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67224
1703067225
【原文】夫人君者,以至尊(1)之聪听,总万机而贤(贤当作监)之,以至贵之明察(2),料治乱而考焉,将当能皆穷究其孔要(3),料尽其门户(4)乎?其数(5)必用有所遗漏,不有忠臣良谋辅佐视听者,则凡百机微有所不闻矣。何以论其然乎?夫人君所以尊异于人者,顺志养真也。欢康之虞,则严乐盈耳,玩好足目,美色充欲,丽服适体,远眺迥望,则登云表之崇台,逍遥容豫,则历飞阁之高观,嬉乎绿水之清池,游乎桂林之芳园,弋凫与雁,从禽逐兽,行与毛嫱俱,入与西施处(6),将当何从体觉穷愁之戚悴,识鳏独之难堪乎,食则膳鼎几爼(7),庶羞(8)兼品,酸甘盈备,珍馔(9)充庭,奏乐而进,鸣钟而彻,闲馈(10)代至,口不绝味,将当何从觉(觉上疑脱体字)饥馁之厄艰,识困饿之难堪乎?暑则被雾谷(11),袭纤絺(12),处华屋之大厦,居重荫之玄堂,褰罗帷(13)以来清风,烈(烈当作裂)凝冰以遏微暑,侍者御粉扇,典衣易轻裳,飘飘焉有秋日之凉,将当何从体觉炎夏之郁赫,识毒热之难堪乎,寒则服绵袍,袭轻裘,绵(绵疑锦)衾貂蓐,叠茵累席,居隩密之深室,处复帟之重幄,炽猛炭于室隅以起温,御玉卮之旨酒以御寒,燄燄焉有夏日之热,将当何从体觉隆冬之惨烈,识毒寒之难堪乎?此数者,诚无从得而知之者也,凡百机微如此,比类者,必用遗漏,有所未详也。如此,则至忠之臣者,得不辅佐视听以起寤(14)遗忘乎?
1703067226
1703067227
【注释】(1)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2)明察:谓观察入微,不受蒙蔽。(3)孔要:孔,很的意思。要,要点,纲要。意为最核心的要点。(4)门户:比喻事物的关键。(5)数:计策。(6)行与毛嫱俱,入与西施处: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7)几爼:几,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爼,通“俎”,音“组”,古代祭祀、燕飨(古代帝王饮宴群臣、国宾)时所用的礼器。(8)庶羞:多种美味。馔,饮食,吃喝。(9)珍馔:珍美的食物。(10)闲馈:闲,闲暇。馈,食物。(11)雾縠:薄雾般的轻纱。(12)纤絺:细葛布衣。(13)罗帷:丝制帷幔。(14)寤:古同“悟”,理解,明白。
1703067228
1703067229
【译文】作为君主,以至尊的听闻来总管各种政务并且进行监督,以最尊贵的明察来考虑国家的治乱之策并且进行审察,难道就能完全参透事物核心的要点,看出所有问题的关键么?君主所用的方针政策必定有所遗漏,如果没有忠臣和谋士来辅助君主的视听,在处理众多政务时一定会有许多注意不到的细微之处。怎样证明这一点呢?君主的尊贵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顺其心志保持本性。怕的是当他想享受欢乐时,就有萦绕于耳的严肃雅乐、布满眼睛的古玩珍宝、满足欲望的美人、极其合体的漂亮衣服;想登高远眺时,就登临齐云高的崇台;想逍遥自在,就游历有飞阁的楼观。终日在绿水清池旁嬉戏,在桂林芳园中游玩,箭射凫雁,追逐禽兽,出门时与毛嫱在一起,回来则和西施在一处,又能从哪里体会到穷困忧愁的悲哀、了解鳏寡孤独的难以忍受呢?吃饭时用鼎烹煮食物,用俎盛放在桌子上;美味佳肴多种多样,五味俱全,珍美的食物充满厅堂;进膳时有音乐佐餐,吃完后敲响钟鼎撤走食具;其间又有一道道其他美食。口中美味不断,又能从哪里感受到饥饿的痛苦、困窘的难堪呢?夏天披着薄雾般的轻纱,穿上细葛布衣服,居住在华丽的大厦里;或身处有浓荫的大厅中,提起丝制帷幔感受清风的凉爽,打碎冰块以消除微微的暑热,侍从为之轻摇粉扇,典衣官为之换上轻薄的上衣,飘飘然好像秋天一样凉爽,又能从何体会炎夏之郁闷、了解暑热之难忍呢?冷了就穿上绵袍,披上轻暖的皮衣,铺盖绵被、貂皮褥子和层层叠叠的垫子,住在幽深的居室中,身在重重的帐幕里,在卧室一角烧旺炭火来取暖,饮下玉杯所盛的美酒来御寒,温暖得好像夏天一样,又能从何感受隆冬之惨烈,认识严寒之难熬呢?以上这些,是在君主自身无从得而知之的事情。大凡众多细微的事情这样来类比,就知道君主一定会有遗漏之处,未能详细明了和知晓。这样,最忠心的大臣怎么能不辅佐君主,开阔君主的视听,以使其醒悟并不会遗忘呢?
1703067230
1703067231
典 语
1703067232
1703067233
【题解】《典语》一书,世已久佚,唯《群书治要》存其大概。《尔雅·释言》云:典,经也。《说文》云:语,论也。因此,《典语》一书,阐发的是古圣先贤的大道。陆景的《典语》共五卷,所阐发的政见很有眼光。他主张“敬贤”,尊重人才,认为“俊乂在官,则治道清”,一个国家如有大批忠心耿耿的人才,政治就必然会清明;而如果“奸佞干政,则祸乱作”,政权为小人奸佞把持,国家就必然有难。所以他主张“诛恶”,并且不遗余力,提出“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他看到了赏罚严明对于政治的重要,还强调“爵禄不可不重”,主张对百官厚其爵禄,但俸禄的给予必须和功劳的大小、德行的高低相联系,即“制爵必俟有德,班禄必施有功。”
1703067234
1703067235
《典语》是给面临亡国的吴国提出的治国方略,内容重在内修政治,讽喻吴主要“远小人,亲贤人”,否则亡国不远。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吴主昏庸,小人乱政的局面。
1703067236
1703067237
魏徵等在《群书治要》中节录《典语》,是因为它非常有针对性,就是在国家内部腐朽、外强觊觎的乱局下,救治国家的政治主张,有非常普遍的借鉴意义。这样救治国家大致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重视爵禄封赏,使国家的官吏都能恪尽职守。重封赏的同时也重刑法,所谓至赏不费,至罚不滥。必须保持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认为用忠臣可以治国,而用小人只能乱国。二是主张位得其人,人得其用。要重视量才用人。三是在用好人才的基础上,文武并用。特别强调收回民心,并给出来收回民心的方法,即是内修文德,才能“临军士忘其死”。只有在百姓治理好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军队建设。然而又强调军队建设不能废弃,即使在太平治世,军队也要起到震慑的作用。
1703067238
1703067239
【作者简介】陆景(公元253年—公元281年)字士仁,吴郡吴县体亭(今上海松江)人,吴偏将军陆抗之子。陆晏之弟,陆机、陆玄、陆云之兄。从小受祖母管教,洁身自好,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多有政治主张,并为公主赏识,官拜骑都尉,封毗陵侯。后任偏将军,统帅父亲的部分兵马,在与西晋王濬交战时被杀,年三十一岁。陆景读书万卷,敢于发表政见,陆景著书数十篇,《隋书·经籍志注》有陆景一卷,传于世。
1703067240
1703067241
重 爵
1703067242
1703067243
【题解】此篇论述了君主要重视爵禄、封赏,以便让国家的官吏都能恪尽职守。但重封赏的同时也要重视刑法,所谓“至赏不费,至罚不滥”,必须保持法律的公平、正义。还告诫君主一定要慎重的封官赐爵,将官职给予合宜之人。
1703067244
1703067245
【原文】爵禄赏罚,人主之威柄(1),帝王之所以为尊者也。故爵禄不可不重,重之则居之者贵,轻之则处之者贱,居之者贵则君子慕义,取之者贱则小人觊觎(2),君子慕义,治(3)道之兆(4),小人觊觎,乱政(5)之渐(6)也。《易》(7)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8)?曰人(人作仁)。”故先王重于爵位,慎于官人,制爵必俟(9)有德,班禄(10)必施有功,是以见其爵者昭其德,闻其禄者知其功。然犹诫以威罚(11),劝以黜陟(12),显以锡命(13),耀(14)以车服(15),故朝无旷官(16)之讥,士无尸禄(17)之责矣。
1703067246
1703067247
【注释】(1)威柄:威权,权力。(2)觊觎:觊,希望得到。觎,非分的希望。(3)治:安定。如“治世”指太平之世,相对于“乱世”而言。(4)兆:预示;显现。(5)乱政:腐败的政治,暴政。(6)渐:征兆,迹象。(7)易:古书名,《周易》的简称(亦称《易经》)。(8)守位:保持地位或职位。《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9)俟:等待。如:俟机。(10)班禄:分等级制定俸禄。(11)威罚:刑罚。(12)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13)锡命:天子有所赐予的诏命。(14)耀:显扬,显示出来;夸耀,炫耀;耀武扬威。(15)车服:车与礼服。《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孔传:“功成则赐车服以表显其能用。”(16)旷官:空居官位。指不称职。(17)尸位:指占着职位却不做事。
1703067248
1703067249
【译文】官爵、俸禄和赏罚,是君主的威权,也是君王之所以为尊的原因。所以对于官爵俸禄不可不重视。爵禄丰厚,就能体现居其位者身份的尊贵。君王轻视它,往往选出不合格的人享其禄。居其位的人品德高,就会激励君子崇尚道义;享其禄的人品德低,就会惹得小人生出非分之想。君子崇尚道义,是国家治理的先兆;小人产生非分想法,是破坏政治的开始。《易经》说:“圣人最宝贵的是爵位,怎样保守爵位,则在于仁爱的美德。”所以先王重视爵位,谨慎任免。对有德之人才赏赐爵位,对有功之人颁发俸禄。这样一来,他的爵位高低显示了他德行的高低,他的俸禄多少就代表他功劳的大小。即使如此,仍然设置刑罚进行惩戒,用降职贬官的方式进行劝戒,用天子的诰命让他显达,用车子和朝服使他显耀。因而朝廷没有虚设官位而被讥讽,士大夫也不会因空拿俸禄而受到指责。
1703067250
1703067251
【原文】夫无功而受禄,君子犹不可,况小人乎?孔子所以耻禀丘之封(1),而恶季氏(2)之富也。故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苟(3)得其志,执鞭可为,苟非其道,卿相(4)犹避。明君不可以虚授(5),人臣亦不可以苟(6)受也。《书》(7)曰:“天工(8)人其代之。”是以圣帝明王,重器(9)与名,尤慎官人。故周褒申伯(10),吉甫(11)著诵。祈父(12)失职,诗人作刺。王商(13)为宰,单于震畏。千秋(14)登相,匈奴轻汉。推此言之,官人封爵,不可不慎也。官得其人,方类相求,虽在下位,士以为荣也。俗以货成,位失其守,虽则三公(15),士以为辱也。故王阳(16)在位,贡公(17)弹冠,王许并立,班伯耻之(18)。
1703067252
1703067253
【注释】(1)禀丘之封: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禀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只禀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2)季氏:春秋战国时,鲁国的卿家贵族。作为三桓之首,季孙氏凌驾于公室之上,掌握鲁国实权。三桓,是凌驾于公室的鲁国贵族,出自鲁桓公,包括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其中,季孙氏的始祖季友,谥成,史称“成季”。(3)苟:如果,假使。(4)卿相:执政的大臣。(5)虚授:授职给德才不相称的人。(6)苟:马虎,随便。(7)《书》:《尚书》,又称《书》《书经》。(8)天工:古以为王者法天而建官,代天行职事。(9)器:这里指礼器。(10)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之元舅也。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11)吉甫:尹吉甫(生卒年不详),即兮伯吉父。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青峰镇)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12)祈父:典出《诗经·小雅·祈父》。《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代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13)王商:指西汉涿郡广望王商,今河北博野西北人。少为太子中庶子,父死嗣侯位,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时,官右将军,定陶共王爱幸,帝欲以为嗣,他以外戚护佑太子。(14)千秋:指田千秋,即是车千秋。西汉人。战国时田齐后裔,其先人于汉初徙居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原为高寝郎,供奉高祖陵寝。戾太子因江充谗害而死,他上书诉冤,武帝感悟,擢用为大鸿胪,数月后任丞相,封富民侯。(15)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16)王阳:即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温泉镇)人,官至博士谏大夫。(17)贡公:即是贡禹。王吉的好友。有成语“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出自《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18)王许并立,班伯耻之:班伯于汉朝宣帝年间(公元前55年)出生在楼烦。班伯最初拜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师丹为师,学习古诗,有成以后,受大将军王凤的推荐做劝学(作为朝廷的侍读)。不久迁奉车都尉。《汉书》曰:“班伯为侍中,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班伯出入与王氏(王太后)、许氏(许皇后)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并非班伯的喜爱。
1703067254
1703067255
【译文】无功得禄,君子都没有资格,何况对于小人呢?所以孔子为禀丘的封赐感到羞耻,鄙视季孙氏的富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想求得的,但不能通过道义求得,宁可不要。”假如符合心中的道义,就是为人执鞭赶车也可以做。假如不符合道义,就是给予卿相的高位也要拒绝。君主贤明,就不会把封赏给才德不够的人,臣下贤明,就不会无功而随便接受赏赐。《尚书》说:“上天的职司由人(君主)代替执行。”所以圣明的君主,很重视礼器和名誉,对分封官员就更慎重了。所以周朝褒奖申伯时,尹吉甫就作诗赞颂;祈父失职时,诗人就作诗讽刺;王商做了宰相,单于就害怕;田千秋做了宰相,匈奴就小看汉朝。这些都说明,任命官员,赏赐爵位,都要慎之又慎。任命了称职的官员,大家都会向他看齐,即使官位不高,士人也会以这个官位为荣。用贿赂的方法取得官位,官职就失去本来的意义,即使是位极三公,人们也会以此为耻。所以王阳在位时,贡公弹冠祝贺;与王太后和许皇后的子弟为伍时,班伯就感到耻辱。
1703067256
1703067257
清 治
1703067258
1703067259
【题解】此篇作者主要论述天下的治乱、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够得到贤德之人的辅佐。他指出得到人的方法在于尊敬贤才而诛弃邪恶,“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同时还指出君主在深宫之中能够辨明真正贤德的方法,即留心考察、暗中求访、听其言语、观其行中,在做事中校验。
1703067260
1703067261
【原文】天子据率土(1)之资,总三才(2)之任,以制御六合(3),统理群生,固未易为也。是以圣帝明王,忧劳待旦,勤于日昃(4),未有不汲汲于求贤,勤勤于远恶者也。故大舜招二八(5)于唐朝(6),投四凶(7)于荒裔(8),殛(9)鲧(10)不嫌(11)登(12)禹,亲仁也。举子不为宥(13)父,远恶也。以能昭德立化,为百王之命也。
1703067262
1703067263
【注释】(1)率土:指率土之滨,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2)三才:天、地、人。(3)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4)日昃:太阳偏西。(5)二八:指八元,八恺。八元指古代传说中的才德之士。黄帝曾孙高辛氏的“八才子”,称“八元”。《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八恺指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苍舒、颓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其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阳氏又称颛顼或帝颛顼,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6)唐朝:指唐虞之朝。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7)四凶:中国上古四大凶兽,分别是四名“大恶人”的化身,也就是指三苗,欢兜,共工,与鲧。(8)荒裔:指边远地区。(9)殛:杀死。(10)鲧:音滚,古人名,传说是夏禹的父亲。(11)嫌:避忌。(12)登:登庸。选拔任用。(13)宥:音又,宽容,饶恕,原谅。
1703067264
1703067265
【译文】天子占有四海之内的资财,总揽天、地、人的职责,来掌握驾驭天下四方,统管众多的生灵,因此很不容易做好。所以圣明的帝王,忧虑操劳,通宵达旦,一直忙碌到太阳西斜,没有哪一个不急切地寻求贤德之人,并尽力地去远离邪恶之臣。因此舜帝招取“八恺”(指高阳氏八个才子)、“八元”(指高辛氏八个才子)于唐尧之朝,流放四凶(指共工、欢兜、三苗、鲧)到荒芜边远的地方。他诛杀鲧而不妨碍提升其儿子禹,这是亲近仁人;提拔儿子而不饶恕其父亲,这是远离邪恶。所以能够显示其道德,树立其教化,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
1703067266
1703067267
【原文】夫世之治乱,国之安危,非由他也。俊乂(1)在官,则治道清,奸佞(2)干政,则祸乱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得人之道,盖在于敬贤而诛恶也。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昔鲁诛少正(3),佞人(4)变行,燕礼郭隗(5),群士向至。此非其效与!然人主处于深宫之中,生于禁闼(6)之内,眼不亲见臣下之得失,耳不亲闻贤愚之否臧(7),焉知臣下谁忠谁否、谁是谁非?须当留意隐括(8),听言观行,验之以实,效之以事,能推事效实(9),则贤愚明而治道清矣。
1703067268
1703067269
【注释】(1)乂:音义,贤才。(2)奸佞:奸邪谄媚的人。(3)少正卯(?—前496年):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少正卯的姓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4)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5)郭隗:战国时燕国(今河北省定兴县)人,燕昭王客卿,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6)闼:小门。(7)否臧:否,音匹。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孔颖达:“否谓破败,臧谓有功。”(8)隐括:即隐栝,意思是矫正,修正。(9)效实:考核成绩。
1703067270
1703067271
【译文】天下的治乱,国家的安危,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只要贤能之人做官,则治理之道清明;奸诈谄媚之人参与政事,则灾祸、动乱发生。所以君王用人,不能不慎重。得到人才的办法,全在于尊敬贤才而诛弃邪恶。尊敬一位贤才,则众多贤才喜悦;诛弃一个恶人,则众多邪恶者恐惧。昔日鲁国诛杀少正卯,巧言谄媚之人则改变其行为;燕国尊敬郭隗,成群的士人向往而至。这不就是其效验吗?然而,君主居住于深宫之中,生活在禁地小门之内,眼不能亲自看到臣下的得失,耳不能亲自听到关于贤愚的评论,怎能知道臣下谁忠谁奸、谁是谁非?必须要留心思考,暗中访求,听其言语,观其行动,在实践中证明,在做事中校验。若能推证其事,验证其实,则是贤是愚可以分明,从而治理之道就清明了。
1703067272
1703067273
君 道
[
上一页 ]
[ :1.7030672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