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303e+09
1703073030 4.资格管理的品位化程度。
1703073031
1703073032 5.资格在不同位阶之上的配置。
1703073033
1703073034 就第1点而言,如果资格结构与职位结构在较大程度上同构或匹配,则其时政权的“功能组织”意味较强;若二者在较大程度上不同构或不匹配,则其时政权的“身份组织”意味较强。就第2点而言,若资格的获得与晋升,主要取决于能力与资历,则等级管理中的行政考虑占主导;若还取决于更多因素,则可能有政治考虑、身份考虑作用其间。就第3点而言,若获得资格就能获得职位,则资格拥有者与职位的数量大致相当;若拥有资格者多于、尤其是远多于职位数量之时,则除了行政因素之外,就要考虑政治性安排与身份性安排的问题了。就第4点而言,资格可能仅仅停留在“一般任职条件”的状态上,但也会被等级化,甚至设置名号位阶以便管理。在这时候,可能为某一种分类资格专设位阶,也可能为各种资格设置一个综合性位阶。资格是否品位化,化为什么样式,同样涉及了行政考虑、政治考虑与身份考虑多种因素。就第5点而言,资格作为一种品秩要素,可以配置在不同位阶之上。汉代封爵与二十等爵不能叙官,爵级上没有配置资格要素;北朝隋唐可以凭爵级叙阶,则资格转而配置在爵级之上了。到了宋朝,爵级又不能叙官了。类似的问题,都跟当时品位结构的形态与性质相关。
1703073035
1703073036 任职所需条件通常不止一个,所以各种资格往往是组合运用的,即若干资格共同构成了某一职位的任职条件。资格可以按不同方式加以分类。例如,可以把录用资格与迁转资格区分开来,二者分别作用于仕途的不同阶段。在录用环节,人员以一定条件获得任用;在迁转过程中,官员的资格得以累积,据以升职或升级。居于同类同级职务,也会发生身份不同的情况,比如说有的是正式职员,有的却是非正式人员,例如合同制人员,以及返聘、临时聘用等人员。这也是一种资格问题,我们特称为“编任资格”。
1703073037
1703073038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1954]
1703073039 2.各种分类资格
1703073040
1703073041 下面依性质的不同,就中国古代各种分类资格,做一简述。
1703073042
1703073043 专业资格 即任职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战国秦汉的文法吏选拔,是以法律、文书、财会知识为条件的。汉简中有一种记叙吏员个人情况的文书,就涉及了吏员专业能力:
1703073044
1703073045 肩水候官并山燧长公乘司马成,中劳二岁八月十四日,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武……(简号一三·七)
1703073046
1703073047 肩水候官始安隧长公乘许宗,中功一劳一岁十五日,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简号三七·五七)(3)
1703073048
1703073049 其中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即专业资格。其后的“文”或“武”字,用以标明“文吏”与“武吏”之别。可见文吏、武吏有共同的资格要求。
1703073050
1703073051 汉代选官,有“四科”之制:“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科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勇足以决断,才任三辅令。皆试以能,信,然后官之。”(4)简单说,即德行科、明经科、明法科、治剧科。“剧”是难治的县,例如三辅之县,能治理这种县的人才称“治剧”。除了“德行”,后三科与任职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直接相关,都属专业资格。
1703073052
1703073053 此外,医官、画师、天文官等,需要以医学、绘画、天文学和数学知识技能,作为他们的专业资格。
1703073054
1703073055 劳考资格 由年劳与考绩获得的资格,是最基本的官员资格。邓小南先生概括说:“象征地位的官资,是由出身、年劳、考绩、功过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而其核心则是年劳。任官年久则资深——这就是在铨选中与考绩相并行、相对立而存在的年资。”(5)劳考资格的运用,在秦汉就已相当发达了(6)。在上引汉简中所看到的“中劳二岁八月十四日”,“中功一劳一岁十五日”,就是吏员的勤务记录,与劳考相关。劳考除了以年月日计算之外,汉代还用“若干算”来计算(7)。此后历朝,都存在考勤与考课制度。
1703073056
1703073057 功勋资格 劳考之业绩,当然也是一种“功”,所以考课也叫“考功”。但某些功勋与职务没有直接关系,例如以军功而任文职,纯粹是一种奖酬。商鞅变法时,建立了一种“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的制度:“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以官职奖励斩首之功,很早就遭到了韩非的批评,说它“未尽善也”,是“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8)。但后代仍有类似情况,例如唐朝的叙阶之法,其条件之一是“有以勋庸”。“勋庸”就是凭勋官入仕,而勋官来自军功,共十二转。列表如下:
1703073058
1703073059
1703073060
1703073061
1703073062 “官品”一栏所列,是勋官自身的官品;“叙阶”一栏所列,则是勋官所获任官资格的品阶。比如上柱国,自身地位是正二品,但其任官资格只有正六品上,只能担任六品左右的职事官。功勋资格与劳考资格有重叠之处,但在概念上可以区分开来。
1703073063
1703073064 考试资格 通过考试而给予任职资格,这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录用制度。考试制度在秦汉就萌芽了。秦汉有“史学童”,17岁入学,经三年学习,由中央的太史令与各郡郡守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史籀》十五篇,讽书若干字及八体书法,其优异者任命为令史或卒史(9)。这样,每年都会有若干史学童经培训、考试而加入吏员队伍。
1703073065
1703073066 汉武帝建立太学,也建立了考试制度。汉平帝的太学考试,分甲科、乙科、丙科3等,分别任为郎中、太子舍人、文学掌故。汉桓帝时的太学考试,每两年一试,初次试二经,以后每两年增考一经,再依通经之多少,分别授予文学掌故、太子舍人、郎中;达到了通五经的程度,则直接补吏。参看下表:
1703073067
1703073068
1703073069
1703073070
1703073071 又汉代察举,明经科要“射策”,贤良方正科要“对策”。东汉后期孝廉也采用了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儒生与文吏分别考试经学与文法。汉晋十六国的贤良方正等科目,对策有上第、中第、下第3等,任官有议郎、中郎、郎中3等(10)。这样看来,汉晋资格管理中已有学历的萌芽了。
1703073072
1703073073 唐宋明清的科举学历或学位,无疑也是一种考试资格。明清的学历有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进士等。此外,翰林院是高级研修机构。明朝自永乐始,翰林院承担起培养庶吉士的任务。庶吉士出自进士二三甲,不是职官,而是一种高级研修生(11)。他们有导师、有教材、有课程、有考试。考试有月试,三年修习后也有考试,原先为二甲者授编修,原先为三甲者授检讨,成绩稍次者不留院而外任(12)。清朝的进士中能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者,约占22.54%。“能考中进士已属殊荣,中选庶吉士更显得艰难和荣耀。”(13)清朝庶吉士三年“散馆”,仍经“御试”,分3等授官。翰林修撰、编修来自进士一甲三人,多数由庶吉士考升。翰林数年一次“大考”,成绩分4等(14)。既然庶吉士、翰林有修习、有考试,把它们看成学历,应无问题。
1703073074
1703073075 德行资格 现代政府对文官当然也有德行要求,但主要是职业道德。中国的“德治”思想与“贤人政治”精神,却使德行成为一种特殊的任官资格。汉代“孝廉”之科就是一种德行资格,是“以孝治天下”精神的集中体现。此科的设立,对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东汉后期,名利的吸引使孝子贤孙大量涌现,官员大都能以孝行自勉,不敢有阙。德行资格有时还形成了位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即是。中正根据德行把士人评为“上上”到“下下”9等,并依其品行变化而升降其品,即如“以五升四,以六升五”,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之类。在史料中,确实看得到德行有阙、违背礼法者被降品的事情(15)。9级中正品被用作吏部的任官根据,决定士人的官职高下与类别。
1703073076
1703073077 特权资格 在汉代任子制度下,二千石官员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东汉安帝曾下诏,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一人为郎、舍人;汉顺帝甫即位,就任命了邓骘兄弟之子及门从12人为郎中。在两晋南北朝,子弟的任官资格与家族门第高下成正比;在唐朝门荫和宋朝恩荫制下,子弟的任官资格与父祖品阶高下成正比。
1703073078
1703073079 家族资格 用父祖官爵确定子弟的入仕条件,无疑是一种特权资格。但某些家族资格以一定的专业分工为基础,其是否为特权,还得结合更多情况判断。技能与专业的家族承袭现象,现代也有,问题只在于是否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
[ 上一页 ]  [ :1.703073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