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74767
但随“复古”热情逐渐降温,尊君和实用的政治需要逐渐占据了上风。长孙无忌等对六冕礼制的指责,随即得到了唐高宗的支持。从此皇帝不再使用冕以下的低级冕服,“君臣倒置”的可能性,一举消除。这就成了《周礼》六冕礼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宋两朝,因无章无旒的大裘冕太简陋了,不能体现帝王的荣华,逐渐把它搁在一边儿不用了。到了明朝,冕服只限于皇帝、皇族服用,官僚不能问津,“君臣倒置”更绝无可能了。
1703074768
1703074769
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向我们展示,中国礼制等级与中国政治等级,在总体上是互相配合的,但二者间也可能出现矛盾,因为“古礼”等级未必适合帝国现行等级,这时候就要对之进行改造(45)。
1703074770
1703074771
这样的例子还不止冕服,又如“父事三老,兄事五更”之礼。这是战国秦汉儒生所宣扬的一种君主敬老的古礼。它源于周朝的敬老传统(46)。在行礼时,君主不但要向三老跪拜,还得亲自给三老割牲、执酱、执爵。在“古礼复兴运动”中,东汉、曹魏、北魏、北周曾实行其礼,用以标榜敬老、复古。北周武帝行礼之时,还真就跪着给三老于谨切肉、敬酒,恭听其南面训话。然而自唐以后,这个古礼开始被冷落。唐朝的三老五更之礼,徒有其文,并不实行。宋朝的三老五更之礼中,皇帝示敬的仪节被大量删略,变成了皇帝南面、三老北面,双方席位倒了过来。在元明礼典中,连虚文都不见影了。乾隆一度心血来潮,打算选几位三老行一下礼,被张廷玉婉言劝止,说是“臣下谁敢受之!”乾隆随即回心转意,还特意写了一篇《三老记》以辟其礼之谬。清朝不是没有养老之礼的,但有碍君尊臣卑的“古礼”则置而不用。乾隆还曾郑重告诫臣民:“于可复古者复之,其不可复者,断不可泥古而复之!”(47)
1703074772
1703074773
总之,在观察各王朝的礼制等级时,还应留意它与“古礼”的关系及其经学背景。“古礼”与王朝现行等级,不一定严丝合缝,其间也可能存在牴牾矛盾。那么到底什么地方不适合,王朝又是如何应对,如何对“古礼”加以改造以适合本朝“国情”的,就值得考察了,从中能看到中国等级制发展的更多细微之处。
1703074774
1703074775
(1) 《续汉书·舆服志下》及注引《东观书》。
1703074776
1703074777
(2) 《汉书》卷八三《朱博传》。
1703074778
1703074779
(3) 周晓陆、路东之编著:《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图版。“田”可能是土田,但也可能是田猎。后一可能参看刘瑞:《“左田”新释》,收入西北大学周秦汉唐研究中心编:《周秦汉唐研究》第1辑,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1703074780
1703074781
(4) 《唐六典》卷四《礼部尚书》,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5页。
1703074782
1703074783
(5) 方浚师:《蕉轩随录》卷十二《官场称谓》,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3页;徐珂:《清稗类钞·文官上下之称谓》,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册第2172页。
1703074784
1703074785
(6) 赵翼:《陔馀丛考》卷三七《下官》,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66—667页。
1703074786
1703074787
(7)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
1703074788
1703074789
(8) 张枏:《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卷下册第704—705页。
1703074790
1703074791
(9) 1906年两广总督岑春煊、江苏巡抚陈夔龙等通饬全省官员,免称“卑职”,用长揖取代跪拜。至民国政府,明令废除叩拜、相揖、请安等旧礼,改行鞠躬。1912年8月17日《礼制》规定,普通公务活动,施脱帽一鞠躬礼;庆典、祀典、婚礼、聘问等隆重场合,施脱帽三鞠躬礼。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1703074792
1703074793
(10) 贾谊:《新书·服疑》。阎益振、钟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3页。
1703074794
1703074795
(11) 分见《汉书》卷十《成帝纪》;《管子·立政》,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6页。
1703074796
1703074797
(12) C.McDowell:Directory of Twentieth Century Fashion,London:Frederick Muller,1984,p.10.转引自克雷克:《时装的面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3页。
1703074798
1703074799
(13) 《礼记·王制》,《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5页中栏。
1703074800
1703074801
(14) 《礼记·祭法》,《十三经注疏》,第1590页上栏。七祀的形成,参看杨华:《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
1703074802
1703074803
(15) 《礼记·王制》,《十三经注疏》,第1334页中栏。
1703074804
1703074805
(16) 《礼记·祭法》,《十三经注疏》,第1590页中栏。
1703074806
1703074807
(17) 《白虎通·崩薨》引《春秋含文嘉》。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59页。
1703074808
1703074809
(18) 《续汉书·舆服志》注引《王度记》。
1703074810
1703074811
(19) 《礼记·曲礼》,《十三经注疏》,第1243页下栏。
1703074812
1703074813
1703074814
(20) 带,见《唐会要》卷三一《章服品第》,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69页;家庙,见同书卷十九《百官家庙》,第387页;房屋间架,见同书卷三一《杂录》,第575页;明器与茔地,见同书卷三八《葬》,第693—694页。
1703074815
1703074816
(21) 《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杂录》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六月礼部式:“又袍袄衫等曳地不得长二寸已上,衣袖不得广一尺三寸已上。妇人制裙不得阔五幅已上,裙条曳地不得长三寸已上,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寸已上。”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73页。《明史》卷六七《舆服志三》:“(洪武)二十三年令耆民衣制,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桩广一尺,袖口五寸。”
[
上一页 ]
[ :1.7030747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