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5403
1703115404
[7] 《后汉书》卷六四《吴佑传》,中华书局,1965,第2099页。
1703115405
1703115406
[8]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3181页。《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章怀注:“峤,岭峤也。《尔雅》曰:山锐而高曰峤”,第840页。
1703115407
1703115408
[9] 分别参见《水经注疏》卷三八、三九,第3211、3205、3125、3121页。
1703115409
1703115410
[10] 岑仲勉:《评〈秦代初平南越考〉》,《中外史地考证》上册,中华书局,1962,第56页。
1703115411
1703115412
[11] 岑仲勉:《评〈秦代初平南越考〉》,《中外史地考证》上册,中华书局,1962,第51页。
1703115413
1703115414
[12]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九,第3211页。
1703115415
1703115416
[13]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八四《州郡十四》,中华书局,1988,第4911页。
1703115417
1703115418
[14]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四引《南康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893册,第592页。
1703115419
1703115420
[15] 岑仲勉:《评〈秦代初平南越考〉》,第49页。
1703115421
1703115422
[16] 覃圣敏:《五岭辨正》,《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1990,第44页。
1703115423
1703115424
[17] 《通典》与唐《南康记》记第四岭为“甿渚”,与前引诸书记作“萌渚”或“萌诸”稍异。按地名同名异写,古代非常多见,无须多议。又顾野王《舆地志》第五岭记为“越岭”,此处或佚“城”字,或为越城岭的简称。
1703115425
1703115426
[18] (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五“北据五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2册,第82页。
1703115427
1703115428
[19] 分别参见(明)李贤《明一统志》卷五八《南安府》、卷六五《永州府》、卷八三《桂林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3册,第190、380、744页。
1703115429
1703115430
[20] 杨武泉:《岭外代答校注 》卷一,中华书局,1999,第11页。
1703115431
1703115432
[21] (清)赵一清:《水经注释》卷三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75册,第642页。
1703115433
1703115434
[22]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九,第3205~3206页。
1703115435
1703115436
[23] 杨守敬:《水经注疏》卷三九,第3206页。
1703115437
1703115438
[24] 又有值得注意者,《南康记》所记五岭,除大庾岭外,其他四岭,三岭之前注以汉县,唯都庞前为九真郡,这大概也能作为“九真”为衍文的一个证明。
1703115439
1703115440
[25] 〔法〕鄂卢梭(L.Aurouseau):《秦代初平南越考》,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二卷第九编,商务印书馆,1962,第8~20页。
1703115441
1703115442
[26] 岑仲勉:《评〈秦代初平南越考〉》,第51~52页。
1703115443
1703115444
[27] 覃圣敏:《五岭辨正》,第46、47、49页。
1703115445
1703115446
[28] 饶宗颐:《揭岭揭阳山辨》,原载《大光报·方志周刊》第52期,1948。转引自《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第157页。
1703115447
1703115448
[29]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四《岭南道·始兴县》,中华书局,1983,第902页。中华书局本同卷校勘记第九八条:“‘从此至水道’至‘揭阳县也’,今按,此一百四字,殿本同,它本脱。”很多学者没有看到这条材料,可能正是由于版本脱漏所致。
1703115449
1703115450
[30] 《宋书》卷三六《州郡志二》,中华书局,1974,第1091页。
1703115451
1703115452
[31] 《宋史》卷九〇《地理六》,中华书局,1977,第2237页。
[
上一页 ]
[ :1.7031154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