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5330
1703115331
1703115332
按汉代桂阳郡南平县南邻桂阳县(治今广东连州),两县大概正以都庞岭为界。由于版本的缘故,有些版本的《水经注》记第三岭为“部龙”,杨氏对于赵氏的考证的批判,亦仅限于第三岭名号的争论,即第三岭究竟是都庞岭还是部龙岭?而对于第三岭的位置,他们并没有分歧,都认为应该在汉南平县(即宋蓝山县,治今湖南蓝山县北)境[24]。杨氏除认同《水经注》五岭的说法外,经过考证,还认为邓德明之说实际与郦氏观点一致,甚至是郦氏沿袭了邓氏的说法。由杨氏的考证,则唐以前对于五岭的具体解释,除裴渊《广州记》外,不仅五岭名号一致,甚至叙述的次序也都是由东往西。对于裴渊《广州记》的观点,杨氏大概认为错误明显,故没有加以论述。再以杨氏考订的邓德明“五岭”较之唐代“五岭”,可以发现,两说对于五岭为哪五岭,也是惊人的相同;两说的差异,仅仅是第三岭都庞的位置问题,可惜杨氏对这一问题没有作进一步考证。
1703115333
1703115334
近代的法国汉学家鄂卢梭(L.Aurouseau)主多岭说。鄂氏考证秦平南越诸事,首先涉及五岭问题。他认为都庞岭在九真不可信,唐人都庞岭的说法亦不足据,都庞岭“应以部庞(音龙)为是……此第三岭应是部山岭了。此山也在湖南省之南境,可是在蓝山县境,距钟水不远。质言之,在广东西北界附近,而处第二岭之西,第四岭之东。此第三岭应接连州江(广东),而由是直接通至番禺;可是他同第二第四两岭很近,虽然可以通到广东都会,然而不能直接达到一条重要的川流之上。他所经行的道路,不久便到北江同连州江汇流的处所,而与长沙、番禺的大道合而为一”,因而“此第三岭不甚重要”。鄂氏的观点与杨说有类似之处,但他同时并不否认裴渊的说法,认为第三岭的混乱,正是因其“不甚重要”,以致出现了“两种五岭”甚至“六岭”,“总而言之,此六岭,或此两种五岭,皆属两广北界不远的山岭。别言之,有五岭即在南岭山系之中,至若揭阳岭,则在近于广东海岸一小山系之中。”[25]
1703115335
1703115336
岑仲勉在评价鄂氏的著作时,也对五岭进行了考证,认为“五岭之解释,实随北方势力之消长而变迁;揭阳者,鄂氏所谓西汉自闽入粤之通道,亦最古之说也,故裴氏主之。迨晋穆永和四年(348年),升平三年(359年),两破林邑,孝武太元六年(381年),杜瑗平九真之乱,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又败范达,宋文元嘉二十三年(446年),檀和之大伐林邑,百年之内,屡耀兵威,释五岭者随势力伸张,遂由岭东之揭阳,移为交南之都庞,固顺其自然之趋势者矣。”“《水经注》‘部龙之峤’,或作都庞,鄂氏持此为否认九真之证;然道元北人,说许有误,且其书迟于德明当可百年,宋而后交南汉族,势力渐削,沿至中唐,遂代以南方无显然出路之永明岭,得非五岭解释,随民族消长而嬗变耶。”岑氏没有轻易否认历代有关五岭的说法,认为五岭诸说都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真实情况的反映,“九真”非衍文,“九真都庞”确实存在,五岭并非全部位于今南岭山脉之中,“五岭解释,应随历史之变化,作自然观也。”[26]
1703115337
1703115338
覃圣敏则否定了除《水经注》之外,包括邓德明《南康记》在内的诸家说法。他认为裴渊之说中的揭阳岭,“汉初已为闽越通道,但其时距秦亡已近百载,不可据此以为秦时此道已通……揭岭为僻塞之地,非为要途”,“揭阳岭道之通,或始自佗时”。对于第三岭,他认为“置都庞于九真境之误,并非自邓德明始,其前东汉服虔《汉书音义》,已将五岭置于交趾、合浦郡境,早开先河”,而唐及唐以后典籍中记载的“今道县、江永都庞岭非五岭”,“五岭第三岭原名当为部山或部龙。因部龙与都庞字形相近,又因永明境有都庞岭,故后人误以为都庞当部龙,致使五岭第三岭移位”,进一步断言:“此历史悬案,今可释然而决矣!”[27]覃氏认为有些版本的《水经注》记第三岭为“部龙”是正确的,又以此分析第三岭在唐代发生位移的原因。殊不知历代学者,特别是杨守敬对于第三岭已有详细考证,第三岭本来就应做都庞岭。
1703115339
1703115340
饶宗颐在《揭岭揭阳山辨》一文中谈到“揭岭为秦五岭之一,置戍所”[28],可惜未对五岭作进一步探讨。
1703115341
1703115342
综观唐以后对五岭诸说的探讨,多数学者试图肯定唐及唐以前的某一种说法,以此来否定其他诸说,这是较为合理但不一定科学的方法。少数例外者,如鄂卢梭的观点,仅仅罗列了诸家说法,并未做太多的考证,没有得出一个较为确定的结论,只是笼统地认为五岭应位于南岭及其余脉中,对于五岭究竟为哪五岭,实际上是模棱两可。岑仲勉注意到五岭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指向,因而没有否定任何一种说法,并尽力将诸种说法出现的时代与当时的情势联系起来,以证明有关五岭的诸种解释,实与中原势力对岭南地区影响的强弱息息相关。这种观点和方法虽然较为新颖,却过于牵强。
1703115343
1703115344
四 由《元和郡县志》的相关记载引出的
1703115345
1703115346
覃圣敏在《五岭辨正》中引用了两条《元和郡县志》的相关记载,并说“惟有缺卷,仅见二岭”。《元和郡县志》有缺卷是真,对于五岭的记载,却并非“仅见二岭”。实际上,《元和郡县志》尚有一条有关五岭的材料,似乎没有受到学者的重视,而这条材料对于解决五岭及相关问题,实在非常关键。《岭南道·始兴县》载:
1703115347
1703115348
大庾岭,一名东峤山,即汉塞上也。在县东北一百七十二里。从此至水道所极,越之北疆也。越相吕嘉破汉将军韩千秋于石门,封送汉节置于塞上,即此岭。本名塞上,汉伐南越,有监军姓庾,城于此地,众军皆受庾节度,故名大庾。五岭之戍中,此最在东,故曰东峤。高一百三十丈。秦南有五岭之戍,谓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县也。[29]
1703115349
1703115350
1703115351
1703115352
按“秦南有五岭之戍,谓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县也”一句,较之裴渊《广州记》:“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斯五岭”,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这两句话表面看起来极为相似,实则大有不同。《元和郡县志》所记秦五岭,似乎统一认作五岭所在的五个县名,这应是对《广州记》所记五岭最直接的解释。然而,考五县中揭阳县晋代已废[30],至宋代方复置[31];大庾县则始置于隋[32]。唐代以前,五县从未同时出现。所以,若没有缺衍文的话,《元和郡县志》的此处记载,极有可能是没有弄清大庾县的建置年代,进而没能完全正确阐释《广州记》的记载[33]。不过,《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倒是明确指出晋人裴渊的说法,实际上是秦代的五岭,而且《广州记》所记秦代五岭,并不一定都是岭名,除大庾确为岭名外,其他四名应当是另外四岭分别所在的县名,也就是说,其他四岭分别位于四县境内。这四县的建置情况如下:
1703115353
1703115354
始安:西汉置,治今广西桂林;
1703115355
1703115356
临贺:西汉置,治今广西贺州东南贺街;
1703115357
1703115358
桂阳:西汉置,治今广东连州;
1703115359
1703115360
揭阳:秦置,治今广东揭阳西北。[34]
1703115361
1703115362
以上四县,除揭阳外,另外三县都是汉代始置,再参照大庾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因而《广州记》所记五岭又可能是后人对秦五岭的一种追述。秦代五岭,尤其除大庾之外的四岭,或本无具体所指,仅以四县笼统称之;或四县境内各有同名四岭,设县之时,皆以岭为名。
1703115363
1703115364
《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并非只是一条孤证,也不是李吉甫的一家之言。唐颜师古的观点,实际上与《元和郡县志》是基本一致的。按颜师古注“五岭”,出现在《汉书·张耳陈余传》:“秦为乱政虐刑,残灭天下,北为长城之役,南有五领之戍”[35]一文之下,颜师古以裴渊的说法为是,所指正是秦代的五岭。而章怀太子没能理解颜师古的意思,在注后汉史事时简单承袭了师古的观点。
1703115365
1703115366
较之秦代五岭,汉代五岭的范围开始缩小,由《元和郡县志》可知其最东一岭为塞上岭(汉以后又名东峤或大庾岭),在唐始兴县(治今广东始兴西)东北172里,与前面诸说中提到的大庾岭实为一岭。其他四岭,据前引《元和郡县志》两条记载及对杨守敬相关考证的分析,可以知道,汉及汉以后直至今天,五岭的名号再没有发生变化,存在争议的只是第三岭都庞的位置问题,即都庞岭究竟位于汉代桂阳县(治今广东连州)还是唐代江华郡(治今湖南道县西)。这一争议实际上非常容易解决,因为前一种观点至迟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而后者则出现于唐代。除塞上岭外,汉代其他四岭的位置,应以杨守敬的考订为准:骑田岭和都庞岭,都在今广东连州北;萌渚岭,在今广西贺州北;越城岭,在今广西桂林北。
1703115367
1703115368
相对于汉代五岭,唐人所述的五岭,仅是都庞岭由原来骑田、萌渚之间,转到萌渚、越城岭之间,即今湖南道县南(唐代亦称永明岭)了。其他四岭,仍然和汉五岭完全一致。
1703115369
1703115370
此外,东汉服虔认为五岭在交阯(合浦)界中。据岑仲勉先生考证,裴骃《史记集解》所引《汉书音义》一书的作者,正是东汉服虔。《汉书音义》理应与颜师古所引服说一致,因此,或《汉书音义》缺,或颜氏所引衍“合浦”二字。颜师古认为“服说非也”;岑仲勉则认为依服氏之说,应有一五岭“在广州之西南”的汉交阯与合浦郡境[36];覃圣敏则否定服虔的说法[37]。按汉代虽有交阯郡、交阯县,但交阯亦可代指岭南的广大地区,《史记·五帝本纪》:禹之功,“南抚交阯,北发西戎”[38];西汉又设有交阯刺史部,《汉书·地理志上》:“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39]。即便交阯、合浦并指汉郡,服虔以二郡指代岭南,亦不是没有可能。
1703115371
1703115372
五 结语
1703115373
1703115374
由前面对五岭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703115375
1703115376
1.五岭为哪五岭,秦汉两代发生了变化。秦代甚至秦以前五岭的具体所指较为模糊,后人记载甚至以五岭所在的县来指称。秦代五岭的范围,较之汉代五岭也相对广泛,向东延伸至南岭余脉的最东段,今闽南、粤西北地区。
1703115377
1703115378
2.汉代五岭,方可谓实至名归,也就是说,五岭缩小为今天南岭的地理范围。并且,其五座山岭的名号在汉以后亦固定下来,再未发生变化;五座山岭的具体地理指向,除第三岭外,亦从未发生变动。
1703115379
[
上一页 ]
[ :1.703115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