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7274e+09
1703067274
1703067275 【题解】此篇作者主要论述了为君之道。他认为作为君主发布政令要依照上天的旨意,要会指挥、领导朝廷官员,且任用的官吏应该都很称职、贤德。只要这样,便能够“身无一劳,而庶事归功,光炎百世”。
1703067276
1703067277 【原文】王者所以称天子(1)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夫天之育万物也,耀之以日月,纪之以星辰,运之以阴阳(2),成之以寒暑,震之以雷霆(3),润之以云雨,天不亲事而万事归功者,以所任者得其宜也。然握璇玑(4),御七辰(5),调四时,制五行(6),此盖天子之所为任者也。孔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帝王之盛莫过虞,昔帝尧之末,洪水有滔天之灾,烝民有昏垫(7)之忧,于是咨嗟四岳(8),举及侧陋(9),虞舜既登,百揆(10)时叙(11),二八(12)龙(13)腾(14),并干(15)唐朝(16),故能扬严亿载(17),冠德百王。舜既受终(18),并简(19)俊德(20),咸列庶官(21),从容垂拱,身无一劳,而庶事归功,光炎(22)百世者,所任得其人也。
1703067278
1703067279 【注释】(1)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2)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3)雷霆:疾雷。(4)璇玑: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中能运转的部分。亦指整个测天仪器。(5)七辰:指日、月及五星。(6)五行:金、木、水、火、土。(7)昏垫:陷溺。指困于水灾。亦指水患,灾害。(8)四岳:传说中我国尧舜时代的四方部落首领。(9)侧陋:微贱的地位。(10)百揆:百官。(11)时叙:指承顺,顺当。时,通“承”。百揆时叙,谓百揆莫不承顺也。(12)二八:二元、八恺的合称。(13)龙:喻不凡之士,豪杰之士。(14)腾:凌驾。(15)干: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16)唐朝:指唐尧之朝。(17)亿载:亿年。(18)受终:承受帝位。(19)简:选择。(20)俊德:美德。(21)庶官:各种官职。(22)光炎:火光;光芒。
1703067280
1703067281 【译文】君王之所以称为天子,是因为他发布政令,都是效法上天而行动。上天孕育万物,是用日月来照耀、用星辰来纪年、用阴阳来调运、用寒暑来化成、用雷霆来震慑、用云雨来滋润而成的。上天不亲躬理事,而万事都归功于天,是因为它所任者都很称职。然而,把握璇玑、驾驭北斗、调和四季、制定五行,这些都是天子所要承担的内容。孔子说:“只有上天是最大的,只有尧效法上天。”帝业的昌盛没有超过虞舜的。昔日尧帝后期,有洪水滔天而来的灾祸,有众民困于水患的忧愁。人们咨嗟忧愁,于是尧帝询问“四岳”(指尧时的四个部落首领)谁能担当大任,于是“四岳”举荐了出身低微之人(虞舜)。虞舜当上冢宰后,百官顺承,“八恺”“八元”等杰出人才被提拔,共同为唐尧朝廷做事。所以能够显扬威严于亿万年,使其美德在百王之上。虞舜在尧帝死后三年,接受了天下,遂选拔才智出众、德行高尚之人,担任各种官职。自己则从容不迫,垂拱而治,没有一点烦劳,而众多事业都归功于他,以至于光耀百世,其原因就在于他所任用的皆是贤德之人。
1703067282
1703067283 臣 职
1703067284
1703067285 【题解】本篇主要讨论臣子的职责。作者指出天子之所以设立公卿、大夫、列士等各种官职,不仅仅是为凑人数、设虚位。而是因为国家事务林林总总,不是君主一个人能妥善料理的,所以要分官别职,使大臣各自恪守岗位。按照事务的大小判定职务尊卑,依据德才高低确定爵位等级,然后君王智慧这些官员,让官员都能够负起相应的责任,国家便会得到治理。
1703067286
1703067287 【原文】天子所以立公卿(1)大夫(2)列士(3)之官者,非但欲备员数(4),设虚位而已也。以天下至广,庶(5)事总猥(6),非一人之身所能周理(7),故分官别职,各守其位。事有大小,故官有尊卑。人有优劣,故爵有等级。三公者,帝王之所杖(8)也,自非天下之俊德,当世之良材,即不得而处其任,处其任者,必荷其责,在其任者,必知所职。夫匡辅社稷(9),佐日扬光(10),协齐七政(11),宣化四方,此三公之职。笾豆(12)之事,则有司存,大臣不亲细事,犹周鼎(13)不调小味也。故书曰:“元首(14)丛莝(15)哉,股肱(16)惰哉,庶事堕哉。”此之谓也。陈平曰:“宰相者,上佐天子,下理阴阳,外无四夷(17)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其(其字疑衍)任其职也。”可谓知其任者也。
1703067288
1703067289 【注释】(1)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2)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3)列士:即元士。古称天子之上士。别于诸侯之士。一说,古时上士、中士和下士的统称。(4)员数:官吏的员额。(5)庶:众多。(6)总猥:聚合貌。(7)周理:完全办好。(8)杖:同“仗”,恃,凭倚。(9)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10)扬光:发出光辉。(11)七政:古代兵法指人、正、辞、巧、火、水、兵七者。《司马法·定爵》:“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12)笾豆: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借指祭仪。(13)周鼎:指周代传国的九鼎。(14)元首:君主。(15)丛脞:烦琐。(16)股肱:原指大腿和胳膊。这里比喻左右辅佐之臣。(17)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1703067290
1703067291 【译文】天子之所以设立公卿、大夫、列士等各种官职,不只是为凑人数、设虚位。以天下之大,国家事务林林总总,不是君主一个人能妥善料理的,所以要分官别职,使大臣各自恪守岗位。事务有大小,所以官职也有尊卑之别。因为人有德才的高低,所以爵位有等级之分。三公,是帝王所倚仗的。如果不是天下才智出众、美德淳厚的人,不是当今世上的栋梁之才,就不能担任三公的职位。身在这个职位,就必须担负起这个职位的责任;在这个职位上,就必须了解自己的职责。匡扶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帮助天子发扬光辉,协调整治“七政”,宣扬教化四方百姓,这是三公的职责。祭祀的事情,则由专门官员负责。大臣不过问小事,就像周鼎不调制小味一样。所以《尚书》说:“君主处理琐碎之事,大臣就会懒惰懈怠,政事就要荒废了。”就是这个意思。陈平说:“宰相上要辅佐天子、下要调理阴阳,外要怀柔外夷、安抚诸侯,内要亲近和顺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尽其责。”他称得上是知道自己职责的人了。
1703067292
1703067293 任 贤
1703067294
1703067295 【题解】这一篇作者强调君王要会任用贤能,并提出了相应的办法。例如,用爵位、奖赏给以勉励,用刑律、责罚给以警诫;申明告诫以考核其功劳,考察政绩以核实其能力;使道德高尚者爵位尊贵、才能优秀者担当重任,等等。他提出,君主和臣子之间应该像身体和手一样,相互信任和忠诚。
1703067296
1703067297 【原文】天下至广,万机(1)至繁,人主以一人之身,处重仞(2)之内,而御至广之士,听至繁之政,安知万国之声息,民俗之动静乎?故古之圣帝,立辅弼(3)之臣,列官司(4)之守,劝之以爵赏,诫之以刑罚,故明诫以效其功,考绩以核其能,德高者位尊,才优者位重,人主总君谟以观众智,杖忠贤而布政化(5),明耳目(6)以来风声,进直言(7)以求得失。夫如是,虽广必周,虽繁必理。何则?御之有此具也。夫君称元首,臣云股肱,明大臣与人主一体者也。尧明俊德,守位以人,所以强四支(8)而辅体也,其为己用,岂细也哉。苟非其选,器不虚假,苟得其人,委之无疑,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系(9)身,安则共乐,痛则同忧,其上下协心,以治世事,不俟(10)命而自勤(11),不求容(12)而自亲。何则?相信之忠著也。
1703067298
1703067299 【注释】(1)万机: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2)重仞:累仞;数仞。形容高。这里指宫墙。(3)辅弼:辅佐;辅助。(4)官司:普通官吏;百官。(5)政化:政治和教化。(6)耳目:比喻辅佐或亲信之人。(7)直言:诚挚地和直率话语。(8)四支:四肢。(9)击:碰,接触。(10)俟:等待。(11)勤:勤勉。(12)求容:取悦。
1703067300
1703067301 【译文】天下广大,事务繁多,君主一人身处深宫之内,要统御百官、听陈政事,怎么能够知道各诸侯国的情况、民间百姓的声音呢?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设立辅弼国政的大臣,安排管理部门的职责,并用爵位、奖赏给以勉励,用刑律、责罚给以警诫。而且常常申明告诫以考核其功劳,考察政绩以核实其能力,使道德高尚者爵位尊贵、才能优秀者担当重任。君主总揽大政方略以观察众人的智慧,依靠忠心贤德之人来部署政事和教化,明其耳目以得到社会回馈讯息,引进忠直的谏言以求知道自己的得失。如此则地域虽广,必可遍及;事情虽多,必能管好。为什么管理得如此完备呢?就是因为有这些方法来驾驭的缘故。君主称作“头”,大臣称做大腿和手臂,这是表明大臣与君主同属一体呀!尧能辨明才能出众、道德高尚的人,并以这样的人来据守其位,就是为了强健四肢而辅助身体。这样量才用人不是很精细吗?如果不符合选拔的条件,不会白白地给予其官位;如果得到合宜的人,则托事于他而毫无怀疑。君主任用臣子,就像身体信任自己的手;臣子服务于君主,也应该像手触摸自己的身体,安则共同欢乐,痛则一起忧愁。君臣上下协同一心,治理国家事务,不等命令而自觉劳作,不求君主欢心而自发亲近。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相互信任与忠诚的表现。
1703067302
1703067303 【原文】是以天子改容(1)于大臣,所以重之也。人臣尽命于君上,所以报德也。宠之以爵级,而天下莫不尊其位,任之以重器(2),天下莫不敬其人,显之以车服,天下莫不瞻其荣者,以其荷光景(3)于辰耀,登阶(登阶之间。恐有脱字)于天路(4)也。若此之人,进退必足以动天地而应列宿(5)也,故选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退之不可以权辱,昔贾生(6)常陈阶级(7),而文帝加重大臣,每贤其遗言(8),博引古今,文辞雅伟(9),真君人之至道,王臣之硕谟(10)也。
1703067304
1703067305 【注释】(1)改容:改变仪容;动容。(2)重器:指国家的宝器。比喻天下,政权。(3)光景:日月之光。(4)天路:天上的路。(5)列宿:众星宿。特指二十八宿。(6)贾生:指汉贾谊。(7)阶级:官的品位、等级。(8)遗言:临终的话或生前留下来的话。(9)雅伟:雅正宏伟。(10)谟:计谋,策略。
1703067306
1703067307 【译文】因此说,天子对大臣动容,是因为器重他;臣子对君主舍身尽力,是为了报答恩德。以给予爵位表示宠信,则天下没有不尊崇其职位的;以赏赐国家的宝器表示信任,则天下没有不尊重其人的;以相应的车辆、服饰使其显贵,天下没有不瞻视其荣耀的。这是因为他如同披着清晨闪耀的阳光,登上通天之路的台阶。像这样的人,进退行止一定能够感动天地而应合星宿。因此,挑选时不能不细心,任用后不能不信任,在朝时不能没有礼节,退位后不能随便侮辱。昔日,贾谊曾经陈述官吏薪俸的等级问题,汉文帝更加信任。大臣每每称赞其言论,认为其谏言广泛引用古今事例,文辞雅正宏伟,真是君主管理臣子的最好方法、统帅群臣的高超谋略。
1703067308
1703067309 料 才
1703067310
1703067311 【题解】此篇作者主要论述考核人才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要务。因为人的能力往往都会有所偏颇,唯有圣人才能兼通百业,所以,唯有考察清楚人才的长项,进而安排合适的职务,才能够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即使再有能力,如果不是其擅长的领域,那他也不会有所建树。因此,作者提出要向让国家治理得好,就必须对人才进行考量。
1703067312
1703067313 【原文】夫料(1)才核能,治世之要也。凡人之才,用有所周,能有偏达,自非圣人(2),谁兼资百行(3),备贯众理(4)乎?故明君圣主,裁而用焉,昔舜命群司(5),随才守位,汉述功臣,三杰(6)异称,况非此俦(7),而可备责乎?且造父(8)善御,师旷(9)知音,皆古之至奇也。使其探(探疑换)事(10)易伎(11),则彼此俱屈(12)。何则?才有偏达也。人之才能,率皆此类,不可不料也。若任得其才,才堪其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既任之不尽其才,不核其能,故功难成而世不治也。马无辇(13)重之任,牛无千里之迹,违其本性,责其效事,岂可得哉!使韩信(14)下帷(15),仲舒当戎(16),于公(17)驰说(18),陆贾(19)听讼(20),必无(无下恐有脱字)曩时(21)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何则?素非才之所长也,推此论之,何可不料哉!
1703067314
1703067315 【注释】(1)料:估量;揣度;料想。(2)圣人:指品行高尚、至善之人。(3)百行:各种品行。(4)众理:万事万物之理。(5)群司:百官。(6)三杰:三位杰出的人物。这里指汉代的张良、韩信、萧何。(7)俦:同辈,伴侣。(8)造父:东夷族,嬴姓。周穆王首席御手。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9)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他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10)换事:更换事情。(11)伎:技能;本领;伎俩。(12)屈:音绝。穷尽。(13)辇:载运;送。(14)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15)下帷:放在室内悬挂的帷幕,表示与外界隔绝。比喻专心读书。(16)戎:军队,军事。(17)于公:东海郯人,系汉相于定国之父,曾任县狱吏、郡决曹。他精通法律,治狱勤谨,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无论大小案件,他都详细查访,认真审理,因之“每决而无恨”。(18)驰说:犹游说。(19)陆贾: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其先为楚人。刘邦起事时,以陆贾有口才,善辩论,常派他出使诸侯各国。(20)听讼:听理诉讼;审案。(21)曩时:往时;以前。
1703067316
1703067317 【译文】评估考核一个人的才质和能力,是治理国家的要务。凡是人的才能,用处有其范围,能力有所偏通。如果不是圣人,谁的天资能兼通百行百业,完全通晓所有的道理呢?所以圣明的君主,衡量其所长而用。昔日,虞舜任用众多部门的官吏,都是根据其才能安排职位。汉朝表彰其功臣,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位杰出人物各因其长而给予不同的称号,何况不是这类杰出人物而去求全责备呢?造父善于驾车,师旷擅长音律,都是古代最少见的,但如果让他们研讨事理或交换献艺,则双方都会感到很勉强。为什么呢?其才能有所偏通呀!人的才能,大致都是如此,不能不加以评估。如果所任是适合于职位的人才,或者才能确实能担当大任,而国家却治理不好,这是没有过的。也有任用了有一定特长的人,但国家并没有因为他们而治理好的情况,那是因为虽然任用,却不能人尽其才,不仔细考察其才能长项,所以事业难成,国家不治啊。马没有运载重物的能力,牛没有奔驰千里的本事。如果违背其本性,却要求其成事,怎么能如愿呢?如果让韩信去帷幄中运筹,让董仲舒去抵挡入侵之敌,让于公去游说,让陆贾去断案,他们肯定不会有昔日的功勋和今世显扬的名声。为什么呢?因为这向来就不是他们才能的长项。以此推论,怎么能不事先掌握其才能状况呢?
1703067318
1703067319 通 变
1703067320
1703067321 【题解】这一篇作者主要阐述,为政之道要懂得通变。作者指出一些政治措施常常会出现适合过去,却不利于现在,在彼地发挥作用,但在此地却无收效的情况,所以整治措施不能一味因循前代,而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同时,作者还提出文武结合的治理道理,他认为社会混乱时则以军队来震慑,天下太平时则以文德来教化。
1703067322
1703067323 【原文】政有宜于古而不利于今,有长于彼而不行于此者。风移俗易,每世则变。故结绳之治(1),五帝(2)不行。三代(3)损益,政法不同。随时(4)改制,所以救弊也。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孔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明用武有时。昔秦杖威用武,卒成王业,吞灭六国,帝有天下,而不斟酌(5)唐、虞(6),以美其治,损益三代,以御其世,尔乃废先圣(7)之教,任残酷之政,阻兵(8)行威,暴虐海内,故百姓怨毒,雄桀奋起,至于二世,社稷湮灭。非武不能取,而所守之者非也。《传(9)》曰:“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秦无戢(10)兵之虑,故有自焚之祸,好战必亡,此之谓也。徐偃王(11)好行仁义,不修武备,楚人伐之,身死国灭,天下虽安,武不可废,况以区区之徐,处争夺之世乎!忘战必危,此之谓也。汉高帝(12)发迹(13)泗水,龙(14)起丰、沛(15),仁以怀远(16),武以弭难(17),任奇纳策,遂埽(18)秦、项(19),被以惠泽(20),饰以文德(21),文武并作,祚(22)流世长,此高帝之举也。
[ 上一页 ]  [ :1.7030672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