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97488e+09
1703097488
1703097489 [192] Martin Yang,A Chinese Village,pp.179 and 193.
1703097490
1703097491 [193]Chinese Repository,IV (1836),p.414.
1703097492
1703097493 [194] 《广州府志》,131/21a。
1703097494
1703097495 [195] 《蒙城县志书》,12/9a。
1703097496
1703097497 [196] Hsien Chin Hu(胡先缙),The Common Descent Group in China and Its Functions (1948),p.123.
1703097498
1703097499 [197] 《广西昭忠录》,7/37a-b。
1703097500
1703097501 [198] 《郁林州志》,18/21a。有关其他组织的记述,参见同书18/21b-22b。还请参见《广西昭忠录》,7/37a-b。
1703097502
1703097503 [199] 《徐州府志》,16/1a-35b。
1703097504
1703097505 [200] 《翼城县志》,20/8a-b。
1703097506
1703097507 [201] Huc,Chinese Empire (1855),II,pp.81-84.
1703097508
1703097509 [202] 《吉安府志》(1937年印),卷首,10b-22b。1935年,该公所重新改组,义庄和宾兴两项合并在一起管理。
1703097510
1703097511 [203] 一些西方学者对因特殊目的而成立起来的组织特别注意,并进行了研究,其事例可以参见Burgess,The Guilds of Peking,p.16;Paul M.A.Linebarger,Government in Republican China,pp.136 and 138。
1703097512
1703097513 [204] 《同官县志》在26/2b中指出,该县北部地区的居民“穷苦之深,视财如命……至于创修寺庙,报赛神明,则不吝重费”。
1703097514
1703097515 [205] 《南昌县志》,56/11a。
1703097516
1703097517 [206] Arthur Smith,Village Life (1899),pp.141ff.
1703097518
1703097519 [207] 参见第六章注230—234。
1703097520
1703097521 [208] 《皇清奏议续编》,4/28b,江西巡抚秦承恩1805年的上奏。
1703097522
1703097523 [209] 《皇清奏议续编》,4/28b。
1703097524
1703097525 [210] 举例来说,在19世纪最初25年里,据说江西一些地区习惯上的粮食借贷利率为15%到20%;随后在湖南,已超过50%。参见《江西通志》,卷首之三,16b;《巴陵县志》,15/3a。
1703097526
1703097527 [211] 有关“借贷会”的名称,西方学者有种种称呼:“互助会”(Mutual aid clubs),见Daniel Kulp,Country Life,p.189;“借贷会”(loan club),见John Gray,China,II,p.84;“贷款会”(money loan association),见China Review,V,p.405;“借贷团”(loan association),见Adele Fielde,Pagoda Shadows,p.133;“借钱会”(money lending club),见Doolittle,Social Life,II,p.149;“互贷会”(Mutual loan society),见Gorst,China,p.117。中国现代学者费孝通在《江村经济》第267页中提出了另外一个名字“经济互助会”。这种组织的成立程序,各不相同,称为“做会”“打会”“请会”等等。
1703097528
1703097529 [212] Adele Fielde,Pagoda shadows,pp.113-115。并参见James D.Ball,Things Chinese (1904),pp.633-644。
1703097530
1703097531 [213] 《巴陵县志》,52/3a-b。
1703097532
1703097533 [214] Arthur Smith,Village Life,p.189.
1703097534
1703097535 [215] Kulp,Country Life,p.199。至少在一些地区,丧葬会一直延续到最近时期。一位在太平洋关系学会供职的学者1932年对山东一些乡村作了调查研究,发现:“按照中国的习惯,子孙为哀悼去世的父母要穿粗布衣,戴白布冠。主办丧事的会,因而有多种多样的名称,比如‘麻冠会’‘白会’等等。这种会的最初起源及历史从未得到明确记载,村民客观上的需要促成了它们的出现。比如在劳动力紧缺的农忙时节寻求外力的帮助、面对巨大花费时平衡收支——这些需求最终从丧葬会的建立中得到满足。有大量成年男子双亲健在的村子,几乎都会成立一个诸如‘孝敬父母会’(Filial Mourning Headdress Society)的组织。”Agrarian China,pp.205-206.如果认为只有农人才依靠丧葬会的帮助,那就搞错了。财产有限的文人士子有时也寻求这种会的帮助,叶昌炽(1849—1917)就记述了这样的例子。他在其《缘督庐日记钞》中(1910年上海蟫隐庐刊,2/25b,光绪己卯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记载说,1879年亦即他作为举人生活在江苏常州家乡时,成立了一个“儒门助丧会”,其运作方式如下:“集总十人,每总募散十人,非名列胶庠者不与。如遇寒士身故,或祖父母、父母、妻子等丧,无力敛葬者,准助一会,共钱二十二千文(总散一百十人,每人收二百文)。幼殇者助钱五千五百文(每人收五十文)。”
1703097536
1703097537 [216] 绅士未居住在自己家乡时,或许是通过非绅士的助手来影响家乡,从他们居住的城镇或城市指挥后者。近代山东就是这种情况。据说在该省,“被称之为‘大户’的绅士,仍然对所有邻近地区发挥着影响”。参见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Agrarian China,p.15。
[ 上一页 ]  [ :1.7030974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