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88892e+09
1703088892 [176] 《军谘府奏请以王赓充补军谘使事》(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号03-7489-086。
1703088893
1703088894 [177] 《王赓(揖唐)条呈并袁世凯手批》,刘路生、骆宝善、村田雄二郎编《辛亥时期袁世凯秘牍:静嘉堂文库藏档》,中华书局,2014,第81~94页。
1703088895
1703088896 [178] 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李剑冰校点,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3册,第408页。
1703088897
1703088898 [179] 陈继训:《王君日章传》,《獧盦文草》,载《清代诗文集汇编》(793),第614页。按,汤化龙未做都督。
1703088899
1703088900
1703088901
1703088902
1703088903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703084597]
1703088904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第七章 流风遗韵:癸、甲进士的人文事业
1703088905
1703088906 科举时代,政学相依,仕学并途。翰林、进士群体作为全国精英,除了占据多数官场高位外,又是学问与知识的化身,代表着士大夫的文化时尚。清季西潮东来,尤其是甲午之后,趋新加速,翰林、进士的学识越来越受到质疑。迨戊戌、辛丑以后,改科举、兴学堂、派游学成为国策,翰林、进士的势力和影响正在式微。癸、甲进士正是在科举学堂此消彼长的变局之中孕育而出,并且因应时趋,入馆纳新知,出国求新学。虽然1905年科举停废,但兴办学堂需要大量师资,而许多科举中人与时俱进,亦以兴学为重。于是,癸、甲进士群体就承继在籍翰林、进士出掌书院山长之流风遗韵,广泛参与了清季的兴学大潮,人数近百,无省无之。
1703088907
1703088908 民国以降,陈黻宸、商衍鎏、左霈、郭家声、易顺豫、袁嘉谷、赖际熙、区大典、郭则沄、章钰、尚秉和、甘鹏云、李景铭等一大批癸、甲进士在大学、书院内外,守先待后,传授旧学,培养后辈。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不少癸、甲进士痛感斯文将丧,强烈抵拒白话诗文,坚持经史诗文的独立地位,避免用西学分科框架“条理”旧学。以关赓麟、郭则沄为代表的一批癸、甲进士,在民国主持寒山、稊园、蛰园、冰社、须社、清溪、瓶花簃、咫社等诗词社,吟咏酬唱,自民初至1950年代,历半个世纪之久。但在后科举时代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吴汝纶称之为吾国瑰宝的诗赋,终难以扭转逐渐沦亡的命运。当诸人年事渐高,一旦去世,曾经盛极一时的诗词结社便难以维持。
1703088909
1703088910
1703088911
1703088912
1703088913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703084598]
1703088914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一 投身清末兴学潮
1703088915
1703088916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改科举与兴学堂双轨并行。不过,短短四年之后,在学堂与科举新旧势不两立的聒噪下,运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遭停废,举国孤注一掷搞学堂。据一般看法,科举与学堂势不两立,兴学堂势必要用新人。但是,科举精英不会因为科举突然被叫停而立即消失。而且,在失去科举的道路选择之后,社会对学堂的需求急剧增大,因而学堂的数量亦须迅速扩张,以便容纳更多的年轻士子。然而,清季办学堂,一开始就面临经费和师资两方面的巨大限制。就师资一方面言之,虽然自京师至各省,皆在延聘日本教习,但以中国之大,此区区之数绝不够分配,更重要的是,日本教习绝大多数都不能用汉语讲课,故每聘一日本教习,便须配备相应的翻译人员,所以日本教习模式既难推广,也成本巨大,不可长久。[1]另外,教习虽可延聘,办学的主导权却须自己掌握。因此,便出现了颇有意思的“旧人”办“新学”的现象,即一方面舆论宣称科举与学堂势不两立,但另一方面,办学堂者,却又多是科举精英。当然,那些具有“新学”背景的科举精英更为吃香。科举改制造就的癸、甲进士,就在清季兴学方面扮演了颇为突出的角色。
1703088917
1703088918 据可靠材料观察,癸、甲进士群体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清季兴学堂的历史过程:从地域分布来看,几乎无省无之;从职位来讲,大多担任学堂监督、教务长、教习之任,既主持学务,又教授课程。
1703088919
1703088920 京师大学堂是彼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能在其中登台授课或管理教学,多系宿学名流。从表7-1来看,癸、甲进士在大学堂亦占据一席之地。可注意者有二,第一,进士们教授的科目为其熟悉的史学、国文、经学等“中学”,正是这些科甲精英在维系着日渐边缘的传统经史之学。第二,从1908年至1911年,京师大学堂的教务提调先后为金兆丰、商衍瀛,1910年后的教务帮提调则为狄楼海,三人皆是癸卯科进士。因此,在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的时候,重要的教务管理职位,是由癸卯科进士负责的。
1703088921
1703088922 表7-1 癸、甲进士任教京师大学堂题名(1903~1912)
1703088923
1703088924
1703088925
1703088926
1703088927 在京师大学堂之外,癸卯科翰林张书云、张之照均在顺天高等学堂办学。[2]癸卯科进士郭家声任教八旗高等学堂堂长。[3]在各省于京师所设之旅学堂中,癸卯科翰林胡骏任蜀学堂监督(同时兼京师法政学堂教习),王季烈任苏学堂教务长,马振宪任皖学堂副监督。[4]
1703088928
1703088929 除了在京师直接办学者之外,学部也聚集了一批癸、甲进士。陈曾寿、王季烈、恩华、杨熊祥、李景濂等人,均曾任实缺司官。王季烈任专门司司长,主管审查教科书,与兴学尤其关系重大。在实缺司官之外,学部的编译图书局等部门实际上汇聚了近20位癸、甲翰林。袁嘉谷、杨兆麟相继任编译图书局局长,后来外放,自不待言。此外,据参与其事的胡骏所记,当日调学部行走的癸、甲翰林还有王寿彭、陈云诰、史国琛、水祖培、林志烜、徐潞、张恕琳、王慎贤、林世焘、胡大勋、高毓浵等人。[5]只是这些癸、甲进士在辛亥鼎革后学部到教育部的转变过程中,全部退出了学务舞台。
1703088930
1703088931 在直隶首府保定,留日回国的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于1908年出任直隶高等学堂教务长,次年任监督,直至1913年该校合并至北洋大学为止。[6]在保定的直隶法政学堂,癸卯科进士杨肇培、黄纯垓担任教习。黄纯垓既讲授“人伦道德”一课,又教授属于“旧法”之列的《大清会典》,在其1919年出版的文集中,还保留了当日的讲义。[7]杨肇培任教的时间更长,贡献更大。1911年直隶总督陈夔龙奏请奖其四品衔。[8]在天津,甲辰科翰林邢端于1908年襄办北洋工业学堂,1909年接任监督,直至1913年。据说,邢端虽在日本学过化学,“但因系简易速成一类,他很讳言,只以翰林牌子任监督以至校长”。尽管有不少阻力,但在邢端掌校时期,北洋工业学堂“无论教务、事务,皆可循序推进”,教育事业“已日上轨道”。[9]
1703088932
1703088933 首善之区京师、直隶之外,经济富庶、文风最盛的江浙地区,学堂办得既早又多。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颇著声誉,民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即其后身。1904年,甲辰科翰林江西人雷恒请假出京,被两江师范学堂留充舆地正教员。迨1905年秋,接任教务长,“总持教务、严定规则、扩充班次”。所以,1910年江宁提学使以雷恒“在堂七载”,“成材正不乏人”,奏请援照江南高等学堂教务长缪荃孙的成案,奖其四品卿衔。[10]而当缪荃孙辞去南京高等学堂教务长一职后,亦由甲辰科翰林林世焘于1908年初接任。[11]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同在南京的两江法政学堂于1908年开办,其监督即是癸卯科翰林吴璆。事实上,吴璆此前已经两江总督端方奏调来宁,“代办两江学务处”,并在两江总督署“办理学务文案”。1909年张人骏接任两江总督后,“照旧委用”。1911年夏,吴璆又署理江宁提学使。[12]可以说,吴璆与清朝最后几年两江学务的关系甚为密切。
1703088934
1703088935 江苏巡抚的驻地苏州,最是文风胜地。有清一代共113科状元,仅苏州一府,就独占23名,竟有1/5强。[13]若考察清末苏州办学的历史,则绕不开两位苏州籍癸卯科进士:其一是著名学者章钰,另一位是地方议会领袖孔昭晋。章钰从1904年开始回籍办学,“历充苏省学务处参议、初等小学堂、师范传习所总理,师范学堂监督,高等小学堂堂长,学务公所课长各项重要差务”,直至1909年为止(其间1907~1908年丁忧)。[14]孔昭晋于1908年初“以普通课副长代办总理事务,宣统二年正月专任总理”。至1911年初,“学堂、学塾共推广至二十所,成就学生共计二百八十余名”。[15]此外,两位来自苏州之外的甲辰科翰林也在主持着苏州省城更高级别的学堂事务。江苏常州府宜兴县的潘浩,于1906年接充苏州府中学堂监督。来自江苏松江府上海县、日后以编著《光绪朝东华录》著名的朱寿朋,则在1909年接任江苏省城高等学堂监督。[16]癸、甲进士在苏州兴学堂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难从中窥见。
1703088936
1703088937 癸、甲进士并非仅在省会办学。在状元张謇的家乡江苏通州,癸卯科进士孙宝书长期办学,对学堂贡献良多。孙宝书于1903年考中进士后,即回籍办理该州两等小学事务,被公举为第一高等小学堂长。1904年冬天在日本考察了三个月后,次年并筹办通州城乡各级初等小学堂。1906年,通州、海门厅两地合办中学堂,孙宝书又被公推为监督。至1911年,两江总督张人骏以其“在籍办学已逾五年,成就毕业学生至百人之多”,请予优奖。[17]
1703088938
1703088939 浙江办学起步亦早,名儒邵懿辰之孙、癸卯科翰林邵章角色突出,著闻于时。早在1897年,邵章就创办浙江蚕学馆,后改为蚕桑学堂,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1899年,邵氏在杭州开办养正书塾,中、小学合办;迨1901年朝廷命广设学堂,该校遂改为杭州府中学堂,邵章任监督。1903年,邵章考中进士后,请假回籍,创办浙江藏书楼。1907年,邵章又创办浙江优级师范学堂。[18]此外,癸卯科翰林袁嘉谷、郭则沄分别于1909年出任浙江提学使和温处道。当袁嘉谷1910年请假回籍时,提学使即由郭则沄署理。在籍的癸卯科翰林陈敬第、孙智敏,甲辰科进士沈钧儒,均对浙江学务有所贡献。
1703088940
1703088941 在华北地区,山东茌平籍甲辰科翰林马荫荣,自1904年起历任山东师范学堂国文教习、山东游日学生监督、山东学务公所议长兼高等农业学堂监督,[19]与山东学务关系极密。在山西,癸卯科进士杨熊祥、解荣辂先后出任山西大学堂监督,尤以解荣辂任职在三年以上,并兼山西学务公所议长,影响巨大。[20]当1911年解荣辂卸任学务公所议长时,继任者则是癸卯科进士、在本籍办理武乡县小学堂历有年所的李华炳。[21]此外,从著名的山西常氏家族走出来的癸卯科进士常麟书,清末长期在本籍榆次县办学,民国后,历任中学、专科学校、山西大学国文教授,为山西教育界著名人士。[22]
[ 上一页 ]  [ :1.7030888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