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73441
(30)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科举前史》,第193页以下,及“宋梁官品官班对照表”。
1703073442
1703073443
(31) 拙作:《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章。
1703073444
1703073445
(32) 《隋书》卷二六《百官志上》。“治中从事”,《隋志》、《通典》作“中从事”,省“治”字,避李治讳也。
1703073446
1703073447
(33) 《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页以下。
1703073448
1703073449
(34) 制表参考冻国栋:《中国俸禄制度史》第4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187页以下。
1703073450
1703073451
(35) 制表参考杨果:《中国俸禄制度史》第6章,第250页以下;及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10页以下,“附表28元丰改制后至北宋末文武寄禄官请受表”。二书个别数字略异。
1703073452
1703073453
(36)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104页。
1703073454
1703073455
(37)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十七《吏役门·州役人·人吏》条:“国初置自都孔目官至粮料押司官,凡十阶,谓之职级;其次曰前行、曰后行,又其次曰贴司。”又《衙前》条:“国初置自都知兵马使至第六名教练使,凡十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6册第729—730页。
1703073456
1703073457
(38) 程俱《麟台故事》卷四《官联》:宋徽宗“参立秘书省孔目官等品从条:昭文馆孔目官、书库官、头名守当官,史馆孔目官、四库书直官、表奏官、上二名书库官,集贤院孔目官、书库官,为流外从九品”。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7页。三馆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
1703073458
1703073459
(39) 唐代剑:《宋代道冠紫衣师号制度》,《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703073460
1703073461
(40) 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八甲午政和四年(1113年)春正月条:“置道阶,凡二十六等先生、处士,八字、六字、四字、二字,视中大夫至将仕郎,而不给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8册第758页下栏。又周煇《清波杂志·别志》卷中:“政和四年,诏置道阶,自六字先生至鉴义,凡二十六等。”《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6页。
1703073462
1703073463
(41)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诏学生添大小经及增置士名分入官品》,宋徽宗下诏“其在学中选人増置士名分入官品,元士正五品,髙士从五品,大士正六品,上士从六品,方士正七品,义士从七品,居士正八品,逸士从八品,隐士正九品,志士从九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385页。
1703073464
1703073465
(42) 徐冲:《“汉魏革命”再研究:君臣关系与历史书写》,北京大学历史系2008年博士论文,第85页。
1703073466
1703073467
(43) 陈梦家:《汉简所见奉例》,《文物》1963年第5期。
1703073468
1703073469
(44) 这是章太炎的设问。他自己的看法是“名位虽夷,其资藉固在也”,“诸以理去官者,文奏犹署‘故某官’,不与士伍同称”。《检论》卷七《官统上》,收入《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8页。但我认为,汉代的“故官”身份,对官僚资位的保障是很有限的,参看拙作《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3页以下。
1703073470
1703073471
(45)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绪论第10页。
1703073472
1703073473
(46) 洪迈:《容斋随笔》卷十《汉丞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页。
1703073474
1703073475
(47) 贾谊:《新书·阶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1703073476
1703073477
(48) 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66—467页。
1703073478
1703073479
(49) 明朝的散阶,除了标示劳考资格外,还可以由捐纳获得。明宪宗制度:军民纳粟250石,给正九品散官;每加50石,增2级,至正七品止。明武宗时,散官可捐至从六品。参看《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
1703073480
1703073481
(50) 郭松义、李新达:《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2—564页。
1703073482
1703073483
(51)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词林·翰林升转之速》,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9—260页。
1703073484
1703073485
(52) 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100页。
1703073486
1703073487
(53) 《光绪清会典》卷七《吏部·文选清吏司》,《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94册第81—90页。
1703073488
1703073489
(54) 应阳阳:《清代官缺考析》,收入上海市历史学会编《中国史论集》1986年版;郭松义、李新达:《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章第1节“官缺的划分和官员的任用”,第532页以下;艾永明:《清代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3页以下。
1703073490
[
上一页 ]
[ :1.7030734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