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86589e+09
1703086589
1703086590
1703086591 徐凌霄、徐一士曾将此事归结于裕德的谦让。[139]不无道理。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取中会试会元、殿试状元,既代表着总裁的学识,更体现着科场内外的权力,又带来美好声誉,历来是总裁争夺的焦点,翁同龢、徐桐、崑冈等人均曾有过激烈争论。[140]所以,此事亦可从甲辰恩科会试总裁的“权势”格局着眼。张百熙和陆润庠系同治甲戌科同年,又同值南书房,关系极密。一个状元出身的旧学权威,一个管学大臣,加上戴鸿慈,几乎可以架空正总裁裕德。因此,裕德恐怕也不得不谦让。事实上,在决定刻卷中,三位汉人副总裁经常互动,“排除”了满人裕德。
1703086592
1703086593 陆润庠一札谓:“昨今得极佳二卷,意欲每本刻数篇,特呈大(张百熙)、明(戴鸿慈)公共欣赏之,且为我酌之。”另一札云:“弟处广西、四川各一本,均不惬心。尊处有蜀、桂佳卷而向隅者否?如其有之,则可移赠也。大、明公以为何如?”又一札请张百熙阅过交戴鸿慈再阅:“此卷顷始补荐前来,乞阅过再送明处一阅。”有一札更是明言不令裕德闻知:“改得极好极好,早知已刻好,即不改亦无妨。此本弟意,无庸告裕(德)也。”[141]
1703086594
1703086595 进言之,不仅会元由张百熙所定,十八魁卷中,张百熙在让予陆润庠一卷后,仍以六卷居首。可见虽然裕德、陆润庠、戴鸿慈均有过主试策论的经验,但此次会试中权力最大的却是张百熙。这恐怕既与张百熙的声望和性格有关,更与其管学大臣的身份分不开。要知道,此时不仅科举改制,而且几个月前三科递减的方案已奉旨依议,科举、学堂此消彼长的态势已逐渐明朗。
1703086596
1703086597 此外,张百熙在揭晓之前,还在撤换或改拨中式之人。王振声四月初六日记道:“大堂与第五房赵(赵启霖)斟酌撤河南卷一本,补中十二房河南卷一本。”初九日又记道:“今早大堂来函,十房中卷江苏位玖捌拨十五房,旋送卷来,改荐戳,改房签,仍送十房、十五房阅过,再送大堂。监试处将红号簿拨改。”[142]
1703086598
1703086599 有意思的是,这位江苏卷的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季烈。本来,《朱卷集成》中王季烈卷的荐卷同考官竟有二人——王会釐和萧荣爵,颇不寻常。从前文同考官分房可知,王、萧二人分居十房和十五房,恰与王振声的记载吻合。值得注意的是,王会釐给王季烈的二场策题写了“长荐批”:“首策以国势定教育先后,国民三项确有着落。言日本尤详。次言中国农务之弊,约举应办二事,与西法略参异同。三、四历举外交史及日、埃事,了如指掌。五逐层驳诘,使彼族无从置喙,尤为他卷所无。合观五艺,西学精通,伟词确识,不徒以满幅见长。”不过,总裁的原批却说:“首场气势磅礴,饶有思议。次熟悉中外时事,指画周详。三多中肯语,惜得卷已迟,无额可取矣。四月初二日。”亦即王季烈二场突出,很可能系由补荐而来,卷到总裁之手已迟,故一开始因额满被摈。然而,次日总裁又批:“细阅全卷,诸作气息深厚,议论崇闳,非究心时务,洞悉中外情形,不能有此杰构。于学务一首最中窾要。所谓人皆孑孑,我独有余。他卷似此透澈者颇少,特录之以为识时者劝。四月初三日。”[143]说明张百熙在权衡之后,决定补中此卷,但很可能十房江苏佳卷已多,而十五房还可活动,故拨入萧荣爵的十五房。看来总裁阅卷取中的内幕和玄机还有不少可探究的空间。
1703086600
1703086601
1703086602
1703086603
1703086604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703084585]
1703086605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四 两科贡士取中情况分析
1703086606
1703086607 作为举国瞩目的抡才大典,会试考生数、中额、中率及其变化是重要的面向。经过上文所述的考试运行过程,癸卯、甲辰会试分别取中306名和276名贡士。那么,与科举改制前的会试相比,此二科在考生数、中额、中率方面有何新特征?各省情形有何新变化?哪些举人更易脱颖而出?均是与借闱河南、科举改制直接相关的问题。
1703086608
1703086609 总考生数、中额与中率
1703086610
1703086611 有清一代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开始,会试分省取中,中额以当科各省“入场举人数目,并上三科人数、中数”为据,临时钦定,大约二十取一。[144]此后数科会试中额均在200人上下,至雍正八年(1730)暴增至407人,为清代峰值。此后大体一路走低,至乾隆末期跌至百人上下。嘉庆朝会试中额明显增加,均值为232人,道光朝则略有降低。咸、同军兴,入京会试人少,中额自然走低。同治四年(1865)举行镇压太平天国后的首次会试,中额开始回升。此后随着荡平捻军等动乱,宇内渐安,且乡试中额因地方捐输而颇有增加,新举人数量上升,故同治十年(1871)会试人数高达7148人,中额也飙升至326人。自此至1905年科举停罢的30余年间,除光绪乙未科与甲辰恩科外,每科会试中额均超过300人。[145]
1703086612
1703086613 据表4-7可知,光绪朝十三科会试中,考生数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分别来自1895年乙未科(4734人)和1898年戊戌科(7875人)。前者因受甲午战争影响,大量南方举子裹足不前,入场无多,故中额亦创下光绪朝最低的266人。后者因1898年系举人大挑之年,故老举人来者甚多,既考会试,兼应大挑,所以人数最多。如山西举人就多达382人,为数科以来之最。[146]最多与最少均属特例而非常态。统计光绪朝十三科,平均入场人数约为6162人,平均中额则为314人。如果除去乙未、戊戌两科特例以及借闱改制的癸卯、甲辰二科,只统计1876~1894年的九科,则平均入场人数约为6314人,平均中额则为322人。
1703086614
1703086615 从中率来看,会试定制二十取一,即5%的取中率,同、光两朝历科会试中率亦在5%上下浮动。大抵考生多,中率下降,反之上升,道理甚浅。不过,最高可达6.61%,约十五取一,最低仅为4.11%,约二十四取一,差距亦不容忽视。其原因在于,虽然中额随考生人数之多寡而升降,然中额的调整幅度一般小于考生人数的变化幅度,所以考生人数一旦超过6500,则中率必然降至5%以下,人数不及4500,中率则升至6%以上。惟光绪丙子恩科,系因光绪皇帝登基而开,又值同光中兴,海内安定,加恩多取,而考生人数亦不甚多,故中率亦升至6.12%。
1703086616
1703086617 王德昭曾就清代112科会试说:“各科应考会试人数,更无正确记录可据。大抵每科新中举人约1200人,历届会试未中举人来考者如以五倍计算,作6000人,则各届会试人数约七八千人,取中的机会仍仅约一与三十之比。”[147]若据同、光两朝19科会试来讲,则每科考生人数比王德昭估计的要少一两千人,而中率普遍比3.3%(一与三十之比)的估计要高出1至3个百分点。
1703086618
1703086619 反观科举改制下的癸卯、甲辰二科,三场完卷考生分别为5264人和5410人,仅高于战争时期的乙未科,远低于光绪朝十三科的均值。[148]与考生人数不多相应,癸卯、甲辰二科之中额亦为同、光以来和平年份里的最低值——分别为306人与276人。[149]其实,癸卯科的正式称谓为“辛丑、壬寅恩正并科”,既有恩科,又系两科并考,故中额加广本是必然之理,然因考生不多,且朝内正议科举减额,所以中额亦不甚增加。[150]但由于考生有限,故5.81%的中率亦属偏高,所以整体来看,癸卯科考中的概率较大。次年甲辰恩科,系因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而开,本应广额。然而,彼时张之洞等人力推的三科减停科举方案甫经颁布,科举已成弩末之势。[151]所以,虽然甲辰科考生较癸卯科多出147人,而中额反较癸卯科减少30人之多。故甲辰恩科,亦即中国最后一科会试的取中率为5.11%,较癸卯科更难考中。
1703086620
1703086621 分省考生数、中额与中率
1703086622
1703086623 清代会试分省取中之后,各省的中额多寡不一,多者20多名,少者10多名,最少者仅数名。[152]每科各省中额临时钦定,取决于两个因素:该省历来之文风高下和当科的人数多寡。前者体现为各省的“预期中额”,比较固定;后者则变动不居,如遇战乱或其他变故,人数更是颇为悬殊。晚清同、光以来,既有战争时期,又有多年和平岁月,更有最后两科借闱河南的特例,故将历科数据加以统计,可以据此观察和分析晚清会试分省中额的状况和分配原则。
1703086624
1703086625 从表4-8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在同、光两朝的19科会试中,各省中额并非“通常不变”,[153]而是围绕一个固定数值上下浮动。该数值接近表4-8中的“高频值”,可以称之为各省的“预期中额”。(2)预期中额之多寡,代表着文风之高下,可据此分为大、中、小省:江苏、浙江、直隶稳居前三,江西、山东、福建紧随其后,均在20以上,为大省;河南、安徽、广东、湖北、四川、湖南、陕西在14~17之间,为中省;广西、云南、贵州、山西、甘肃及八旗、奉天、台湾为小省。(3)除河南、奉天、广西外,各省中额的“最小值”普遍与其“高频值”差距颇大,说明战争或其他变故期间,某省考生人数明显少于往常,其中额据入场人数酌定,必然远低于该省的预期中额。(4)各省中额的“最大值”普遍与其“高频值”相差无几,说明即使某科某省考生人数较往常多出不少,其中额增加的幅度也甚为微小。比如光绪戊戌科考生人数多达7875人,但各省中额也不过“以三科比较略有加增”。[154]
1703086626
1703086627 表4-8 同治、光绪两朝19科会试(1862~1904)分省中额统计
1703086628
1703086629
1703086630
1703086631
1703086632 具体到癸卯、甲辰二科,大抵亦据各省的预期中额分配,而无一省超过其预期中额。癸卯科大多数省份与其预期中额持平,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省缩水1至2名,而尤以满洲、汉军八旗减额为多。至甲辰科,各省则一律缩减中额。
1703086633
1703086634 不过,考虑到科举改制、条约停试、借闱河南的特殊情况,癸卯、甲辰二科在中额缩水的同时,各省考生人数也有不同变化,所以分省中率,亦即各省举子考中的难易程度也与此前有所不同,表4-9即是该情形的反应。以癸卯科为例,对比此前诸科,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703086635
1703086636 (1)旗人名额缩水而取中率反而大升。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此前满洲八旗的取中率在5%上下,蒙古、汉军略高,但多在8%以内,且人数较少。所以,从会试取中率看,旗人并无特权。由于《辛丑条约》的影响,京旗人员被看作北京土著,[155]五年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故参加癸卯科会试的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人员均属各地驻防。所以旗籍考生人数大减,满洲八旗从约180人减至64人,蒙古八旗从约40人减至21人,汉军八旗从约80人锐减至13人。结果是,虽然满洲、蒙古、汉军的中额分别缩减至6名、3名、2名,其中率却分别飙升至9.4%、14.3%、15.4%。
1703086637
1703086638 (2)直隶的“反常”情形。直隶为清朝第一省,若以今度古,理应在会试中“占便宜”。然而,事实却是,虽然直隶中额排前三,约24名,但一则举人多,二则赴考路近,所以同、光年间历科考生人数牢牢占据全国首位,多则近800人,少亦达658人。故直隶此前诸科的取中率仅略高于3%,约三十人取一,可与广东并列全国倒数第一。迨癸卯科,既因直隶天津、保定等府部分士子停考,又因借闱河南较前路远,以致考生人数暴跌至468人,而中额仍为24名,所以取中率升至5.13%。山西亦有停考地方,考生人数也有所减少,故中率略有升高。
[ 上一页 ]  [ :1.7030865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