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73632e+09
1703073632 (125) 侯方域《额吏胥》:“吏胥日以伙,每县殆不止千人矣。……今天下大县以千数,县吏胥三百,是千县则三十万也。”《侯方域集校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534—535页。又清人游百川《请惩治贪残吏胥疏》:“州县为亲民之官,所用吏胥本有定额,乃或贴写、或挂名,大邑每至二三千人,次者六七百人,至少亦不下三四百人。”《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二二《吏政七》,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617页。极端的例子是道光朝的四川巴县,衙役达7000人之多。刘衡:《蜀僚答问》,引自《牧令书》卷十七《刑名上》,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电子扫描版,第44页。清代四川巴县的吏役,可参李荣忠:《清代巴县衙门书吏与差役》,《历史档案》1989年第1期。
1703073633
1703073634 (126)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1703073635
1703073636 (127)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第52页。她以全国1300个州县、每州县有吏胥1000人来统计。其中包括经制吏、非经制吏及大量挂名吏胥。
1703073637
1703073638 (128) 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129页。据嘉庆上谕,仅直隶一省百余州县,就有差役十余万。“按照这个估计推而广之,全国有近200万差役当不在话下。”
1703073639
1703073640 (129) “基层自治”是一种很有影响的论点。韦伯认为,“事实上,中华帝国正式的皇权统辖权只施行于都市地区和次都市地区。出了城墙之外,中央权威的有效性便大大地减弱乃至消失”。《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古德认为:“在中华帝国统治下,行政机构的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一直维护着乡村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费孝通先生说:“皇权统治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田成有先生认为,自秦朝以来中央政府的权力机构只达到县一级,而县以下还留有广阔的未完全实现有效管理的空间。《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2页。这类论点已遇到广泛怀疑。秦晖先生指出,家族与宗族并不能提供有效的乡村“自治”资源,乡村也并不处于“无政府状态”。见其《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收入《传统十论:本土文化的制度、文化和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我们认为,从制度上说,传统农村是一个编户齐民的社会、官吏管理的社会;虽然官吏的行政管理经常失效,但不等于制度上允许“自治”。
1703073641
1703073642 (130) 《汉书》卷十二《平帝纪》注引如淳:“诸官吏初除,皆试守一岁乃为真,食全奉。”
1703073643
1703073644 (131) 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558页。
1703073645
1703073646 (132) 何德章先生云:“东汉时低级官吏升任高级官吏仍须保留原秩石等级试用一年。”《中国俸禄制度史》第2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1703073647
1703073648 (133) 《后汉书》卷四《和帝纪》注引《汉官仪》:“羽林郎出补三百石丞、尉,自占。丞、尉小县三百石,其次四百石,比秩为真,皆所以优之。”语中所提到的“比秩为真”,就反映了在“为真”之前的试守期中,一般使用“比秩”。“皆所以优之”是指给了羽林郞外补的较优待遇,允许他们直接“为真”拿全俸。
1703073649
1703073650 (134) 张德信:《明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1703073651
1703073652
1703073653
1703073654
1703073655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1960]
1703073656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第四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三:薪俸
1703073657
1703073658 官员承担公职,其主要寻求之一就是经济回报。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有言:“千里为官只为财”,“统天底下的买卖,只有做官利钱顶好”(1)。现今很多店铺都供财神爷。很有趣的是,中国的文财神、武财神,全都戴着官帽子(2)。
1703073659
1703073660 作为官员法定报酬的薪俸,是品秩的一种构成要素;或者换个说法,品秩是发放薪俸的一个尺度。薪俸是王朝对官员履行公务的报酬,同时也是实施政治行政调节的手段,甚至是一种社会分配的形式。不同的薪俸额度与样式,适应于不同的政治形态,可资窥探传统官僚体制的很多奥秘。
1703073661
1703073662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1703071961]
1703073663 1.薪俸的分析
1703073664
1703073665 古人有言:“无功不受禄。”就是说,“禄”应该与“功”相称。薪俸发放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按劳取酬。“劳”是可以计时计量的,同时还涉及权责、技能、环境等条件。劳务较重、权责较大、技能较高、工作条件较艰苦,则定薪较高。清朝的胥役,捕快每年的工食银达十一二两,皂隶、禁卒约6两,钟鼓夫才1两多,这是因为捕快的责任重、风险大。
1703073666
1703073667 不过不能由此认为,薪俸仅仅是一个按劳取酬的问题。“按劳取酬”只是规划薪俸的原则之一,却非全部,此外还有更多考虑。在官僚组织内部,薪俸的额度和样式是政治行政调节的手段,如同杠杆一样,善加利用就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改善人员管理,调节不同政治势力的利益分配。在“官本位”的体制下,不能认为薪俸仅仅是“劳务报酬”,它也可能具有“身份报酬”的性质。而在官僚组织外部,官僚收入事涉社会分配,因而也是政权性质与政治形态的体现之一。
1703073668
1703073669 下面,我们来推敲在薪俸的安排上,可能发生哪些等级管理问题。
1703073670
1703073671 有俸与无俸 古罗马共和国的官员没有薪酬,那是很特殊的(3)。在中国古代,大多数的情况下官员有俸。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还存在着无俸的官职。例如在战国、秦及汉初的一段时间里,“宦皇帝者”职类没有薪俸,他们靠君主直接提供廪食。这是一种情况。北魏前期百官无俸,则是部落传统的影响:部落大小首领各有各的生计,用不着部落领袖统一提供俸禄。这是第二种情况。唐朝后期,散官、试官、散试官、检校官(或大部分检校官)无俸,这些品位性官号主要用来维系地位、计算官资。这是第三种情况。
1703073672
1703073673 丰厚与微薄 俸额是薪俸最重要的问题。有些王朝为官僚提供了优厚薪俸,有些王朝则采用薄俸政策。薄俸减轻了政府与民众负担,但会推动官吏寻求法外收入,使贪污纳贿普遍化,并招致社会谴责;厚俸虽满足了官僚的经济要求、降低了官僚抱怨的音量,但又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增加管理的复杂程度和赋税的沉重程度。厚俸与薄俸,无疑是探求其时官僚政治特点的一个入手处。
1703073674
1703073675 形态与项目 现代薪俸的形态,通常是货币工资。货币工资性质单纯,可以大大简化和精确量化薪俸的支付,从而降低管理成本。而在中国古代,官员的报酬还可能采用田土、人力、谷物、绢帛、货币等不同形态。直接给予田土、人力的做法相当原始,谷物俸禄就先进得多了,货币薪俸的进化程度最高,与现代相同了。同时,文官的薪俸与开支往往又由多种项目构成,以便更精细地计算支付,比如今天的工资条上就有繁多项目。但薪俸的项目结构,在各时代的简洁与繁复程度也不相同。薪俸形态与薪俸项目在理论上有4种组合:形态与项目都简单,形态与项目都复杂,形态多样而项目简单,形态简单而项目多样。周代的采邑与禄田,以及汉代的禄秩,可以归入“形态和项目都简单”一类;唐宋薪俸包括田土、人力、谷物、货币等多种形态,其项目也是复杂化了的;清朝薪俸主要是银两,形态简单,在长官实际可支配的开支中一度包括多种项目,但后来简化了不少。
1703073676
1703073677 年资与退休 年功工资和退休金,是在“按劳取酬”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人”的因素,针对整个公职生涯而提供的报酬。它超越了简单的“按劳取酬”,是“人性化”了的。中国古代与年资相关的薪俸,一般要以“阶”为中介环节,即通过考满进阶,进而据阶加俸。汉代大部分时候,官员致仕之后即无俸禄,除非皇帝特赐。唐宋官僚的致仕待遇相对优厚,明清再趋简薄。
1703073678
1703073679 京官与外官 中央官与地方官的薪俸,很多王朝分开处理。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京师的工作条件与政治机遇,通常优于地方;而地方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的。不过,有些时候外官厚而京官薄,有些时代外官薄而京官厚。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如唐前期俸禄,从官俸和手力说,厚于京官而薄于外官;而从职田看,外官多于京官。即就外官而言,也可能有不同处理。东汉县官之秩分三百石、四百石、六百石、千石4等,郡守则都是二千石,朝廷另从仕途上区别大郡、小郡,即如小郡迁大郡之类。这一点,本书第二章第5节已经叙及。
1703073680
1703073681 正任与非正任 薪俸是管理编任资格的手段之一。通常的情况,是正编官吏薪俸较高,增编、编外者往往不给全俸,候补、见习、试用者不给全俸,甚至无俸。历史后期,大量的编外吏胥只能以收费纳贿为生。
[ 上一页 ]  [ :1.7030736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