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67569e+09
1703067569 【注释】(1)石碏:碏,音确,春秋时卫国人。卫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有宠而好武,庄公弗禁。石碏进谏,庄公弗听。其子石厚与州吁游,劝戒亦弗听。卫桓公十六年,州吁杀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人称他能“大义灭亲”。(2)冀缺:即郄缺。春秋时晋人。因其父郄芮封于冀,故又称冀缺。(3)雠也:雠同“仇”。郄缺之父郄芮曾经谋害晋文公,后被晋文公处死。晋国大夫臼季向文公推荐郄缺,文公因其父之罪而有所犹豫。经臼季劝说,文公乃用冀缺为下军大夫。(4)晋侯:晋文公。(5)上赏:最高的赏赐,重赏。(6)上戮:最重的刑罚。(7)诽谤之木:诽谤,《说文》解释:“放言曰谤,微言曰诽。”即公开表达不满叫做谤,私下表达不满叫做诽。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鼗。”(8)狂狷:狂,指不拘一格,蔑俗轻规。狷,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9)内恕:谓存心宽厚。
1703067570
1703067571 【译文】石碏杀了谋乱的儿子石厚,晋文公举用仇人冀缺,这就是公道。其在人上,天下人都乐于听从他的调用。如果抱负能得到施展,以死报效者无论远近都可招致而来。令人担忧的是众流非出一源,清浊不同,爱恶相互攻讦,形成亲疏党派之别。在上者有时会有所偏爱,所爱的那些人被进用,而所不喜欢的那些人就被贬退。一人亨通而多数人被阻塞,则公正之道废弛而利私之风盛行,于是天下人的志向都会堵塞不通。向君主自我献纳的人,凭借君主左右亲信而得志,于是权力就会旁移,君主的权力就会分散。贪冒私利的人,知道趋奉君主身边的人定能通达,必会变更原职业而求得进身。贪冒私利的人变换职业、结成朋党,正直的人坚守志向而仕途日益不通,则虽谒见的人充满朝廷,但君主所能听到的切实有用的言论其实很少。外部为党人所困,内部又无人进言,这是自我封闭的做法啊。所以,先王的教令,是举荐贤才的人给大赏,蒙蔽贤才的人处重罚;合乎礼法的进用,背逆礼法的诛罚;设立允许书写非议朝廷谤言的木牌,宽容狂傲耿介之人;凭借公正而去除偏私,内心宽恕而不忌恨。这就是所说的公正的制度。施行公正之道,则天下人的心志就得以上达。公正的制度确立,则谋私、偏邪的情况就被杜绝。
1703067572
1703067573 【原文】凡有血气(1),苟不相顺,皆有争心,隐而难分,微而害深者,莫甚于言矣。君人(2)者,将和众(3)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闻言不可不审也,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4)之流起矣。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问曰:“汉之官制,皆用秦法,秦不二世而灭,汉二十余世而后亡者,何也?”答曰:“其制则同,用之则异,秦任私而有忌心,法峻而恶闻其失,任私者怨,有忌心则天下疑,法峻则民不顺之,恶闻其失,则过不上闻(5),此秦之所以不二世而灭也。
1703067574
1703067575 【注释】(1)血气:血性,骨气。(2)君人:为人之君,治理人民。(3)和众:使百姓和顺。(4)巧言:表面上好听而实际上虚伪的话。《诗·小雅·雨无正》:“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5)上闻:向朝廷呈报。
1703067576
1703067577 【译文】大凡有血性的人,如果彼此不和顺,都会有竞争之心。人们交往中隐讳而难以分辩、细小却有大害的,莫过于言语。做君主的要协调众人、安定百姓、分别善恶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对听到的话就不能不详察。对听到的话不加详审,轻率判定善恶,就会把是非判错,使伪饰巧辩的风气流行。所以听其言不如观其所事,观其事不如观其品行。听言一定要审察其内心的实际想法,观事一定要查验其真实性,观察品行一定要考察其事迹。综合言、事、行三方面,并详加分析,就会很少有失误。有人会问:“汉朝的官吏体制,都是沿用秦朝的办法。秦朝不到二世就灭亡,汉朝却延续了二十多代,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两朝制度大体相同,具体施用不同。秦朝任私党且有猜忌之心,刑法严峻而厌恶听批评的话。任用私党则招怨愤,有猜忌之心则人人生疑。刑法严峻则民心不顺从,厌恶听批评的话则君主就听不到为政的过错。这是秦朝不到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1703067578
1703067579 【原文】汉初入秦,约法三章,论功定赏,先封所憎。约法三章,公而简也;先封所憎,无忌也。虽网漏吞舟(1),而百姓安之者,能通天下之志,得其略也。世尚(尚下有宽字)简(2),尊儒贵学,政虽有失,能容直臣(3),简则不苟,宽则众归之,尊儒贵学,则民笃于义,能容直臣,则上之失不害于下,而民之所患上闻矣。自非圣人焉无失,失而能改,则所失少矣,心以为是,故言行由之,其或不是,不自知也。先王患人之不自知其失,而处尊者,天下之命在焉,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而无节,则谄谀进;逆而畏死,则直道(4)屈。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所通直言之涂,引而致之,非为名也。以为直言不闻,则己之耳目塞,耳目塞于内,谀者顺之于外,此三季(5)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周昌(6)比高祖(7)于桀纣,而高祖托以爱子,周亚夫(8)申军令,而太宗(9)为之不驱,朱云(10)折槛,辛庆忌(11)叩头流血,斯乃宽简之风,汉所以历年四百也。”
1703067580
1703067581 【注释】(1)网漏吞舟:网漏,谓法网疏宽。吞舟,指大鱼,比喻大奸。(2)简:应作“宽简”。宽大,不苛求。(3)直臣:直言谏诤之臣。(4)直道:犹正道。指确当的道理、准则。(5)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汉书·叙传下》:“三季之后,厥事放纷。”颜师古注:“三季,三代之末也。”(6)周昌:西汉大臣。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如意为吕后所杀,他托病不朝。(7)高祖:汉高祖刘邦。(8)周亚夫:西汉时期著名将军,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后死于狱中。(9)太宗:指汉文帝刘恒。(10)朱云:汉代直臣。为人狂直,多次上书抨击朝廷大臣。汉成帝时,朱云进谏攻击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他死抱殿槛,结果殿槛被折断。后以左将军辛庆忌死争,遂获赦,皇帝亦下令不换断槛:“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朱云自此不复仕,晚年教授生徒,年七十余卒于家。(11)辛庆忌:西汉将领。有战功。
1703067582
1703067583 【译文】汉高祖初入关中,与民约法三章;论功行赏,先封赏自己所憎恶的人。约法三章,公正而简单明了;先封赏所憎恶的人,显示不怀猜忌。虽然法网宽大,百姓却安定,就是因为能顺应民心、方略得当。治国崇尚宽缓简约,尊儒重教;政令即使有失误,却能容留直言敢谏的臣子。政令简约则不轻率,政令宽缓则民众就归附;尊儒重教,百姓就忠诚守法;能容纳正直的臣子,则君主有失误也不会贻害百姓,而百姓的忧患君主也能听到。人非圣贤,怎能没有过失!有过失及时改正,失误就会减少。心里认为正确,言行就会表现出来。即使所想的不正确,自己也觉察不到。先王所担心的是人不了解自己的错误,且对处尊位者来说,天下人的性命在于自身,顺从自己则生,违逆自己则亡。顺从而不讲操守,则阿谀者会得势;违逆而又怕被处死,以正直之道事君者便会屈从。英明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多,不能听到为政的失误,于是,敞开谏诤的言路,接受批评自己的言论。如果谏言出于忠诚,虽然不完全切合实事,仍然高兴地接受。敞开直言之路,招引他们进谏,不是为取得好名声,而是认为听不到正直的言论,自己就会耳目闭塞。自己耳目闭塞,阿谀的人又凡事顺从自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末年的君主灭亡的原因,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周昌把汉高祖比作桀纣,高祖还是把爱子托付给他;周亚夫申明军令,汉文帝的车马因此不在军营中驱驰;汉朝朱云不服成帝,攀折殿槛,辛庆忌叩头流血营救,才免其一死,后被成帝称为直臣。这都是宽宏简约的政风。汉朝能够统治四百年,原因就在这里。”
1703067584
1703067585 曲 制
1703067586
1703067587 【题解】本篇旨在告诫为政者深明“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应深体斯旨。
1703067588
1703067589 【原文】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无欲则无求,无求者,所以成其俭也;不知足,则物莫能盈其欲矣。莫能盈其欲,则虽有天下,所求无已(1),所欲无极矣。海内之物不益,万民之力有尽。纵无已之求,以灭不益之物;逞无极之欲,而役有尽之力。此殷士(2)所以倒戈(3)于牧野(4),秦民所以不期(5)而周(周疑同)叛,曲论之好,奢而不足者,岂非天下之大祸耶。
1703067590
1703067591 【注释】(1)无已:没有休止,不止。(2)殷士:殷人。(3)倒戈:军队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4)牧野:古代地名。在今河南省淇县南。周武王与反殷诸侯会师,大败纣军于此。(5)不期:不意,不料。
1703067592
1703067593 【译文】天下最大的福祉就是无欲,天下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没有欲望,就没有贪求。没有贪求,就能够养成节俭。不知足,则物质追求永远满足不了欲望。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即使占有天下,其贪求也不会停止,其欲望仍会无穷无尽。全国物产不增多,万民之力有限度。放纵无休止的追求,耗尽有限的物产;放任无尽的欲望,役使有限的人力。这就是殷朝士卒在牧野倒戈、秦朝百姓不约而同起来反叛的原因。就此而言,追求奢侈而不知足,岂不是天下最大的祸害吗?
1703067594
1703067595 安 民
1703067596
1703067597 【题解】本篇共有两段,分别从正反七个方面的施政措施进行对比,告诫为政者如何才能安定民心。
1703067598
1703067599 【原文】民富则安,贫则危,明主之治也。分其业而一其事,业分则不相乱,事一则各尽其力,而不相乱,则民必安矣。重亲民之吏而不数迁,重则乐其职,不数迁则志不流于他官,乐其职而志不流于他官,则尽心恤其下,尽心以恤其下,则民必安矣。附(1)法以宽民者赏,克法(2)以要名(3)者诛。宽民者赏,则法不亏于下;克民者诛(4)。而名不乱于上,则民必安矣。量时(5)而置官,则吏省(6)而民供,吏省则精,精则当才(7)而不遗力。民则供顺,供顺则思义而不背(8)上。上爱其下,下乐其上,则民必安矣。笃(9)乡闾(10)之教,则民存知相恤(11),而亡知相救,存相恤而亡相救,则邻居相恃,怀土而无迁志。邻居相恃,怀土无迁志,则民必安矣。度时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赋,役赋有常,上无横求(12),则事事有储,而并兼之隙塞。事有储,并兼之隙塞,则民必安矣。图远必验之近,兴事必度之民,知稼穑(13)之艰难,重用其民,如保赤子(14),则民必安矣。
1703067600
1703067601 【注释】(1)附:依从。(2)克法:克,音刻,违法。(3)要名:即“邀名”,求取好的名声。(4)诛:责罚。《白虎通》:“诛犹责也。”(5)时:时势,时机。(6)省:减少,精简。(7)当才:才能与所任之事相当。(8)背:反叛,背弃,违背。(9)笃:使笃正。(10)乡闾:亦作“鄊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11)恤:救济,周济。(12)横求:无理要求,额外需求。(13)稼穑: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稼,秋收为穑。(14)赤子:刚生的婴儿。
1703067602
1703067603 【译文】百姓富足则安定,百姓贫困则忧惧。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给人们分配一定的职业,让人们专门从事本职工作。职业有分工就不互相扰乱,做事专一则各尽其力。各尽其力,不互相干扰,百姓必会安定。应重视切近百姓的基层官吏,不频繁调迁。重视则他们乐于尽职尽责,不频繁调迁则其心志不会转向其他官位。乐于其职,心志不转向其他官位,他们就会尽心体恤其辖区民众。尽心体恤其辖区民众,民众就安定。对依法办事、宽仁待民的官吏应奖赏,对执法苛刻、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惩罚。对宽厚待民的予以奖赏,则律法不会伤害百姓;对苛刻害民者给予惩罚,则其名声就不会使君主迷惑。这样,百姓必会安定。衡量时势设置官吏,则官吏少而百姓易于供给。官吏少则精干,精干就能人尽其材、不遗余力;百姓的供给合理,则怀念其恩谊而不背逆上级。上司爱护下民,下民喜欢上司,百姓一定会安定。重视乡间的教化,则百姓安定时懂得相互体恤,危急时知道相互救助。如此,则邻居间相互依仗,热爱故土不愿迁徙。相互依赖、怀恋故土而不愿迁徙,百姓一定会安定。分析时宜而定立制度,衡量民力来征役定税。徭役赋税有常规,上级不横征乱收,则各行各业皆有积储,兼并的漏洞就会被堵塞。如此,则百姓必然安定。谋求长远计画要用近期之事检验,兴办各种事业要考虑民力民意。懂得耕种收获的艰难,慎重使用民力,爱民如子,百姓必然安定。
1703067604
1703067605 【原文】职业无分,事务不一,职荒事废,相督不已。若是者民危。亲民之吏不重,有资者无劳而数迁,竞营私以害公,饰虚以求进,仕宦如寄,视用其民如用路人,若是者民危。以法宽民者不赏,克民为能者必进,下力尽矣,而用之不已,若是者民危。吏多而民不能供,上下不相乐,若是者民危。乡闾无教,存不相恤,而亡不相救,若是者民危。不度时而立制,不量民而(民而下恐有阙文)役赋无常,横求相仍,弱(弱下上恐有脱字)穷迫不堪其命,若是者民危。视远而忘近,兴事不度于民,不知稼穑艰难而转用之,如是者民危。安民而上危,民危而上安者,未之有也。《虞书》曰:“安民则惠,黎民(1)怀之。”其为治之要乎!今之刺史(2),古之牧伯(3)也。今之郡县(4),古之诸侯也。州总其统(5),郡举其纲(6),县理其目(7),各职守不得相干(8),治之经也。夫弹枉(9)正邪,纠其不法,击一以警百者,刺史之职也。比物校成,考定能否,均其劳逸,同其得失,有大不可而后举之者,太守之职也。亲民授业,平理(10)百事,猛以威吏,宽以容民者,令长(11)之职也。然则令长者最亲民之吏,百姓之命也。国以民为本,亲民之吏,不可以不留意也。
1703067606
1703067607 【注释】(1)黎民:庶民,人民。泛指普通百姓。《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孔安国传:“黎,众。”(2)刺史:官名。《汉官典职仪》概括其职责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后职权扩大,实际成为一州军政长吏。魏、晋刺史有领兵、单车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3)牧伯:称州郡长官。唐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王琦注:“《尚书正义》:《曲礼》曰,九州之长曰牧。《王制》曰,千里之外设方伯,八州八伯。然则牧、伯一也。伯者,主一州之长;牧者,言牧养下民。郑玄曰: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后人称太守曰牧伯,本此。”(4)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与县。(5)统:纲纪,准则。《荀子·臣道》:“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6)纲:提网的总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7)目:孔眼。(8)干:触犯,冒犯,冲犯。(9)弹枉:弹劾枉法者,纠正偏颇。(10)平理:公平处理,治理有序。(11)令长: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后因以“令长”泛指县令。
1703067608
1703067609 【译文】职业没有分工,事务不专一,以至职业荒废,督察不停止,如此则百姓一定会忧惧。不看重直接管理百姓的官员,有资财的人虽无功绩却多次迁升,官吏竞相营私利而危害公家,弄虚作假以求升官,做官如寄宿,使用百姓如役使路人,如此则百姓必定忧惧。按法行事、宽缓待民的人得不到奖赏,以苛刻虐待为能事的人迁升,民力已耗尽,征用还不停止,如此则百姓会忧惧。官吏多而百姓不能供给,上下都不高兴,如此则百姓一定忧惧。乡间闾里不行教化,平时彼此不体恤,外出时互相不救助,如此则百姓一定忧惧。不分析时势而定立制度,不估量民力而滥加赋役,横征乱收接连不断,穷弱之民受其逼迫而无法忍受,如此百姓一定忧惧。只图将来不顾眼前,办事不估量民力,不知耕作艰难,轮番役使民力,如此则百姓忧惧。百姓安定而君主却忧惧、百姓忧惧而君主能安稳,是从未有过的事。《虞书》说:“安定百姓就是仁爱,黎民就会归向他。”这是治国的关键。当今的刺史相当于古代的州牧,现在的郡县相当于古代的诸侯国。州牧总领其大统,郡守掌握其纲要,县令管理好细目,各尽其职守,不能彼此干扰,这是治国的原则。批评纠正歪风邪气,检举不法分子,惩一以儆百,这是刺史的职责。与别人比较而查对其完成情况,考核确定其能力高低,均衡其辛劳与安闲,汇集其做事的得失,若有很不合宜者,然后向上举报,这是太守的职责。爱民授业,公平处理民事,严肃治理下级官吏,宽容地对待百姓,这是令长的职责。令长是最接近百姓的官吏,关系到百姓的性命。国家以民为根本,对直接亲近百姓的官吏不能不关注呀!
1703067610
1703067611 孝 仁
1703067612
1703067613 【题解】本篇强调要为天下人“兴利”。
1703067614
1703067615 【原文】傅子曰:“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利则利,害则害,无有幽深(1)隐微(2),无不报也。仁人(3)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
1703067616
1703067617 【注释】(1)幽深:玄奥,深奥。(2)隐微:隐约细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3)仁人:有德行的人。《书·泰誓中》:“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1703067618
[ 上一页 ]  [ :1.7030675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