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6534e+09
1703066534
1703066535 【题解】任臣,即任用臣子。本篇讲的是如何用人的智慧。指出君主任用臣子,不应该多疑,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凡事不能够亲力亲为,君主亲力亲为,就会导致君劳臣逸,国家难以得到治理。因此,要做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懂得任用臣子的智慧。
1703066536
1703066537 【原文】人君所以尊敬人臣者,以其知任人臣,委所信,而保治(1)于己也。是以其听察,其明昭(2),身日高,而视日下,事日远,而听日近,业至难而身至易,功至多而勤至少也。若多疑而自任也,则其臣不思其所以为国,而思其所以得于君,深其计而浅其事,以求其指撝(3),人主浅之则不陷于之难,人主深之则进而顺之以取其心。所阙者,忠于国而难明于君者也;所修者,不必忠于国而易行于时者也。因其所贵者贵之,故能同其贵;因其所贱者贱之,故能殊于贱。其所贵者不必贤,所贱者不必愚也。家怀因循(4)之术,人为悦心易见之行,夫美大者深而难明,利长者不可以仓卒形也(5),故难明长利之事废于世,阿(阿下恐有脱文)易见之行塞于侧,为非不知过,知困不知其乏,此为天下共一人之智,以一人而独治于四海之内也。其业大,其智寡,岂不蔽哉?以一蔽主而临(6)不量之阿,欲能不惑其功者,未之有也。苟惑之,则人得其志矣,人得其志,则君之志失矣。君劳臣逸,上下易所,是一君为臣而万臣为君也。以一臣而事万君,鲜(7)不用矣。有不(不字恐衍)用人之名,而终为人所用也,是以明主慎之,不贵知所用于己,而贵知所用于人。能用人,故人无不为己用也。昔舜恭己正南面而已,天下不多皋陶、稷、契之数(8),而贵圣舜独治之功。故曰:“为之者不必名(9)其功,获其业者不必勤其身也。?其舜之谓与?
1703066538
1703066539 【注释】(1)保治:治理使安定。(2)是以其听察,其明昭:听察,探听审察。昭,明显,显著。(3)指撝:意之所向,此处指达到自己目的。(4)因循:沿袭按老办法做事。(5)利长者不可以仓卒形也:仓卒,亦作“仓猝”,匆忙急迫,此处指短时间内;形,情势、形势,此处指显示出的效益。(6)临:统治。(7)鲜:非常少。(8)皋陶、稷、契之数:皋陶,虞舜时的司法官;稷,古代主管农事的官;契,舜的臣子。数,计谋。(9)名:出名,有名声。
1703066540
1703066541 【译文】为君者之所以尊重臣子,是因为他知道任用臣子并信任他们,才能使得国家安定。因此,(圣明的君主)听奏详察,圣明昭著,虽然越来越身处高位,但看到的却越来越细致,虽然离具体事务越来越远,了解得却像发生在身边一样近。事业虽然很艰难,自身却很轻松;功绩虽然很多,而劳碌却很少。倘若君主多疑而又凡事亲力亲为,那么大臣们就不会为国事考虑,而只想着怎样赢得君主的欢心,整天为此用尽心思,而对国事则浅尝辄止,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君主如果识见较浅,则不(深入讲说,以免触犯君主而使自己)陷入危难;君主如果识见较深,则进一步表示顺服,以取得君主的欢心。这样一来,臣子所缺少的是忠诚于国事,而难以为君主所理解的(谏言),所修习的是不和忠诚于国事,而容易在当时实行的东西。凭借其所倚重的而使其显贵,所以能同其富贵;凭借其所轻贱的而使其轻贱,所以不至于被轻贱。其所贵重的人不一定贤明,所轻贱的人不一定愚笨。大家都怀着因循守旧的思想,人人只做那些取悦于君主的事情。美好远大的计谋,往往因为内涵深而难以看清,而且对长远有利的谋划,也不可能一下子表现出来。因此难于看清而有长远利益的事情,没有人肯做,阿谀奉承的行为,在身边却随处可见。办事错误而不知其过失,知识困乏而不知其欠缺,这就等于一个国家只有君主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单独治理一个偌大的国家。其事业如此广大,其智慧如此狭少,怎么能不受蒙蔽呢?一个受蒙蔽的君主,面对太多的阿谀奉承,想要保有事业而不受其迷惑,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假如君主受到迷惑,奸邪之人就会得志;奸邪之人得志,那么君主希望治理好国家的志向就落空了。君主劳碌而臣下却安逸,这就上下交换了位置,成了君主一个人充当臣子,而万千的臣子充当了君主。以一个臣子来侍奉万千个君主,就很少有空闲的时候了。君主空有用人的名声,最终却被人所用。所以,圣明的君主对待此事特别慎重,不看重只用自己的智慧治理国家,而看重利用他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君主懂得用人之道,那么人才就无不为君主所用了。从前舜帝只是以谦逊有礼之态,恭谨地面向正南坐于殿上而已。天下的人不去赞美皋陶、稷、契的谋划,却崇尚舜一人治理国家的功劳。所以说:“辛勤做事的人,人们不一定称颂其功劳;成就大业的人,不一定要自己辛苦地去操劳。”这说的就是舜帝吧!
1703066542
1703066543 下 视
1703066544
1703066545 【题解】“下视”,就是要懂得朝下看。为君者处在高位,应该懂得“下视”,不能够高高在上,得意忘形。君主能懂得“下视”,则能“见之详矣”,处在领导者的位置,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而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培养谦卑的心态,不能够贡高我慢。
1703066546
1703066547 【原文】夫自足(1)者不足,自明(2)者不明,日月至光至大,而有所不遍者,以其高于众之上也。灯烛至微至小,而无不可之者,以其明之下,能照日月之所蔽也。圣人能睹往知来,不下堂而知四方,萧墙(3)之表,有所不喻(4)焉,诚无所以知之也。夫有所以知之,无远而不睹,无所以知之,虽近,不如童昏之履(5)之也。人岂逾于日月而皆贤于圣哉(6)?故高于人之上者,必有以应(7)于人,其察之也视下,视下者见之详矣。人君诚能知所不知,不遗灯烛童昏之见,故无不可知而不知也,何幽冥(8)之不尽,况人情之足蔽(9)哉。
1703066548
1703066549 【注释】(1)足:充实;完备;足够。(2)明:圣明,明察,明智。(3)萧墙: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4)喻:知晓;明白。(5)童昏之履:童昏,指年幼无知者;履,经历某种景况。(6)人岂逾于日月,而皆贤于圣哉:逾,超过;贤,动词,胜过、超过。(7)应:顺合,适合。(8)幽冥:昏暗、暗昧。(9)蔽:欺骗、隐瞒、蒙蔽。
1703066550
1703066551 【译文】自以为完备的人其实并不完备,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并不聪明。太阳和月亮最亮,照耀最广,但是也有照不到的地方,因为它们高悬于万物之上。灯烛的火焰极小极微弱,但没有照不到的地方,因为它从下往上照,所以能照到阳光、月色照不到的地方。圣人能够通过观察过去而预见未来,不出屋子而能了解四方之事,但是自己萧墙之外的事物,却有不了解的。这是因为没有了解这些情况的途径。如果有了了解的途径,再远处发生的事情也能看得到;如果没有了解的途径,即使再近,还不如年幼无知者对自己亲历的事情那么清楚。人怎么能超过太阳、月亮,甚至比圣人更加贤明呢!所以,高居于众人之上的人,必有其适宜居于人上的特点。他观察问题能眼睛向下,眼睛向下,其所见就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君主真的能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东西,就不会遗弃灯火微光(所能照见的)和年幼无知的儿童的见解,因此,就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事情不能弄清楚了。又何来感叹昏暗无穷无尽,人与人之间总是互相蒙蔽呢?
1703066552
1703066553 蒋子万机论
1703066554
1703066555 【题解】《万机论》乃蒋济上魏文帝言统治之术的著作,取《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之意,书上后曾受魏文帝称赏。“机”同“几”,事之微也。万机就是指皇帝日理万机,当戒其微。是书“纯以推极利弊为主,不尚华词”,主要讲皇帝处理政事时既要有纲领,又要注意细节。
1703066556
1703066557 该书原本已散佚。《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著录称《蒋子万机论》,凡八卷,两《唐书》作十卷,北宋《馆阁书目》作十卷五十五篇,但至南宋已为二卷,其后并二卷亦佚。清马国翰由旧籍中辑出十六条。清严可均据《群书治要》录出三篇,又征引各书,写定一卷。但据清末姚振宗谓,严辑本仍有漏采者。严可均《全三国文》辑有一卷。《三国志》卷三七《庞统传》裴松之注:蒋济《万机论》云许子将褒贬不平,以拔樊子昭而抑许文休。
1703066558
1703066559 《群书治要》所录《万机论》分为《政略》《刑论》《用奇》三篇,可能是魏徵摘录其中的精华。因原文已佚,无法校对,但从这三篇文章可以窥其大概。《政略》一篇,指出君臣配合、选择贤臣、听从民意、随顺天时,是让天下实现大治的根本。《刑论》则认为国家最大的忧患,就是诡诈无比的司法案件。强调官员不要施行严苛的法令,《用奇》一篇体现了蒋济独具特色的用人思想,他认为考功按第是“守成之法”,而在乱世之时要任用奇才才能平定天下,其人才视角是非常独特的,值得后人学习。
1703066560
1703066561 【作者介绍】蒋济(?—公元249年),字子通,东汉末楚国平阿(今属安徽省怀远县)人,年轻时与胡质及朱绩名闻江淮一带。后追随曹操,入魏为勋臣,历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官至太尉,为魏国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后随司马懿屯洛水浮桥,诛杀曹爽,虽晋封都乡侯,但自伤失信,发病而卒。蒋济死后谥号景侯。
1703066562
1703066563 政 略
1703066564
1703066565 【题解】《政略》,即为政的大略。此段仅仅二百余字,就将为政的大略说的一清二楚。作者认为,君臣配合、选择贤臣、听从民意、随顺天时,是让天下实现大治的根本。我们历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无一不是遵循这几点而成就的。
1703066566
1703066567 【原文】夫君王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1)。故君称元首(2),臣为股肱(3),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是以陶唐钦明(4),羲氏平秩(5),有虞明目(6),元恺敷教(7),皆此君唱臣和,同亮天功(8),故能天成地平(9),咸熙于和穆(10),盛德之治也。夫随俗树化,因世建业,慎在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时移而不移,违天之祥也;民望而不因,违人之咎(11)也;好善而不能择人,败官之患也。三者失,则天人之事悖(12)矣。夫人乖(13)则时逆,时逆则天违,天违而望国安,未有也。
1703066568
1703066569 【注释】(1)泰:国家安定和平的意思。(2)元首:人体的头部。此处指古代的君王,今用以称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股肱: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4)陶唐钦明:陶唐,一般指尧帝,为帝喾少子,姓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谥号为尧,史称唐尧。此处应为伏羲之前的帝王。钦明,敬肃明察。《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5)羲氏平秩:羲氏,指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平秩,谓辨次耕作的先后。(6)有虞明目:有虞,有虞氏,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的舜帝部落名称。舜帝,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谥号曰舜。明,阐明;目,教化百姓的条目。(7)元凯敷教:元恺,“八元八凯”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此十六人之后裔,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敷教,布施教化。(8)同亮天功:亮,亮工(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天功,古以帝王为天子,因用以称颂帝王的功业。(9)天成地平: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万事安排妥帖,天下太平。(10)咸熙于和穆:熙,兴起,兴盛。穆,温和,和谐。(11)咎:过失,罪过。(12)悖:背谬,行不通。(13)乖:背离,违背,不和谐。小篆字形,象羊角形,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
1703066570
1703066571 【译文】君主治理国家,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贤臣来辅佐,然后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繁荣。因此,君主就如同一个人的头部,臣子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腿和臂膀,这是比喻君臣是一个整体,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够行动。所以,尧帝敬肃明察,伏羲氏公平划分俸禄等级;大舜阐明教化的纲目(五伦关系),八元、八恺对百姓施行伦理道德的教化。这都是君主和臣子密切合作,共同取得的帝王功业,因此能够做到万事都安排妥帖,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繁荣,上下都和乐舒畅,天下达到了盛德之治的效果。根据风俗来教化人民,依据时势来建功立业,应该慎重地做好三方面的事情:一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二是倾听人民的意愿;三是随顺时势。时势变化而你不能够随顺,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民的愿望我们不去顺从,这是违背民意的罪过;喜好善事而不能选择有德之人,就会出现败坏官场风气的祸患。这三方面出现失误,就会违背天意人心;人心不和谐就会时势逆转,时势逆转则会与天道相违。违背天道而希望国泰民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1703066572
1703066573 刑 论
1703066574
1703066575 【题解】《刑论》一篇,文字不多,却反映出作者对于当时的官吏执法状况的不满。作者认为,一个国家,最大的忧患,就是诡诈无比的司法案件。官员对老百姓施行严重的刑罚,以此来显示自己嫉恶如仇的名节和功劳。这样的行为,定会让民心悖逆,而民心悖逆,国家能够大治,这是从没有过的事情。
1703066576
1703066577 【原文】患之巨(1)者,狡猾之狱焉(2)。狡黠(3)之民,不事家事,烦贷乡党(4),以见厌贱,因反忿恨,看(看疑觅)国家忌讳(5),造诽谤,崇饰戏言(6)以成丑语,被(7)以叛逆告白长吏,长吏或内利疾恶尽节之名,外以为功,遂使无罪并门灭族,父子孩耄(8),肝脑涂地(9),岂不剧(10)哉?求媚之臣,侧入(11)取舍,虽烝子啖君(12),孤己悦主而不惮也。况因捕叛之时,无悦亲(13)之民,必获尽节之称乎?夫妄造诽谤,虚书叛逆,狡黠之民也,而诈忠者知而族之(14),此国之大残,不可不察也。
1703066578
1703066579 【注释】(1)巨:最大的。(2)狡猾之狱焉:狡猾,诡诈无比。狱,罪案,官司。(3)狡黠:狡猾、含有内心险恶、耍弄小聪明来伪装之意。(4)烦贷乡党:贷,借款。乡党,同乡、乡亲。(5)忌讳:顾忌和隐讳的意思。(6)崇饰戏言:崇尚装饰开玩笑的或不当真的话。(7)被:蒙受,遭受。(8)父子孩耄:父,父亲;子,儿子;孩,孩童;耄,音贸,八九十岁的老人。(9)肝脑涂地:指死得凄惨,肝血脑浆涂抹满地。(10)剧:残酷。(11)侧入:此处指用不正当手段。(12)烝子啖君:据《春秋列国志》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身边有一佞臣,名叫易牙,极善逢迎阿谀。一次,齐桓公说他吃尽天下美味,惟不知人肉滋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当即将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杀掉,蒸熟后献给了齐桓公。(13)悦亲:自己喜欢,亲近的人。(14)诈忠者知而族之:诈,假装;知,知道,了解;族,把罪犯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
1703066580
1703066581 【译文】一个国家最大的忧患就是存心不善、诡诈无比的司法案件。一些心底不厚道、爱玩小聪明的人,不好好在家过日子,经常向邻居们借钱,使得邻居开始讨厌轻视他。他便心里产生怨恨,利用国家顾忌和隐讳的事情来制造诽谤的言论,收集、整理戏笑之语,使之成为俗陋的民謡。结果被加以叛逆之名,告发给地方长官。长官因为这事对内有利于自己嫉恶如仇、保全节操的名声,对外可以显示自己的功劳,于是就让这无罪的人遭受了诛灭九族的迫害,使得其父母、儿子、小孩、老人都一律被处死。这岂不是太残酷了吗?那些谄媚巴结的臣子总是以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利益,即使是像齐国的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熟后献给齐桓公享用,只要君王高兴而自己无后也不怕。更何况逮捕犯人时,其中没有自己喜欢、亲近的人,这么做又定能使自己获得尽忠的声誉呢?于是,他们编造诽谤之词,虚构出他人的叛逆行为。其实,犯罪的不过是一些狡猾有一些小聪明的小民而已。伪装忠君者明知此事却仍旧去杀害人家的族人,这才是国家最惨无人道的事情,不能不认真考虑啊!
1703066582
1703066583 用 奇
[ 上一页 ]  [ :1.7030665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