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1538e+09
1703115380 3.汉代第三岭都庞岭的位置,至迟在唐代发生了变动。唐代五岭说成为后世乃至今日的五岭说之源。
1703115381
1703115382 有关五岭的基本问题,可以说已经得到了澄清。然而,五岭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动?对于这些问题,宋人周去非的观点兴许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周氏认为,“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随后罗列出了五条“入岭之途”[40]。周氏以过岭通道的观点解释五岭,虽然较为独特,却并非首创。《晋书·地理志》:“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故曰五岭。”[41]《通典》亦言:“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综观三家说法,五岭虽不能按周去非的理解,完全指五条“入岭之途”,但五岭与过岭通道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却由此可知。
1703115383
1703115384 按整体上呈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绵延横亘于今湖南、江西与两广的交界处,对于山岭两侧的交往非常不利。但是,南岭群山之中的一些山岭因为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或形成低谷走廊,或形成构造断裂盆地,或较为低矮而较易翻越,遂成为南北交通的天然孔道。这些通道旁边的山岭历来为世人所重,至秦“时有五处”,五岭因此得名[42]。
1703115385
1703115386 此外,周氏又言“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桂林城北二里,有一坵高数尺,植碑其上曰桂岭。及访,其实乃贺州实有桂岭县,正为入岭之驿。全、桂之间皆是平陆,初无所谓岭者,正秦汉用师南越所由之道。桂岭当在临贺而全、桂之间实五岭之一途也。”[43]漳州(治今福建漳州市)、潮州(治今广东潮州市)之间的傍海古道为后代新开[44],与本文关系不大,暂不讨论。但周氏的论述,尤其是他的实地考察却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过岭诸道并非一时开通,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开辟的;并且,在不同的时代,过岭诸道的地位又是不同的。探讨五岭具体位置的变动原因,正应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考究五岭通道地位的变化与五岭名称变化的互动关系。
1703115387
1703115388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唐及唐以后以唐说为准的记载,当叙及都庞岭时,往往仍然按照汉五岭的顺序,以都庞为“第三岭”。都庞岭的位置为什么会发生变动?后人缘何未对五岭重新排序,而是继续沿用汉五岭的顺序?又《淮南子·人间训》:“(秦)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45]秦五军与五岭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仍要从历代过岭交通的变迁入手来获取,将另文详析之。
1703115389
1703115390 (原载《国学学刊》2009年第4期)
1703115391
1703115392 [1] 《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573页;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第3086页。
1703115393
1703115394 [2] 《汉书》卷三二《张耳陈余传》,中华书局,1962,第1831页;卷四五《伍被传》,第2171页;卷二七《五行志》,第1472页。
1703115395
1703115396 [3]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第342页。
1703115397
1703115398 [4] 以上两条俱见《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注,第2574页。
1703115399
1703115400 [5]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注,第253页。
1703115401
1703115402 [6] 《汉书》卷三二《张耳陈余传》注,第1832页。
1703115403
1703115404 [7] 《后汉书》卷六四《吴佑传》,中华书局,1965,第2099页。
1703115405
1703115406 [8]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3181页。《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章怀注:“峤,岭峤也。《尔雅》曰:山锐而高曰峤”,第840页。
1703115407
1703115408 [9] 分别参见《水经注疏》卷三八、三九,第3211、3205、3125、3121页。
1703115409
1703115410 [10] 岑仲勉:《评〈秦代初平南越考〉》,《中外史地考证》上册,中华书局,1962,第56页。
1703115411
1703115412 [11] 岑仲勉:《评〈秦代初平南越考〉》,《中外史地考证》上册,中华书局,1962,第51页。
1703115413
1703115414 [12]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九,第3211页。
1703115415
1703115416 [13]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八四《州郡十四》,中华书局,1988,第4911页。
1703115417
1703115418 [14]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四引《南康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893册,第592页。
1703115419
1703115420 [15] 岑仲勉:《评〈秦代初平南越考〉》,第49页。
1703115421
1703115422 [16] 覃圣敏:《五岭辨正》,《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1990,第44页。
1703115423
1703115424 [17] 《通典》与唐《南康记》记第四岭为“甿渚”,与前引诸书记作“萌渚”或“萌诸”稍异。按地名同名异写,古代非常多见,无须多议。又顾野王《舆地志》第五岭记为“越岭”,此处或佚“城”字,或为越城岭的简称。
1703115425
1703115426 [18] (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五“北据五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2册,第82页。
1703115427
1703115428 [19] 分别参见(明)李贤《明一统志》卷五八《南安府》、卷六五《永州府》、卷八三《桂林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3册,第190、380、744页。
1703115429
[ 上一页 ]  [ :1.703115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