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6222
1703066223
【题解】这一章作者主要说明事情贵于能够经得起检验。这样,不需用说话,善行变化就会让人们有目共睹、有耳共闻。君子能够坦诚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所以他们不需用言语,毁谤之言便会自行制止。同时指出要慎重交友,和良善的朋友之间相互影响,以便不断提升自己。
1703066224
1703066225
【原文】事莫贵乎有验(1),言莫弃乎无征。言之未有益也,不言未有损也。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彼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体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数物,谁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怨人之不信己,犹教人执鬼缚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2)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故根深而枝叶茂,行久而名誉远。
1703066226
1703066227
【注释】(1)验:检查,检验。(2)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
1703066228
1703066229
【译文】事情没有比能得到验证更可贵的,言论没有比全无根据更可弃的。因为说了没有益处,不说也没有损失。水是冷的,火是热的,金石是坚硬的,这几种物品并没有说话,而人们没有不知道它们就是那样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冷、热、坚硬的性状真实地显露在形体之中了。假使我们的所作所为真实得就像上述几种物体,谁还会怀疑你呢?如果不使自己的行为取信于人,而又埋怨别人不相信自己,就如同让人捉鬼擒妖,而责怪人家没有捉到一样。这也就太糊涂了。孔子说:“想要别人相信自己,则要少说空话而笃实地去做。笃实地去做,则其信用持久;信用持久则事理就会显明;事理显明,则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这样还能说是欺骗吗?”因此,树根扎得深则枝叶茂盛,善行持续久则声誉远播。
1703066230
1703066231
【原文】人情也,莫不恶(1)谤,而卒不免乎谤,其故何也?非爱智力而不已(2)之也,已之之术反也,谤之为名也,逃之而愈至,拒之而愈来,讼(3)之而愈多。明乎此,则君子不足为也;暗乎此,则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屡省,禹拜昌言(4),明乎此者也。厉王加(5)戮,吴起刺(6)之,暗乎此者也。夫人也,皆书名前策,著行列图,或为世法,或为世戒,可不慎欤。
1703066232
1703066233
【注释】(1)恶:讨厌,憎恨。(2)已:停止。(3)讼:争辩是非。(4)昌言:善言;正当的言论。(5)加:施加,强加。(6)刺:指责、揭发。
1703066234
1703066235
【译文】人之常情,没有人不讨厌议论诽谤的,然而终究难免被人议论诽谤。这是什么原因?不是因为吝惜智慧和力气而未去止谤,是止谤的办法恰适其反。诽谤是关乎名声的事,你越逃避它越到来,你越推拒它越降临,你越辩解则会变得更多。明白这一道理,所以君子不屑于去这么做;不明白这一道理,那么小人就不可能有所得了。虞舜屡屡反省自己,大禹拜受善言,是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周厉王对诽谤者处以刑罚,吴起对诽谤者进行刺杀,是不明白这一道理的人。这些人,都在以前的竹简书签上写下了名字,连形象也留在了图册,或者让世人效仿,或者让世人警戒,怎么能不慎重呢?
1703066236
1703066237
【原文】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旃(1),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慎(慎作植)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2)也,亦无日矣。故坟(3)庳(4)则水纵,友邪则己僻,是以君子慎所友。孔子曰:“居而得贤友,福之次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乎疑之误)善奖人之美,而好摄(5)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故我之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
1703066238
1703066239
【注释】(1)旃:音占,之、焉二字的合读。如《诗·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马瑞辰通释:“之、旃一声之转,又为‘之焉’之合声,故旃训‘之’,又训‘焉’。”(2)偾:音奋,覆败。(3)坟:堤防。(4)庳:音悲,土地低洼处。(5)摄:辅助、佐助。
1703066240
1703066241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叫做“丧心”;反思了自己的过错而仍不改正,就叫“失体”。“失体”、“丧心”的人,就是灾祸降临的对象,君子是不会这么去做的。君子不喜欢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并非看不起别人而妄自尊大。因为不如自己的人,是必须自己常常为之操心的人。这样,帮助他都忙不过来,靠谁来帮助自己呢?如果这样的话,自己的覆败也就很快了。所以说,堤坝低矮则水流泛滥;朋友歪邪则自己会失正,因此君子交朋友非常慎重。孔子说:“所居之处有贤德之人为友,这是仅次于得福的喜事。”贤德之人,其言谈值得聆听,其风度值得模仿,其行为值得效法;加上善于赞扬人的长处,喜欢帮助人改正过失;其不遮掩他人美德和过失的秉性如同影子之于形体,其不避讳他人的称赞与批评的秉性如同回声之于音响。所以我畏惧他,就像严明的君主同在庭堂,而监察善恶的神明就在此室,即使想做不善之事,又怎么敢呢?
1703066242
1703066243
核 辨
1703066244
1703066245
【题解】此章告诫君主要警惕善辩的人。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夸夸其谈、愚弄蒙蔽,很少能够明辨事物。作者指出这些人会让众人疑虑,人民困惑,最终扰乱正确的治国之道,应予以重罚。
1703066246
1703066247
【原文】夫利口(1)者,心足以见小数(2),言足以尽巧辞,给足以应切问(3),难足以断俗疑。然而好说不倦,谍谍(4)如也。夫类族辨物(5)之士者寡,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至贱而不见遗也。先王之法,析言破律(6),乱名改作,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者,杀之,为其疑众惑民而浇乱至道(7)也。
1703066248
1703066249
【注释】(1)利口:能言善辩。(2)小数:细微末节。(3)切问:急切问难。(4)谍谍:多言貌。谍,通“喋”。(5)类族辨物:语出《周易·同人》卦辞。卦辞说:“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孔颖达疏:“族,聚也。言君子此法同人,以类而聚也。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6)析言破律:谓巧说诡辩,曲解律令。(7)至道:最高的原则、准则。引申为圣贤大道。
1703066250
1703066251
【译文】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其心计足以想到微小环节,言谈足以竭尽巧辩之辞,敏捷足以应付急切之问;质问决断俗人的疑惑。然而,这类人喜欢夸夸其谈,喋喋不休。由于同类相聚而明辨事物、通达大道的人很少,而愚昧蒙蔽、不明大道的人很多,又有谁能明了他们的过错呢?这就是他们虽然没有用处但还不被废除,最没出息而又不被遗弃的原因。因此先王的律法规定:对巧说诡辩,曲解律令的、惑乱名分而改变原意的、行为不正又坚持不改的和言辞虚伪而长于舌辨的,要处以死刑。这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使民众产生疑问,让人困惑从而破坏和扰乱圣贤大道。
1703066252
1703066253
爵 禄
1703066254
1703066255
【题解】此章作者阐述了重视爵禄的重要性。他指出,古时候是用爵位来安置有道德之人,用俸禄来供养有功劳的人,因此爵位可以区别一个人人品的高低,俸禄可以看出一个人功劳的大小,如此君主才能够领导官员,让他们都能够各尽其职,国家得到治理。
1703066256
1703066257
【原文】古之制爵禄(1)也,爵以居有德,禄以养有功,功大者其禄厚,德远者其爵尊,功小者其禄薄,德近(2)者其爵卑。是故观其爵则别其人之德,见其禄则知其人之功,不待问之也。古之君子贵爵禄者,盖以此也。爵禄者,先王所重也。爵禄之贱也,由处之者不宜也。贱其人,斯贱其位矣,其贵也,由处之者宜之也。贵其人,斯贵其位矣。黻衣绣裳(3),君子之所服,爱其德,故美其服也。暴乱之君,非无此服,民弗美也。
1703066258
1703066259
【注释】(1)爵禄:官爵和俸禄。(2)近:浅显。(3)黻衣绣裳:黻,音伏。黻衣,古代礼服名,绣有青黑色花纹。绣裳,彩色下衣,古代官员的礼服。
1703066260
1703066261
【译文】古代设置爵位、规定俸禄的制度,是以爵位来安置有德行的人,以俸禄来供养有功劳的人。功劳显著的人,其俸禄就丰厚;德行高尚的人,其爵位就尊贵;功劳较小的人,其俸禄就较少;德行浅薄的人,其爵位就低下。因此,看一个人的爵位,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品德的高低;看一个人的俸禄,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功劳的大小,不需要再去询问。古代的君子其所以看重爵位俸禄,都是因为这个缘故。对于爵禄,先王非常重视。后来,爵位、俸禄之所以被人轻视,是因为处在该爵位、享受该俸禄的人是不应该享受这一爵禄的人;因为人们瞧不起其人,也就轻视其爵位。反之,爵禄被看重,也是由于享受爵禄者是应该享受这一爵禄的人;因看重其人也就看重其爵位。黻衣绣裳,是君子所穿的衣服,人们喜爱君子的美德,所以也就赞美其衣服。残暴淫乱的君主,并非没有这样的衣服,但人民却不赞美它。
1703066262
1703066263
【原文】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1)。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六合(2)之内,各充其愿,其为大宝(3),不亦宜乎。夫登高而建旌,则所示者广矣;顺风而奋铎(4),则所闻者远矣。非旌色之益明,非铎声之益长,所托(5)者然也,况居富贵之地而行其政令者也。
1703066264
1703066265
【注释】(1)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机,古指织机;杼,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引申为事情的关键。(2)六合: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泛指天地四方,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3)大宝:皇帝之位。(4)铎: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5)托:依靠,凭借。
1703066266
1703066267
【译文】职位,有如织造德行的织机;权势,有如施行仁义的梭子。圣人脚踏织机,手握梭子,织成天地之教化,使万物和顺,人伦肃正,国域之内,人民都能满足其愿。这样的人来作皇帝,不是很合适吗?爬到高处树起旗帜,则能使很广的地方看到;顺着风向摇动大铃,则能使很远的地方听到。不是因为旗的色彩更鲜明,不是因为铃的声音更悠长,而是所凭借的条件使其如此。更何况身居高官厚禄之位而行使其政令的人呢?
1703066268
1703066269
务 本
1703066270
1703066271
【题解】此章主要说明君主要抓住治国大道,而不能去详察小事;要有长远的谋划,而不能仅仅看到眼前事物。其后详细地指出了治国大道以及长远计划的内容,以帮助君主齐备为君之道。同时,还指出,君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善于领导、任用国家的才能之士。
[
上一页 ]
[ :1.7030662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