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88942
1703088943
在河南,甲辰科翰林毕太昌于1909年接充河南高等学堂监督,而癸卯科进士、分发河南即用知县王益霖在此前后任高等学堂斋务长兼教员。[23]与此同时,河南优级师范学堂自1908年后,相继由癸卯科翰林张成修、甲辰科进士彭运斌及毕太昌出任监督。[24]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贵州巡抚林绍年主政河南不久,即于1908年初奏调贵州籍的癸卯科翰林陈国祥和甲辰科进士袁永廉、唐桂馨来豫办理法政学堂事务。同属贵州籍的甲辰科进士熊范舆也于1908年入汴,出任河南法政学堂教务长兼法政教习。[25]
1703088944
1703088945
湖北办学早著成效。迨1908年筹办湖北法政学堂之际,湖广总督赵尔巽调癸卯科翰林邵章入鄂,出任监督,直至1909年底邵氏回籍为止。此后,赵尔巽于1911年总督东三省,复调邵章任奉天法政学堂监督,并署理奉天提学使。[26]不如邵章出名的癸卯科进士、江苏丹徒人杨鸿发,则于1908年任两湖师范学堂仁字斋文学教习,并兼湖北法政学堂国文教习。[27]湖南学堂比湖北办理稍晚,几位进士颇著劳绩。1904年,癸卯科进士彭绍宗出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癸卯科翰林曾熙、郭立山分别担任湖南南路师范学堂、中路师范学堂监督。[28]1905年郭立山北上京师大学堂任教,中路师范学堂监督一职由甲辰科翰林、大名鼎鼎的谭延闿接任。[29]
1703088946
1703088947
进士在江西、安徽的办学也不遑多让。癸卯科翰林曹典初曾于1904年出任江西高等学堂监督,惟为时较短。辛亥鼎革前后,甲辰科翰林宋育德亦曾担任该学堂监督。[30]甲辰科翰林叶先圻则于1909年出任江西模范中学堂监督。此外,刘凤起(癸卯科)、宋名璋(甲辰科)两位本籍进士,也在宣统时期出任江西学务公所议绅。[31]在安徽,甲辰科翰林、著名诗人许承尧于1905年在本籍出任徽州新安中学堂监督,并兼紫阳师范学堂监督,1908年因成效卓著,获得奖励。甲辰科进士、湖北人彭守正则于1908年担任安徽法政学堂监督兼教授。[32]
1703088948
1703088949
西北地区学堂数量有限,程度最高的陕西大学堂(后来改为陕西高等学堂)的发展,离不开两位癸卯科进士的贡献。来自邻省山西的狄楼海,于1904年开始担任教习,[33]成效卓著,后来进入京师大学堂,担任教务帮提调。陕西本籍进士周镛,于1906年出任陕西高等学堂监督,至辛亥革命前,已达五年之久。[34]此外,甘肃癸卯科进士张铣选择在新疆发展,1907年曾短暂任过新疆高等学堂提调,而1910年至1911年,护理新疆提学使将近一年。[35]
1703088950
1703088951
西南地区的办学有其特色。四川与康藏接壤,设有川滇边务大臣,在清末川边办学的历史中,癸卯科进士蜀人吴嘉谟的功绩首屈一指。吴嘉谟先任四川高等学堂教习,1904年复任四川学务调查所监督,“考选各项教职人员入所讲习,以备派往各属调查学务”。1907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奏设关外学务处,由吴嘉谟总办其事。吴嘉谟“选委员,延教习,购书器”,先“令塘兵及商民与蛮头人等子弟入堂”,排解疑阻,以为劝导。1908年,“共设学堂三十余校,男女学生千有余名,咸知官话,初识汉字”。[36]直至辛亥鼎革之际,方引退归里。同时,甲辰科翰林田明德,经护理四川总督赵尔丰调川,“历充客籍、藏文各校监督”,为关外学务储备人才,与吴嘉谟川边办学相得益彰。[37]此外,甲辰科进士曾光爔1904年在本籍任邛州高等小学堂校长,1907年兼任中学堂监督,长期办学,著有成效。[38]在云南,癸卯科翰林李坤于1903年担任云南高等学堂副办兼地理、历史教习,1906年后出任教务长。[39]
1703088952
1703088953
广西的学务公所议长一职,先后由癸卯科翰林陈树勋、甲辰科翰林唐尚光担任。[40]广西法政学堂则借才川黔,先后奏调甲辰科翰林陈国华(四川人)、陈正猷(贵州人)出任教习。[41]广东风气早开,亦借才办学。1906年,署理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调京师大学堂教习、癸卯科进士陈黻宸南下,任广东方言学堂监督、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至1909年陈黻宸回籍出任浙江谘议局议长为止。[42]
1703088954
1703088955
福建近代人才辈出。在清末办学中,除陈宝琛等翰林前辈外,翰林后辈亦与有力焉。癸卯科翰林杨廷纶于1909年出任福州府中学堂监督,随后并任福建法政学堂副监督。另一位癸卯科翰林于君彦,则于1908年初出任福建中等商业学堂监督,直至1910年回京供职为止。[43]在兴化府,癸卯科翰林张琴、甲辰科进士关陈謩从1905年开始,分别担任兴化府中学堂监督和正教习,历有年所,著有成效。[44]
1703088956
1703088957
通过上文的考察,似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癸、甲进士广泛参与了清末全国各地的兴学堂事务,分布相当之广,可谓无省无之。其原因盖有数点。第一,各地均需办学。1901年新政开始,尤其是1905年立停科举后,在省城、府城、县城分别设立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的国策已定,兴办学堂成为各地的重要事务。第二,癸、甲进士中式后,正赶上此波兴学大潮。他们拥有最高功名,总体上道德学问好,在各地享有崇高威望,由其主持办学,实为水到渠成之举,而且也是在籍翰林、进士出任书院山长的流风余韵,更易获得朝野认可接受。第三,更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名额分配虽然多寡有别,但能保证每科各省都有进士,即使“荒陬僻壤,文化较低者,亦不至脱榜”,[45]亦即各地均不乏读书人。所以进士办学才会分布如此之广。
1703088958
1703088959
其次,虽然也有少数癸、甲进士在本籍办理小学堂,但更多的进士担任的是各地有名的高等学堂、中等学堂监督、教务长、教习等职务。这与他们的功名、学识、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1703088960
1703088961
最后,虽然主持兴学的不少癸、甲进士具有进士馆、日本游学、游历的背景,但他们所担任的科目却大多数为史学、国文、经学、舆地等“中学”内容。即使在趋新的法政学堂,虽有进士担任法政科教学任务,但也有进士教授国文以及属于“旧法”的《大清会典》等。可以说,癸、甲进士群体,是维系学堂内“中学”教授和传承的重要力量。
1703088962
1703088963
1703088964
1703088965
1703088967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二 传承旧学与抵拒新文化
1703088968
1703088969
民国时期大学文史学科的教授群体,虽然以接受过国内外大学教育的学人居绝大多数,但科举出身的“老辈”亦颇不乏人,其学术造诣甚高,在学术传承方面尤不可轻忽。[46]癸、甲进士群体中便有一大批学者,或执教于海内外各大学,或主持古学书院,或设帐授徒,在斯文命悬一线、时局扰攘不堪的时代,承担着传承中国经史诗文命脉的使命,同时抵拒着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详表7-2)。
1703088970
1703088971
癸卯科进士陈黻宸于1913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在中国哲学门讲中国哲学史、诸子哲学,又在中国历史门讲中国通史。陈钟凡、冯友兰等后来的著名学者,均曾颇受教益。[47]1916年,蔡元培任命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进行学科改革。陈独秀主张“教授科目与其程序皆应与世界普通之分类相合”,故“经书当依其性质分列文学、史学、哲学之中,不必再存经学之名”,欲以西学分科条理经学。陈黻宸对此大为反对,认为“经为中国所特有,故无妨即特存经学一部”。[48]可惜,陈黻宸不久病逝,而“与世界接轨”的分科潮流也势不可挡,其主张自然难以实现。
1703088972
1703088973
1929年秋,辅仁大学一成立,癸卯科进士、著名诗人郭家声即任教授。先是,英敛之创办辅仁社,以便天主教徒进修中国文史,郭家声即在辅仁社讲学,与辅仁系统渊源甚早。[49]据郭氏自述,其于1924年10月开始在辅仁学校讲学,直至1941年辞去辅大教席,真可谓“一刹那经十七春”。[50]郭家声以诗名,早在1916年就印成《忍冬书屋诗集》6卷。1918年,诗集经教育部审查为学术著作合格者。因合格者仅67人,首列者为王树枏,其余知名者有马其昶、柯劭忞、江瀚、姚永朴、姚永概、宋伯鲁、刘师培等,皆一时宿儒,故入选颇不易易。京兆地区得3人,郭家声身列其中,他在日记中不无得意地说:“北人素不好标榜,而京兆能有三人,亦云盛矣。”[51]迨1930年,任教辅仁大学的郭家声将其诗集再版,收诗至1929年,增订为8卷,辅仁校长陈垣、同事刘半农分别题写封面和扉页。[52]
1703088974
1703088975
早在1916年《忍冬书屋诗集》初版之际,郭家声就对西学东渐、世变日亟的大势下,诗坛的现状颇为悲观。他说:“诗教至今日,其陵夷衰微盖已久矣。一切烦促、噍杀、淫哇、杂缛之音,罔不竞作,有心世道者,于以觇时变、镜人心,知其由来积渐必极于是,而非一朝夕之故也。西学东渐,为者益鲜,风雅坠地,怵目骇心。古哲鸿制,方将弁髦,单集小文,益同苴土。间有二三畸士,志存竺旧,亦且独弦哀歌,倡焉寡和,则夫四始五际六义八病之说之阒绝于来兹,盖可逆而睹焉。”不过,他对自己的诗却颇有自信,在说过“明知于古哲所诣,万不逮一”的谦辞后,便申言:“要之,击壤俚语、随园侧体、定庵外道”等旁门左道,“则差可免焉”。[53]
1703088976
1703088977
进士出身的郭家声,不仅对古典诗歌的“衰歇”满腹牢骚,而且对学校时代的国文教育甚为忧虑。就在《忍冬书屋诗集》初版、再版之间,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文、白话诗流行一时。郭家声对此极不以为然。1930年4月21日,辅仁同事尹炎武指出林纾、吴昌硕、李瑞清等名人的语病笑话,郭家声认为“皆切中其病,可见负盛名者,均不免有此失”。不过,他话头一转,开始猛批学校中文教育的失败与白话诗文的弊病:“然近今十年来,学校中所造成之新国学家,其文义不通,尤有过于此者。更羼以白话诗文,益复疵瑕百出。”进士出身的他意犹未尽,忍不住要将科举与学校比较一番:“科举时代,不甚讲中国文法,其不通者在学术,不在文词。学校时代,课目列入中国文法、文典等,而学生之于文词,其不通乃更甚于八股先生。此其故可深长思之矣。”[54]
1703088978
1703088979
郭家声不仅在日记中私下批评新文学,在公开场合亦不忘调侃一番。1934年,刘半农赴绥远考察方言,不幸染回归热,送至北平协和医院后不治身亡。郭家声与其同事有年,颇有交谊,撰一挽联曰:“躯命厄遐荒,斯人竟误刀圭药。文章出游戏,当代偏崇钉铰诗。”郭氏颇自负于此联之妙,他在日记中写道:“措词用意尚能贴切,将来送往追悼会,不识当代诸文学、国学家有能识此联者否?”[55]古代论诗者常称通俗滑稽诗为张打油、胡钉铰,[56]此处胡钉铰语意双关,殆指胡适提倡的白话诗。通过此联,郭家声抵拒白话诗的意态便跃然纸上了。
1703088980
1703088981
1943年,郭家声又将1930~1942年所作的420首诗结集出版,题为《忍冬书屋诗续集》。有评介称“近代北方诗人,以胶西柯凤孙、新城王晋卿二老为尊宿,由其积学富而取径高也。二老既倾,坛坫零寂”,郭氏“清修笃行,余事为诗,足为河朔英灵生色”。[57]在癸卯科同年尚秉和看来,“诗文者,道德之阶,而国家之元气也。故其事恒与世运相升降”,然今世为考据者,为小学者,为训诂、笺注者皆有人,“而独于风俗运会攸关之文章大业,日益衰落,不可制止”。他因而对斯文之丧抱有极度的隐忧:“由是以推,琴石(郭家声——引者注)之诗,在今日叹其为之勤、业之精,再十数年,恐后生学士不惟不能为,且并不能读矣。此则不能不为斯文惧也。”[58]从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来看,可谓不幸被尚氏言中。
1703088982
1703088983
癸卯科榜眼左霈,清末外放云南丽江知府。民国以后,脱离政海。1914年任蒙藏院办报处总编纂。[59]后于1918年入教清华学堂,直至1928年离开清华,南下香港。[60]1925年《清华周刊》有报道称:“国学教授左雨荃(左霈——引者注)先生日前为其公子完婚……教职员咸往庆贺。”[61]在1925~1926年度、1927年度清华国文学系的教师名单中均有左霈。从1927年的课程设置可知,左霈与朱自清为大学部二年级开设共同选修课“中国文学书选读”。该课6学分,全学年上课,每周3小时。其课程介绍曰:“中国文学以诗词文艺为主,按学程所定用书凡六:曰《诗经》温柔敦厚、感人最深;曰《楚辞》精诚内结、词采外敷;曰《文选》专尚文雅、辞藻极富;曰《文心雕龙》分类引义、评论精审;曰《词选》意取婉约、采择甚精;曰《十八家诗钞》体兼古近、文质炳如。由学生先后选读之,于吾国古代文学可得其概矣。”故教科书即采用以上六书,学生任选一种。[62]可知左霈所授内容,全系古代文学经典的传授和训练。
1703088984
1703088985
在山西大学,癸卯科进士、山西人狄楼海传授经史、国文之学,而癸卯科进士、湖南人易顺豫(即易顺鼎胞弟)亦在1920年代讲学于此。易顺豫后来离开山西大学,在上海讲学,曾于1929年担任上海东亚大学国文学系主任。[63]随后,癸卯科翰林、曾任浙江高等学堂监督的浙江人孙智敏,亦于1933年代理之江大学国学系主任。[64]
1703088986
1703088987
此外,1920年代严修在天津创办崇化学会国学专修学校,癸卯科进士、著名学者章钰受聘主讲席,“培养了一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才”。据说1930年代至1950年代初,天津一些中学里的优秀文史教师,不少都出自崇化国专。当代著名史学家蔡美彪先生也间接受惠于此。[65]癸卯科进士、苏州人单镇,于1929年受唐文治邀请,在著名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讲授“《诗经大义》、《史通》、《东塾读书记》、《杜工部诗集》,兼课丁班《国文大义》,每两星期课以作文,批改课卷一百六十余本”。就中《诗经大义》由唐文治编定篇目,分伦理、性情、政治、社会各16篇,农事6篇、军事15篇、义理10篇、修辞8篇,由单镇分期演讲。单镇则“为之采择传笺,别作注释,每篇后标明诗旨……分列八卷,冠以纲要一卷”。该讲义“简要可诵,颇为精核”,以此讲授,学生均能领会,唐文治“大加称赏”,嗣后由高燮印入《葩庐丛书》。可惜单镇三个月后突患颈疾,遂辞去教席,回家静养。[66]
1703088988
1703088989
癸卯科状元、宣统年间做过湖北提学使的山东人王寿彭,在1926年山东大学组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25年4月,张宗昌督办山东军务,7月并兼山东省长。据说张宗昌“对前清本省之科甲出身者极为重视”,而张作霖又素重王寿彭之为人,“力为推毂”,故王寿彭被任命为山东教育厅厅长,于7月3日走马上任。[67]
1703088990
1703088991
1926年7月1日,王寿彭受命取消了山东原有的法政、医学、矿业、商业、工业、农业六所专门学校,以及省立第一(济南)、第二(东昌)、第六(曹州)、第十四中学附设的高中班,以此组建山东大学。除文科暂不招生外,令六所专门学校的本科、预科学生升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农、工、医、法四科,四所中学的高中生升入山东大学附设之高中,按照学生肄业年限,分编相当班次,五年内不收学费。大学经费即以六所专校和四所中学之高中班的经费充之,而各校七、八两月之经费及大学筹备费,则作为山大的开办费,财政上亦不十分拮据。大学本部即设于南关趵突泉工业专门学校原址。如此一转移间,已“酝酿四五年”却颇觉难产的山东大学遂告成立,王寿彭兼首任校长。有评论称:山东大学“果能如期成立开学,是亦张宗昌到鲁年余以来差强人意之事,亦鲁人不幸中之大幸也”。[68]山东大学之设,与主政山东的张宗昌的取向自然分不开,但主持山东教育事务,兼任山东大学校长,筚路蓝缕,具体负责的王寿彭,无疑功不可没。
[
上一页 ]
[ :1.7030889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