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6172e+09
1703066172
1703066173 《群书治要》中除选录了《复三年丧》《制役》两篇,使得久已失传的史料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外,还选录了《中论》中的《法象》《条本》《虚道》《贵验》《核辨》《爵录》《务本》《审大臣》《亡国》《赏罚》等十二篇的片段。
1703066174
1703066175 《群书治要》节录的《中论》片段,主要着眼于治国之道,认为为君者首先要修养自身,做民众的榜样;要时刻追求道德仁义;能够听取臣下的谏言;不被花言巧语的小人所迷惑;探求治国的大道,任用贤臣,并要求得贤臣之心;掌握好赏罚之道,遵循古圣先王的礼法,教化民众;提倡尊卑有序。如此,国家则能得到大治。
1703066176
1703066177 【作者简介】徐干(公元171年—公元217年),字伟长,汉魏间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二月,因瘟疫流行,染疾而亡。其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以诗、赋、散文见长。诗歌今存《室思》等三篇;赋如《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上述已佚)、《圆扇赋》《齐都赋》等;散文主要有《中论》一书。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后人辑其著作为《徐伟长集》。
1703066178
1703066179 法 象
1703066180
1703066181 【题解】这一篇作者主要指出一个人仪表、言行的重要性。小人因为忽略仪表、举止慌张、言行轻率所以被人轻视,而君子独处也不敢怠慢,即使是细节也会很谨慎,所以他不需要责备、规劝,教化便能行之于家庭,风范能感化乡党。而作为君主也一样,唯有如此才能治理好天下。
1703066182
1703066183 【原文】慌其瞻视(1),轻其辞令(2),而望民之则(3)我者,未之有也。莫之则者,必慢(4)之者至矣。小人见慢而致怨乎人,患己之卑而不思其所以然,哀哉。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虽在隐翳(5),鬼神不得见其隙,况于游宴(6)乎。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言必有防,行必有检,虽妻妾不可得而黩(7)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8)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9),不谏谕(10)而风声(11)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徒以匹夫之居犹然,况得志而行于天下乎?故唐帝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成汤不敢怠遑(12)而掩有九域,文王只(13)畏而造彼区夏也。
1703066184
1703066185 【注释】(1)瞻视:观瞻。指外观。《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说下视。(2)辞令:泛指言辞,文辞。(3)则:榜样,效法。(4)慢:轻视,对人无礼貌。(5)隐翳:掩蔽;隐蔽。(6)游宴:交游宴饮。(7)黩:音毒,轻慢不敬。(8)狎:亲昵,亲近而不庄重。(9)闺门:借指宫廷、家庭。(10)谏谕:亦作“谏喻”,劝谏讽喻;劝谏晓喻。(11)风声:教化;好的风气。(12)怠遑:亦作“怠皇”,懈怠而间暇。(13)只:语气词,无实意。
1703066186
1703066187 【译文】一个人如果忽略自己的仪表,行为举止慌张,言谈轻率随便,这样而希望民众会效法他,这种事情从古至今从来没有过。没有人效法他,那么怠慢他的人就会到来。小人被人怠慢,就会对人产生怨恨。担忧自己地位低下,却又不懂得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地位低下,真是可悲啊!正是因此,君子孤身独处也不敢怠慢,在隐微之处也无比谨慎,即使是在无人能见的隐蔽之处,鬼神都看不到他的过失,更何况是交游、饮宴之时呢!君子口中不说戏谑玩笑的话,所说的话一定能有所顾忌(以使自己口无过失);君主不会去做戏闹玩笑的行为,所作的行为一定会有所检点(使自己身无过失)。正因为说话有所顾忌,行动有所检点,所以,即便是妻妾,也不会有轻慢不敬的时候;即便是朋友,也不会有亲近而不庄重的时候。因此,他不用生气发怒,就能使得伦理道德的教化在家族中盛行;不用规劝和讽谕,好的风气就会在乡党中自然形成。经传上说:德行高尚之人修正自己而身边的人和事就会随之归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还是平民百姓身份时做事犹能如此,何况是壮志得酬而行事于天下之时呢?所以唐尧诚实、恭谨、能够谦让,以致光辉覆盖四方;成汤不敢有片刻的懈怠,因而拥有九州之地;文王时时恭敬小心、心存畏惧,因而造就了华夏之国。
1703066188
1703066189 修 本
1703066190
1703066191 【题解】此篇作者指出“治道”要务本,即抓住根本。君子的治理先致力于务本(整治自己),小人先是追求末节(整治别人),务本则能够树立美德结怨少,求末则会树立仇敌致使不能建立功业。同时,作者还告诫人们不要常为过去的事情后悔,而不慎重考虑将来,改变自身缺点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不能因为暂时看不到成效便因循过去的错误,致使“身辱名贱,而永为人役”。
1703066192
1703066193 【原文】民心莫不有治道,至于用之,则异矣。或用乎人,或用乎己。用乎己者谓之务本,用乎人者谓之追末。君子之治之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治之也,先追其末,故功废而雠多。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1),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2),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3),故明莫大于自见,聪莫大于自闻,睿莫大于自虑,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4),而人莫之知也。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故位(位作德)弥高。基弥固,胜弥众(5),受(受作爱)弥广。君子之于己也,无事而不惧焉,我之有善,惧人之未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惧人之必吾恶也。见人之善,惧我之不能修也;见人之不善,惧我之必若彼也。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6)焉,不宿义(7)焉。言而不行,斯寝(8)道矣;行而不时(9),斯宿(10)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11)(堕下有于字)今日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故孔子抚其心(抚其心作谓子张)曰:师,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而不以改此,虽闻何益。小人朝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及(及作反),行一日之善,而问终身之誉,誉不至,则曰善无益矣,遂疑圣人之言,背先王之教,存其旧术,顺其常好,是以身辱名贱,而永为人役也。
1703066194
1703066195 【注释】(1)蒙:盲,目失明。(2)聩: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3)瞀:音冒,眼睛昏花。(4)迩:近。(5)胜弥众:胜,能承担,能承受。(6)不寝道:寝,停止。指永不止息地去行道。(7)不宿义:宿,止。指永不停止地去行义。(8)寝:停止,平息。(9)时:适时,合于时宜。(10)宿:同“寝”。(11)堕:懒散。
1703066196
1703066197 【译文】每个人心里都有处理各种事情的标准,至于怎样实施,就各不相同了。有人用它治人,有人用它要求自己。用于要求自己,叫做务本;用于要求别人,叫做逐末。君子处理事情,首先是先致力于根本的方面(修整自己),所以能够提升德行、成就功业而很少结怨;小人处理事情是先追求末节(整治他人),所以不能建立功业且又很多怨仇。能看清别人而看不清自己叫做“蒙”;能听到说别人而听不到别人说自己叫做“聩”;能分析别人而不能剖析自己叫做“瞀”。所以说,明察,没有能超过能看清自己的,听觉灵敏,没有能超过能听到自己的,睿智,没有能超过能反省自己的。这三件事情提出来很容易,行起来很浅近,但却难以明了通达。一个明了通达事理的君子,只要做极细微的事情就能承担天下的重任,只要走很短的道路就能如同行遍天下远途。所以他品德越高,根基就越稳;能承担的越多,仁爱就越广。君子对于自身,没有不担忧的事情。自己有了善行美德,就担忧别人还没有自己好;自己有了不善,则担忧别人肯定会厌恶自己;看见别人的善行美德,担忧自己不能学到;看见别人的不善,担忧自己会像他那样。所以,君子不忧虑暮年将至,而担忧心志出现倦怠。因此“不寝道”“不宿义”。说了而不去施行,就是“寝道”;施行而不符合时宜就是“宿义”。因此君子的要务,就是去实施上述之言。人的过错,在于为死亡悲伤但却不珍惜有限的生命,常为过去的事情后悔,却不慎重考虑将来;喜欢谈论已经过去的事情,爱好讨论已经完成的事情;懒散于今日,又懈怠于后日,如此一直到老。所以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子张说:“求师,我想知道那个道理,好用以改正这个过失;知道了那个道理,又不改正这个过失,虽然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处呢?”小人早晨开始做事,傍晚就想做成;刚坐下来施行,站起来就指望有回报;做了一天好事,就希望有终身的荣誉;荣誉没有得到,就说做好事没有什么益处;于是就怀疑圣人的言论,背弃先王的教诲,保留其过去的做法,顺从其平素的喜好。因此身辱名贱,从而也难免为他人所役使。
1703066198
1703066199 应 道
1703066200
1703066201 【题解】此篇作者主要阐述修身、治国要顺应“道”,否则会与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对于修身,作者指出“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要学会虚怀若谷。同时还指出君子还注重批评、改正错误,指出一般人难以做到两点“乐知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这只有君子才能真正做到。而作为国君,更要时刻让身边的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否则只会自身危机、国家灭亡。
1703066202
1703066203 【原文】人之为德,其犹器欤,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1)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2)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君子之于善道也,大则大识之,小则小识之,善无大小,咸载于心,然后举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夺,而我之所无,又取于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后之也。故夫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辨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故孔子曰:颜氏之子,其殆(3)庶几(4)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夫恶犹疾也,攻之则日益悛(5),不攻则日甚,故君子之相求也,非特(6)与善也,将以攻恶也。恶不废则善不兴,自然之道也。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夫唯君子,然后能为己之所难,能致人之所难也。夫酒食,人之所爱也,而人相见莫不进焉。不吝于所爱者,以彼之嗜之也,使嗜忠言甚于酒食,人岂其爱之乎。故忠言之不出,以未有(未有旧作未良。改之)嗜之者也。《诗》云:匪言不能,胡其畏忌(7)。
1703066204
1703066205 【注释】(1)恭:肃敬。《尔雅》:“恭,敬也。”(2)不肖:谦辞,不才,不贤。(3)殆: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4)庶几:差不多,近似。(5)悛:停止。(6)非特:不仅,不只。(7)匪言不能,胡斯畏忌:出自《诗经·大雅·桑柔》。大意为:不是我们不能说,为何顾忌心惶惶?
1703066206
1703066207 【译文】人们修养道德,就好像用一个器皿装东西。如果器皿空虚,就可以盛物,器皿满了就不能再盛了。所以君子经常虚怀若谷,态度谦恭,不以自己超群出众的才华而凌驾于众人之上;看别人总觉得人家很贤德,看自己总感觉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因此,人家愿意不厌其烦地指正他,愿意永不倦怠地教导他。君子对于为善之道,属于大道的,就从大处去认识;属于小道的,就从小处去认识。只要是正确的道理,不分大小,都记在心里,然后分别付诸实践。我所懂得的,别人夺不去;而我所不懂的,又可从别人那儿学到。因此,功业经常名列别人之前,而别人就会落在我后面。所以说,才智敏捷过人不足为贵,博识善辩过人不足为贵,勇武善射过人不足为贵。君子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一心向善唯恐不及,改正错误惟恐遗漏。因而孔子说:“颜渊,大概要算这样的人了吧!自己有了错误,没有不知道的;知道了的,就没有重犯的。”不好的毛病习气犹如疾病,治疗则日见转好,不治疗则日见加重。所以君子寻求交往的人,不单单是赞美自己的人,而是能够帮助自己改掉毛病习气的人。恶不除则善难长,这是自然之道。过去有人说过,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有两点:一是乐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很难;二是把人家的错误告知对方难。只有成为君子之后,才能做己之所难之事(乐于别人指正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做人之所难之事(指出人家的错误,让人家改正错误)。酒食是人们都珍爱的东西,而人们相见没有不以酒食招待的。其所以不吝惜自己所珍爱的东西,是因为对方也喜爱的缘故。假使喜欢忠言有甚于喜欢酒食,对方怎能只喜欢你的酒食呢?所以,人们不把忠言献出来,是因为没有遇上最喜爱忠言的人罢了。因此,《诗经》中写道:“不是我们不能说,为何顾忌心惶惶?”
1703066208
1703066209 【原文】目也者,远察天际而不能近见其眦(1),心亦如之。君子诚知心之似目也,是以务鉴于人以观得失,故视不过垣墙(2)之里,而见邦国之表,听不过阈耎(3)之内,而闻千里之外,因人之耳目也。人之耳目尽为我用,则我之聪明无敌于天下矣,是谓人一之,我万之;人塞之,我通之。故其高不可为员(4),其广不可为方(5)。
1703066210
1703066211 【注释】(1)眦:音自,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靠近鼻子的称“内眦”,靠近两鬓的称“外眦”。(2)垣墙:院墙;围墙。(3)阈耎:阈,指门槛;耎,即软,此借指帐幕,泛指户内。(4)员:作“圆”,园形。此处借指限制范围。(5)方:意同“员”。
1703066212
1703066213 【译文】人的眼睛,远望可以看到天的尽头,而近瞧却看不到自己的眼角。人的心灵也是这样。君子深知心灵也像眼睛一样,因此,努力以人为鉴,来了解自己的过失。所以,虽然人视力所及的不过是围墙以内的东西,但却可以看见国家之外;听力所及的不过是户内的声音,却可以闻知千里之外,这就是因为能借助于人家的耳目呀!人家的耳目尽都为我所用,那么我的耳聪目明,天下就没有比得上的了。这就是别人有一对耳目;我则有上万对耳目;别人看东西、听声音有很多阻碍,而我则能够通畅无阻。所以能看到的高度高得不能再高了,能听到的广度宽得不能再宽了。
1703066214
1703066215 【原文】先王之礼(1),左史记事,右史记言(2),师瞽(3)诵诗,庶僚(4)箴诲,器用(5)载铭(6),筵席书戒(7),月考其为,岁会其行,所以自供正也。昔卫武公(8)年过九十,犹夙夜不怠,思闻训道,命其群臣曰:“无谓我老耄(9)而舍我。必朝夕交戒我。”凡兴国之君,未有不然者也。下愚(10)反此道,以为己既仁矣,知矣,神明矣,何求乎众人,是以辜(11)罪昭著,腥德发闻,百姓伤心,鬼神怨痛。若有告之者,则曰:“斯事也,徒生乎予心,出乎子口。”于是刑焉,戮焉,辱焉。不然,则曰:“与我异德故也,未达我道故也,又安足责。”是己之非,遂(12)初之谬(13),至于身危国亡,可痛矣已(矣已疑倒)。
1703066216
1703066217 【注释】(1)礼: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如《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2)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左史、右史皆官名。《礼记·玉藻》: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汉书·艺文志》:一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3)师瞽:师,乐师;瞽,古代以目盲者为乐官,故为乐官的代称。故指乐师。(4)庶僚:同“庶寮”,指百官。(5)器用:器皿用具。《书·旅獒》:“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尉缭子·原官》:“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6)铭:为着确立持久的或公开的记载而刻写或题写的文辞(古多刻于钟鼎,秦汉以后有的刻在石碑上)。(7)戒:用于告戒的一种文体。(8)卫武公:姬姓,卫氏,名和,完整谥法为卫睿圣武公。卫国第十一代国君,公元前812年至公元前758年在位。他是卫厘侯之子,卫共伯之弟,卫都朝歌人。(9)耄: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10)下愚:极愚蠢的人。(11)辜:罪行。(12)遂:延续。(13)谬:错误。
1703066218
1703066219 【译文】从前先王制定的礼法是:左史官记事,右史官记言;乐官诵读诗经,众官规劝教诲;器具上刻载铭言,座位上写上警句;每个月都要考察其所为,每一年都要汇总其所行;这都是用以供自己正身自省的。以前卫武公年过九十,仍然昼夜不倦地希望听到他人对他的训导,还命令其群臣说:“不要说我年事已高便抛开我,必须早晚轮流规劝我,使我有所警戒。”凡是一心使国家兴旺发达的君主,没有不是这样的啊!最愚蠢的人则反此道而行之,以为自己已经有仁德了,有知识了,非常明智了,还有什么有求于众人的呢?因此导致罪错昭彰,秽行显扬;百姓伤心,神鬼怨痛。如果有人将这些情况告诉他,他会说:“这些事,只是生自你的心里,出自你的口中。”于是,对这些人给予惩罚,以至处斩,或者羞辱。不仅如此,还说:“这是因为你们与我离心离德的缘故,没有弄通我的方略的缘故,又有什么可责备的呢?”于是以非为是,坚持原来的谬误,以至于自身危急、国家灭亡。真是令人痛惜啊!
1703066220
1703066221 贵 验
[ 上一页 ]  [ :1.7030661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