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3682e+09
1703073682
1703073683 高端与低端 在安排级差时,往往还要考虑激励规律:在金字塔式的组织中,越到高层职位越少,晋升的可能性越小,这时候就要加大高端的薪俸级差,以期构成足够的激励(4)。所以通常的情况,是薪俸的低端级差小,薪俸的高端级差大。中国古代亦然,各代薪俸都遵循着这一规律。然而高低端的薪俸差,在各时代并不相同。北周高低差最大,九命与一命的高低差竟达80倍;清朝的九品官俸的高低差最小,只有5.7倍。
1703073684
1703073685 正式收入与法外收入 各朝官僚都存在着法外收入的问题。明清官僚薪俸微薄,并不意味着其实际收入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统治者也很明白这一点。那么问题还要以这种方式提出:皇帝是否愿意把官僚的实际收入正式化,实行所谓“高薪养廉”,把灰黑收入洗白?清廷后来实行的“养廉银”制度,就起源于法外收入(“火耗”等)的正式化。
1703073686
1703073687 薪俸提供者 薪俸来自国家财政,这是最简单的做法。然而即令现代政府也不完全如此,也有单位自筹及收费发薪、甚至创收发薪的情况。在传统中国,情况就更复杂了。周朝卿大夫以采邑为生计,士以禄田为生计。就算采邑与禄田是国家授予的,退职要交还,田土的收获也依赖于个人经营,不能认为出自国库。汉朝地方长官的自聘之吏,其报酬未必都出自官库,恐怕有相当部分是长官自行供养的。清代的幕友、长随承担着地方行政,其身份却是长官私属,也由长官个人供养。清朝吏胥的工食银,只有一部分来自官署公费,还有很大部分来自非正式的收费,朝廷听任他们利用公职自谋生计。
1703073688
1703073689 减俸 战国谷禄与年成的丰歉相关,歉年减俸:“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5)北周也有类似制度:“凡颁禄,视年之上下。亩至四釜为上年,上年颁其正。三釜为中年,中年颁其半。二釜为下年,下年颁其一。无年为凶荒,不颁禄。”(6)此外,在因战争或其他原因造成了财政困难时,朝廷也会减俸。
1703073690
1703073691 非薪俸性质的正式收入 官员可能依勋官受田、依爵位食封的现象,提示了“非薪俸形态的正式收入”问题的存在。依勋官而受田、依爵位而食封,这样的收入,显然不宜看成薪俸,但却是官吏的一份正式收入。此外还有“赏赐”问题。皇帝经常对官员进行赏赐。除了对个人的赏赐外,也有经常性的、甚至定期的普赐。赏赐的性质与意义显然跟薪俸不同,这是我们所当辨析的;而且赏赐也有等级问题,赏赐等级若与品秩不一致,就能提示其时等级秩序另一些细微之处。
1703073692
1703073693 单俸与兼俸 有人说: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给都是一职一俸,俸禄由职务确定,任什么职就拿什么俸,任职相同的官吏,都领取相同的俸禄?”(7)然而古代还存在散、阶、勋、爵等多种位阶,官僚的总收入可能来自不同位阶。而且官僚可以通过兼官与加号,领取多份薪俸。一人一职一俸,可称“单俸”;一人多衔多俸,可称“兼俸”。
1703073694
1703073695 秦汉已有兼官之事,但并不多见。魏晋以下就极为普遍了,因兼官而兼俸的现象,史传屡见。南北朝还有这样的做法:让州府僚佐如长史、司马,兼带境内的某一郡守、县令,北朝还让中央官兼带地方郡守、县令。而兼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位官僚多领一份薪俸。例如北魏的裴聿、中书侍郎崔亮都很穷,孝文帝“欲以干禄优之”,就让裴聿带温县令,崔亮带野王县令,使之脱贫(8)。唐开元之后,“宰相杨国忠身兼数官,堂封外月给钱百万。幽州平卢节度使安禄山、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使所给,亦不下百万”;宋徽宗时“三省、密院吏员猥杂,有官至中大夫,一身而兼十余奉”(9)。明朝大学士,兼二职则领二俸,兼三职则领三俸。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黄淮,少傅兼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士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金幼孜,俱三俸并支。还有阁臣领四官、五官的情况(10)。
1703073696
1703073697 品位与职位 薪俸可能向职位发放,也可能向品位发放。薪俸主要向职位发放的,属职位分等;薪俸主要向品位发放,或同时向职位、品位发放的,属品位分等。若遇到同时向职位、品位发放的情况,就必须分析品位薪俸的所占比重了,以判断薪俸品位化的程度。汉代官员没有个人级别,薪俸附丽于职位,有职位则有秩级,有秩级则有薪俸;无职位则无秩级,无秩级则无薪俸。是为职位薪俸。唐前期俸禄按本阶给,属品位薪俸,但职田与食料则依职事官品给。宋朝官僚既有俸禄、又有职钱,前者依“本官”即个人级别发放,后者则是职事的津贴。
1703073698
1703073699 向职位发放薪俸,也可能有两种办法:按职位的级别发放,比如按其秩级或官品发放,或直接向各个具体职位发放。清朝的俸银取决于官职的品级,而养廉银则针对各省各地不同职位而分别规定之。前一种办法简洁明快,比较适合中央官;后一种办法便于体现各地的经济社会差异,但薪额的确定相对复杂。
1703073700
1703073701 相对说来,职位分等更适合低级吏员和职事比较专门的人员,品位分等更适合高级官员,及职事具有综合性、身份具有流动性的人员(11)。这一规律,在古代也能得到体现。比如这样的安排:品级越高,其品位薪俸的比重越大;品级越低,其职位薪俸的比重越大。
1703073702
1703073703 品位可以视为人的身份,在某种意义上,品位薪俸就是向“身份”发薪。薪俸除了被视为“劳务报酬”之外,还可能被视为“身份报酬”;在“劳务报酬”理念下,将有一种薪俸安排;在“身份报酬”的理念下,将有另一种薪俸安排,即更品位化的薪俸安排。
1703073704
1703073705 薪俸与民生 把视野扩展到官僚组织的外部,官员薪俸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了。公务员与民众的收入差距多大,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能看到不同的情况。很多人忽略了这样一点:薪俸民生之比与薪俸高低之差是否“合理”,也是一个社会观念问题。官吏的薪俸多高社会才感觉公平,薪俸的级差多大官吏才能感受到激励,也是一种“文化”,因历史传统与社会制度而异。有些社会的公众不接受公务员的高薪及巨大级差,有些社会的公众却认为理所当然,不以为非。对薪俸与民众生计的比例问题,古人也曾有所思考。例如对低级官吏,就曾有一个“禄足以代其耕”的认识,孟子曾以此为起点,进而对君臣之禄的级差提出了设想。
1703073706
1703073707 上面对围绕薪俸可能滋生的等级管理问题,做出了初步提示。限于篇幅,本书不可能一一详考,只打算择其大端加以讨论。
1703073708
1703073709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1962]
1703073710 2.薪俸高低差与薪俸民生比
1703073711
1703073712 下面从最直观的丰薄与级差开始,讨论薪俸的高低之差,并进及薪俸与民生之比。
1703073713
1703073714 薪俸高低差 《孟子·万章下》、《礼记·王制》讨论周室爵禄,对大国、次国和小国的君、卿、大夫、士之禄,提出了看法。其推算的起点则是庶人农夫的生计,“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然后再向上推,如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一夫百亩,据说能养活5人到9人。下士之禄若按养活9人计(12),则可制成下表:
1703073715
1703073716
1703073717
1703073718
1703073719
1703073720
1703073721
1703073722 把国君排除不计,最高的官就是“大国之卿”了。“大国之卿”的爵禄大约能养活288人,是下士和上农夫的32倍;卿、大夫,分别是下士及农夫的24倍至8倍,上士是其4倍,中士是其2倍。《孟子》、《王制》的估算,大概是有实际参照的(13)。
1703073723
1703073724 汉朝官俸,丞相及东汉的大将军、三公月俸350斛,最低的佐史月俸8斛,高低差为43.75倍,超过了孟子的设想。佐史的地位过于卑微。为便于跟后代的官品相比,不妨再选取百石一秩作为下限。因为百石与魏晋第九品约略相当,九品官恰好被认为是“下士”。百石月俸16斛,与丞相的高低差为21.9倍。这就低于孟子与《礼记》的设想了。
1703073725
1703073726 魏晋南北朝的许多政权,没有完整的俸额记录。北齐、北周薪俸尚较完整,其级差明显偏高。北齐的一品官岁禄800匹,从九品岁禄24匹,高低差为33.3倍;北周的一命下士125石,九命之公10000石。高低差竟达80倍。隋朝俸禄,京官正一品900石,从八品50石,九品无禄。高低差为18倍。又隋朝的职田是一品500亩,九品100亩,相差只有5倍,这对俸禄的较大级差有平衡作用。
1703073727
1703073728 唐朝薪俸有多种形态,各形态的高低差并不一样。唐高祖时的官俸,正一品年俸700石,从九品30石,高低差为23.4倍。其时职田,一品1200亩,九品200亩,高低差为6倍。唐前期京官一品官的月俸、食料和杂用合计11贯,手力之课钱20贯,合计33贯;九品官月俸、食料、杂用合计1.5贯,手力之课钱为0.417贯,合计1.917贯。在这两项上,高低差为17.2倍。叶炜君综合禄、月俸、防阁、职田、食料诸项进行估算,其结果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以前的中央职事官,一品官的总收入约569.84贯,九品官的总收入约19.7贯(14)。以此计算,其高低差为28.9倍。
1703073729
1703073730 宋神宗元丰制度,俸禄、职钱为官员薪俸的两大项目。宰相、枢密使的俸禄定例是300贯,承务郎是7贯,相差达42.9倍。官员的另一收入是职钱。元丰制度,职钱最高者100贯,最低者16贯,相差6.25倍。职钱的高低差相对较小,对俸禄起到了平衡作用。
1703073731
[ 上一页 ]  [ :1.7030736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