703066152
1703066153 【原文】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1703066154
1703066155 【译文】尽忠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叫“防”,第二种叫“救”,第三种叫“戒”。君主之错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叫做“防”;君主之错已经发生而能进行劝阻,叫做“救”;君主之错犯过之后,能进行批评,叫做“戒”。“防”为上策,“救”为中策,“戒”为下策。
1703066156
1703066157 【原文】或问:天子守在四夷(1),有诸?曰:此外守也。天子之内守在身。曰:何谓也?曰:至尊者,其攻之者众焉。故便僻御侍(2)攻人主而夺其财,近幸妻妾攻人主而夺其宠,逸游伎艺攻人主而夺其志,左右小臣攻人主而夺其行,不令之臣攻人主而夺其事,是谓内寇。自古失道之君,其见攻者众矣。小者危身,大者亡国。鲧、共工之徒攻尧(3),仪狄攻禹,弗能克。故唐、夏平(4)。南之威攻文公(5),申侯伯攻恭王(6),不能克,故晋、楚兴。万众之寇凌疆场,非患也,一言之寇袭于膝下,患之甚矣。八域重译而献珍,非宝也,腹心之人匍匐而献善,宝之至矣。故明主慎内守,除内寇,而重内宝。
1703066158
1703066159 【注释】(1)四夷: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知度》载,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2)偏僻御侍:便僻,巧譬喻也。帝王侍从。(3)鲧、共工之徒攻尧:鲧,古人名,传说是夏禹的父亲。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欢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4)唐、夏平:唐,指尧帝。夏,指夏禹。(5)南之威攻文公:南之威,春秋时晋国的美女。《战国策·魏策二》:“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文公,指晋文公。(6)申侯伯攻恭王:申侯伯:楚文王病重,召集大夫们开会,说:“管绕用义干涉我,用礼节制我,与之相处心神不定,看不见他也不想他,但对我有益处,一定要我在的时候封他爵位;申侯伯呢,我想做的事他鼓励我做,我喜欢的事他已经先给我做好了,与之相处心里安乐自在,看不见他就想念他,但对我有害处,一定要我在的时候打发他走。”大家都赞同。楚文王就任命管绕为大夫,给了重金让申侯伯离开。申侯伯离开楚国准备到郑国去,楚文王对他说:“你为人不仁厚,总想得到别人的权力,一定要谨慎,不要到鲁、卫、宋、郑这些国家去。”申侯伯不听劝阻,竟然去了郑国,三年便夺得郑国的政权,但执政不到五个月就被杀。恭王,指楚恭王。
1703066160
1703066161 【译文】有的人问:“天子的守卫在于防御四方夷狄,是吗?”答曰:“这只是对外的防御。天子对内的防御在于自身。”问曰:“此话怎讲?”答曰:“处于至高无上之地位的人,向他发起‘进攻’的人是很多的。善于逢迎谄媚的侍从,‘攻’人主之心而竞相获取其财利;得以亲近的妻妾嫔妃,‘攻’人主之心而争夺其宠爱;安闲游乐的歌妓艺人,‘攻’人主之心,使其玩物丧志;君主左右的小臣小官,‘攻’人主之心,使其品行不端;心怀不善之臣‘攻’人主之心,使其贻误大事。这些可说是内部的盗寇。自古以来,失道之君受到的‘进攻’是很多的。小者危及自身,大者导致亡国。鲧、共工等人‘攻’唐尧,仪狄‘攻’夏禹,没有得逞,所以唐尧,夏禹平安无事。南之威‘攻’晋文公,申侯伯‘攻’楚恭王,没有得逞,所以晋、楚兴盛。上万之多的外寇侵犯边境,不为大患,而只用一句话(就能击倒君主的)的‘盗寇’袭击于膝下,这才是最大之患。八方的异族通过译使来进献珍宝,这不算宝;君主心腹之人匍匐上前,进献善言,这才是最可贵的珍宝。所以,大凡有道之君,都非常谨慎地对内设防,除去内部的‘盗寇’,而且器重常进善言的‘内宝’。”
1703066162
1703066163 【原文】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纯德无慝(1)。其上也,伏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远,远而能复,又其次也;其下,远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
1703066164
1703066165 【注释】(1)慝:音特,会意。从匿,从心。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
1703066166
1703066167 【译文】君子所厌恶的不同于常人的人有三类:好惹事生非的人;好发奇谈怪论的人;好改变常规的人。好惹事生非则头绪繁多而惊动公众;好奇谈怪论则离经叛道而惑乱习俗;好改变常规则轻视法纪而搅乱制度。所以,名声贵在不用不正当的手段传扬,行为不以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为难能可贵。纯有道德而没有恶念,这是最好的;恶念生起了但隐藏不动,这是其次的;动了邪念但未行动,有了行动但未走远,虽走远了但还能回头,这又在其次。再往下,就相去太远了。
1703066168
1703066169 中 论
1703066170
1703066171 【题解】《中论》是一部政论性著作,其思想“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提出“学者所以总群经”,故历代史书除《宋史》将其列入杂家类,其余均将其列入儒家类。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中论》的著录和版本很多且各不相同。《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崇文总目》中分别著录有六卷,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并作二卷,《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亦作二卷。传本《中论》一书分上下二卷,共计二十篇,从《治学》至《爵禄》十篇为上卷,《考伪》至《民数》十篇为下卷。《群书治要》辑有《中论》逸文《复三年丧》《制役》两篇,今本《中论》多附录之。由此可见,今本《中论》已非完本。
[ 上一页 ]  [ :1.7030661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