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3491e+09
1703073491 (55)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79页。
1703073492
1703073493 (56) 腾讯网,http://edu.qq.com/zt/2008/2009gwy/。
1703073494
1703073495 (57) 黄留珠:《中国古代的几种储才形式》,《人文杂志》1987年第1期。
1703073496
1703073497 (58) 郎官数量,参看《后汉书》卷五四《杨秉传》、卷六六《陈蕃传》。《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注引《汉官典职仪》:“武贲千五百人。”羽林郎的数量,有不同记载。《后汉书》卷五《安帝纪》注引《汉官仪》:“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右监主九百人。”
1703073498
1703073499 (59) 据《续汉书·百官志一》,太尉掾属24人,司徒掾属31人,司空掾属29人。
1703073500
1703073501 (60) 《通典》卷三六《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5页。此外,还另有“内外诸色职掌人”,为145419人,其中列有令史、从事、员吏等百石左右的吏员。那么这7567个名内外文武官,应该都在百石以上。内官1055人这个数字,与上面所推测的东汉候选官在4000—5000人的数量,相差很大,那么1055名内官不包括候选官。
1703073502
1703073503 (61) 《后汉书》卷四《和帝纪》、卷五《安帝纪》。
1703073504
1703073505 (62) 大庭修:《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1703073506
1703073507 (63) “王官”亦作“王人”,是周朝古词语,意为周天子之官。天子之官之高者另称卿大夫,“王官”、“王人”就成了“王之微官”之称了。散官已是皇帝的人,但又不是职事官,所以漫称为“王官”、“王人”。参看拙作:《北魏北齐“职人”初探——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文史》第48辑,中华书局1999年版。
1703073508
1703073509 (64) 《通典》卷十六《选举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1页上栏。
1703073510
1703073511 (65) 《魏书》卷二一上《高阳王元雍传》:“闲冗之官,本非虚置。……或任官外戍,远使绝域,催督逋悬,察检州镇,皆是散官,以充剧使。”可见除了宫中值宿之外,散官还有大量临时差使,也是王朝政务的重要承担者之一。
1703073512
1703073513 (66) 《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
1703073514
1703073515
1703073516 (67) 张:《朝野佥载》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页。
1703073517
1703073518 (68) 宁欣:《唐代选官研究》,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以下;《唐史识见录》,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4页以下。
1703073519
1703073520 (69) “待次”、“待阙”,参看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9—650页。
1703073521
1703073522 (70)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二《明初文人多不仕》。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41页以下。
1703073523
1703073524 (71) 朱元璋:《御制大诰三编·苏州人才第十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62册第332页上栏。
1703073525
1703073526 (72) 叶春及:《石洞集》卷二《清仕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86册第252—253页。
1703073527
1703073528 (73) 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1703073529
1703073530 (74)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37页。
1703073531
1703073532 (75) 丁日昌:《条陈力戒因循疏》,《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十八《吏政一》,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1976—1977页。
1703073533
1703073534 (76) 张研:《清代候选官员得官初步——读〈望凫行馆宦粤日记〉之一》,《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703073535
1703073536 (77)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117、139、135页。
1703073537
1703073538 (78)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厦门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第26、35页。此文极意强调明朝官冗现象之严重,但对文武官的冗与不甚冗两种情况,缺乏进一步分析;对冗官现象上的宋、明之异,也未能加以比较。
1703073539
1703073540 (79)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1991年版,第127、131页。
[ 上一页 ]  [ :1.7030734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