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6669
[32] 陈戍国谓:“雷次宗将‘姪’‘甥’两字字形与有关丧服制度联系起来,其说颇新,亦自有理。”(《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第313页)但何以有理,却未加说明。
1703116670
1703116671
[33] 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其为文学巨匠自不待论。至于雷次宗,史家将其与当时名儒臧焘、徐广、傅隆、裴松之、何承天并列,称赞他们“并服膺圣哲,不为雅俗推移”(《宋书》卷五五“史臣曰”,中华书局,1974,第1553页)。宋文帝元嘉十五年立儒、玄、史、文四学,更以雷次宗主儒学馆(《宋书》卷九三《隐逸·雷次宗传》,第2293~2294页),由此可见雷次宗在儒学界的地位。
1703116672
1703116673
[34] 面称指听话者与称谓对象为同一人;背称指称谓对象是说话者与听话者外的第三者;自称指说话者为称谓对象本身。此种分类参考张锦文《〈型世言〉亲属称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第2页。
1703116674
1703116675
[35] 参见《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目录。《南史》中此类例证更多,因作者李百药为唐代人,也许不能完全反映南朝称谓用法,故不取。
1703116676
1703116677
[36] 《宋书》卷五四《羊玄保传》,第1536页;卷六二《王微传》,第1664页。
1703116678
1703116679
[37] 《南齐书》卷五四《顾欢传》,中华书局,1972,第936页。
1703116680
1703116681
[38] 《梁书》卷五四《诸夷·西北诸戎传》,中华书局,1973,第810页。
1703116682
1703116683
[39] 《陈书》卷二三《陆缮传》,中华书局,1972,第303页。
1703116684
1703116685
[40] 《南齐书》卷三三《王僧虔传》,第591~592、595、596页。
1703116686
1703116687
[41] 《宋书》卷八七《殷琰传》,第2211页;卷七四《鲁爽传》,第1924页。
1703116688
1703116689
[42] 《梁书》卷三〇《顾协传》,第444页。
1703116690
1703116691
[43] 分见《宋书》卷四四《谢晦传》,第1353、1360、1361页;卷四三《徐佩之传》,第1333页。
1703116692
1703116693
[44] 《南齐书》卷四五《宗室·萧遥昌传》,第794页。
1703116694
1703116695
[45] 《梁书》卷五〇《文学·庾仲容传》,第723页。
1703116696
1703116697
[46] 《宋书》卷六二《张敷传》,第1664页。
1703116698
1703116699
[47] 《梁书》卷五〇《文学·陆云公传》,第725页。
1703116700
1703116701
[48] 《陈书》卷一九《虞荔传》,第257页。
1703116702
1703116703
[49] 《宋书》卷七六《王僧达传》,第1956页。
1703116704
1703116705
[50] 《梁书》卷二三《永阳王萧伯游传》,第363页。
1703116706
1703116707
[51] 《陈书》卷二《高祖纪》,第34~35页。
1703116708
1703116709
[52] 《梁书》卷一〇“陈吏部尚书姚察曰”,第201页。
1703116710
1703116711
[53] 《南史》卷五三《萧统传》,第1313页。
1703116712
1703116713
[54] 《北史》卷九一《列女·孙神妻陈氏传》,中华书局,1983,第3002页。《魏书》卷五九《萧宝寅传》载萧衍与萧宝寅书,劝其反正,袭击北魏彭城,并许诺:“得捷之后,便遣兄子屏侍送卿国庙、并卿室家及诸姪从。”(中华书局,1974,第1317页)萧衍是南方人,恰与颜之推所说的北人相反,而且此处“姪”亦非特指某人,而是一个群体。可以说这则史料不具有典型性,据此无法印证颜氏的观点。
1703116714
1703116715
[55] 分见《魏书》卷七一《裴叔业传》,第1566、1567页;卷八四《儒林·卢景裕传》,第1859页;卷八五《文苑·封肃传》,第1871页。
1703116716
1703116717
[56] 《北齐书》卷二八《元韶传》,中华书局,1972,第388页。按“校勘记”1、11,此卷系后人以《北史》相关传记所补,但“魏孝庄之姪”是《北齐书》残存原文。
1703116718
[
上一页 ]
[ :1.7031166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