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98309
[124] 参见注123。胡先缙概括的依据见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13/40a。参见同书14/31a-32a。《嘉应州志》15/13a-b中记载了一个事例,有名州县官员利用宗族组织帮助维持地方秩序。这名官员在19世纪50年代制定了一套关于团练的措施,其部分内容如下:“近来子弟不尊父兄,父兄又未能持正……应请饬各乡约长会同该族商议,择公正可为表率者,以为族长。族大者则举一正一副,使约束子弟。……遇族中有争论事情,当以理教导。若敢恃蛮逞刁,即告知乡长,传到公所戒饬。复敢抗违,即送官究治。”
1703098310
1703098311
[125] 《大清会典事例》,158/1b。然而,梁章钜(1775—1849)《退庵随笔》,7/21b(明显引自《清朝文献通考》19/5031-5032)回忆说,最初设置“族正”时并不打算普遍使用:“查雍正四年,尝有选立族正之例,特因苗疆村堡聚族满百人以上者,保甲或不能遍查,乃选……族长,以稽查匪类。因地制宜,非通行之制也。”按照上面所引《大清会典事例》158/1b中记载,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族正”制度成为全国性的制度。
1703098312
1703098313
[126] 正如织田万在《清国行政法分论》第一卷第213页中的正确评论所说:“《户部则例》曰,‘凡聚族而居,丁口众多者,准择族大有品望者一人,立为族正。该族良莠,责令察举。’由此观之,族正也是一种警察机关。……‘族正’的职掌,与‘保正’‘甲长’并无不同。”
1703098314
1703098315
[127] 《大清律例汇辑便览》,25/100a-b,关于“盗贼窝主”条。
1703098316
1703098317
[128] 姚莹《中复堂全集·东溟文集》,4/13a-14a。
1703098318
1703098319
[129] 《江西通志》,卷首之三,28a-b。
1703098320
1703098321
[130] 冯桂芬《显志堂集》,11/23a-26a。
1703098322
1703098323
[131] 比如,《论语》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703098324
1703098325
[132] 《江西通志》卷首之三28a-b,记载了这道上谕,其部分内容如下:“着该抚通饬各属,切实选举公正族长绅士……如有为匪不法,即行捆送究惩。……倘因匪党较多,力难擒送,亦即密禀官司严拿。如有挟私妄诬别情,照例坐罪。”
1703098326
1703098327
[133] Hu Hsien Chin,Common Descent Group,p.45:“……所有宗族……都竭力在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中找出一个较为杰出的人物——有时是一个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作为自己的祖先。湖南的曾氏宗族相信,其血统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一位王子(该王子的父亲公元前2218—前2168年在位),以及孔子的门徒曾参。”
1703098328
1703098329
[134]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震惊的原因很明显。朱温最初是一个土匪头子,随后向唐王朝投降,并因对唐朝统治者“全忠”而身居高位,权势遮天。907年,他取唐而立,成为短命的后梁(907—923)王朝建立者。《新五代史》在卷一中详细记述了朱温的早期历史。
1703098330
1703098331
[135] 《皇清奏议》,55/3b,江西巡辅富德1764年的上奏。〔编者按:《奏禁江西祠宇流弊疏》《复奏查办江西祠谱疏》,55/1a-5b。〕
1703098332
1703098333
[136] 《大清十朝圣训·高宗朝》,264/19b-20b。
1703098334
1703098335
[137] 《佛山忠义乡志》,9/8b-9a,引《续文献通考》。
1703098336
1703098337
[138] 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13/21b。〔编者按:《禁宗祠恶习示》。〕
1703098338
1703098339
[139] 《皇清奏议》,55/3a。
1703098340
1703098341
[140] 《皇清奏议》,55/1a。
1703098342
1703098343
[141] 《大清十朝圣训·高宗朝》,264/5b;《大清会典事例》,399/3b。
1703098344
1703098345
[142] 《大清会典事例》,399/4a;《大清十朝圣训·高宗朝》,264/6a。
1703098346
1703098347
[143] 《大清十朝圣训·高宗朝》,264/10a-b。
1703098348
1703098349
[144] 顾炎武《日知录》,23/14a。转引自Hu Hsien Chin,Common Descent Group,p.50。
1703098350
1703098351
[145] 汪士铎(1802—1889)《汪悔翁乙丙日记》(1936),3/21a。
1703098352
1703098353
[146] 汪士铎《汪悔翁乙丙日记》,3/19b。还请参见Fei Hsiao-t’ung,Peasantry and Gentry,p.4:“在外地主(absentee landowner)需要政治权力以保护自己。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绅士是好战的——他们必须如此。为了在政治上有力、有影响,绅士组织必须大而且强。”
1703098354
1703098355
[147] 《紫阳朱氏重修宗谱》(1867),“宗规”。文中所提到的安徽桐城县衙门公告是应一些族人的请求而发布的。这些族人包括四名生员、七名监生和一名小官。
1703098356
1703098357
[148] Lang,Chinese Family,p.173:“1936年,无论谁参观广东或福建,都很容易发现宗族组织仍然在发挥作用。富有村庄……通常受到三种建筑控制,即:宗庙,在这里祭祀宗族祖先;当铺,其收入用于增加宗族财富;碉楼,用于保护富有宗族成员,防止土匪和反叛者入侵。在该两省,五个人中至少有四人属于左右村子的宗族。”在其他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情况也是如此。正如本书其他地方所指出的,在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地区,宗族就不怎么兴旺了。参见本章注78所引的资料。
1703098358
[
上一页 ]
[ :1.7030983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