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93921
[73] 《昌平州志》(1886),11/23a-26a。
1703093922
1703093923
[74] 《户部则例续纂》,2/9a-10a。
1703093924
1703093925
[75] 《大清历朝实录·圣祖朝》,5/13b-14a。
1703093926
1703093927
[76] 《清朝续文献通考》,25/7757所引李建侯《王公编审碑记》。
1703093928
1703093929
[77] 《明史》,77/1b;还可见《续文献通考》〔编者按:原文误为《清续通考》〕,2/2792。
1703093930
1703093931
[78] 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第109页。
1703093932
1703093933
[79] 《清朝续文献通考》,25/7755。
1703093934
1703093935
[80] 《大清会典事例》,171/2a-4b、172/1a-8a和173/1a-6b。
1703093936
1703093937
[81] 《户部则例》,11/2a中说道:“征收地丁钱粮,限二月开征(云南、贵州二省限九月开征),四月完半(陕西、四川二省宽至六月)……八月接征(福建省七月接征,山东、河南二省暨安徽之庐州、凤阳、颍州、泗州等属六七月)……十一月全完(云南、贵州二省次年三月全完)。”《钦定六部处分则例》(1877)也叙述了同样的措施。还可参见贺长龄的《皇清奏议》,8/1a-b。
1703093938
1703093939
[82] 《清朝文献通考》,1/4858-4859。
1703093940
1703093941
[83] 冯桂芬(1809—1874)《显志堂集》,5/37a,写给巡抚许乃钊的一封信。冯桂芬说:“今则易知单特为粮书需索舞弊之符。”
1703093942
1703093943
[84] 王庆云《熙朝纪政》,3/16b-17a。
1703093944
1703093945
[85] 《大清会典事例》,172/4b-8a,可以看到这些基本措施。
1703093946
1703093947
[86] 《户部则例》,11/3a。
1703093948
1703093949
[87] 《户部则例》,11/4a;《清朝文献通考》,2/4867和22/5051。还可参见李渔的《资治新书》,二集,1/9b。
1703093950
1703093951
[88] 《户部则例》,11/3a。
1703093952
1703093953
[89] Joseph Edkins,the Revenue and Taxa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 (1903),pp.149-151.
1703093954
1703093955
[90] 《清朝文献通考》,2/4867,编者所作的一句评论。
1703093956
1703093957
[91] 《清朝文献通考》,4/4885。也有些例外,若州县官对清廷的规定和人民大众的利益特别注重,“滚单”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法行为。据说广东省和平县有这种运作得较好的事例。参见《惠州府志》(1881),18/6b-7a。
1703093958
1703093959
[92] 《清朝文献通考》,1/4860。
1703093960
1703093961
[93] 《清朝文献通考》,22/5051。还请参见《江西通志》(1880),卷首之一,9a。
1703093962
1703093963
[94] 《户部则例》,11/7a。
1703093964
1703093965
[95] 不只一个州县为拥有土地的不在地地主规定了特殊的缴税程序。参见《清朝文献通考》,3/4876,“顺庄法”。
1703093966
1703093967
[96] 《钦定六部处分则例》,25/45a中说:“输纳钱粮,令小民自封投柜,照数填给印串为凭,如州县官勒令不填数目,及不给与印串者,将州县官革职拿问。”
1703093968
1703093969
[97] 王庆云《熙朝纪政》,5/16b,提供了一些材料。在1725年到1730年间使用的收据是一式四联。第四联是发给纳税人。纳税人一旦纳完税,就把这第四联单独放入一箱子里,进行额外检查。这种方法在1730年就不再实行了。
1703093970
[
上一页 ]
[ :1.7030939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