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6748
1703116749
[72] 隋《赵朗等造像记》所载有“朗弟子昂”,似乎用弟子代替了姪。但此下成员为:“朗弟仕升,兄息恭礼、兄息长山,朗息卿相。”(《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第2函第5册,第1181页)则同辈分家庭成员排在一起,因此,“子昂”应连读,即“子昂”是朗之弟。
1703116750
1703116751
[73] 《旧唐书》卷九四《卢藏用传》、卷一一一《房管传》,中华书局,1975,第3000、3325页。其他分见同书第3093、3912、4147、4749、4799、4902、5160、5206页。
1703116752
1703116753
[74] 《旧唐书》卷八一《卢承庆传》云:“承庆弟孙藏用。”(第2750页)按:引文所列“姪孙”系“姪”之新义的延伸,在此可与“姪”之新义的使用等同视之。
1703116754
1703116755
[75] 《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窦德明传》,第4723页;卷六二《郑善果传》,第2381页;卷八一《卢承庆传》,第2750页;《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第1484页。
1703116756
1703116757
[76] 按《张九龄传》,仲方为九龄弟九皋曾孙,非其姪。旧史目录均记为“姪仲方”,应该是作者著史时误书,但可反映当时观念,是没有疑问的。
1703116758
1703116759
[77] 按《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杨复光传》,复光乃复恭伯父养子,与复恭并非同祖。守亮为复光假子,因此,从血缘上讲,杨复恭与杨守亮毫无关系。但论辈分,杨复恭称守亮为“姪”是没有问题的。
1703116760
1703116761
[78]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卷六《补遗篇》,中华书局,1987,第587页。
1703116762
1703116763
[79]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六一“昭宗光化元年”、卷二八五“齐王开运三年”,中华书局,1956,第8915、9304页。
1703116764
1703116765
[80] 周勋初:《唐语林校证》卷四《豪爽篇》,第338页。
1703116766
1703116767
[81]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九〇“太祖广顺元年”条,第9460页。《新五代史》卷七〇《东汉世家·刘旻世家》亦载此事:“契丹永康王兀欲与旻约为父子之国,旻乃遣宰相郑珙致书兀欲,称姪皇帝,以叔父事之而已。”中华书局,1974,第864页。
1703116768
1703116769
[82]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五《名例律》、卷六《名例律》、卷二一《斗讼律》、卷一四《户婚律》、卷二二《斗讼律》,中华书局,1996,第416~417、482、1493、1039、1553页。
1703116770
1703116771
[83]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本纪》:“三月丁未,汴宋节度使李忠臣为麾下将族姪李希烈所逐,忠臣狼狈归朝。”第315页;卷一八三《外戚·窦觎传》:““宰相窦参,觎再从姪。”第4749页;卷一〇五《杨慎矜传》:“慎矜与鉷父瑨中外兄弟,鉷即表姪,少相狎,鉷入台,慎矜为台端,亦有推引。”第3226页。
1703116772
1703116773
[84] 《旧五代史》卷一二《梁书·宗室·李友伦传》:“开平初,有司上言曰:‘……皇姪故邕州节度使友宁、故容州节度使友伦,顷因缔构,俱习韬钤,并以战功,殁于王事,永言带砺,合议封崇’。”中华书局,1976,第163页。
1703116774
1703116775
[85] 《宋史》卷二五《高宗本纪》:“(建炎三年三月)癸卯,太后诏:睿圣皇帝宜称皇太弟、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皇帝称皇太姪、监国。”中华书局,1985,第463页。
1703116776
1703116777
[86] 《旧五代史》卷七三《唐书·毛璋传》:“廷赟乃璋之假姪,称有叔在蜀,欲往省之,亦无私书,诏停任,令归私第。”第960页。
1703116778
1703116779
[87] 《旧五代史》卷三九《唐书·明宗本纪》,第543页。
1703116780
1703116781
[88] 唐诗作为传世文献,对姪之新义的使用颇具代表性。诗人经常以姪或相关称谓为诗命名,如杜甫《送重表姪王砅评事使南海》诗,“重表姪”虽然不是指杜甫兄弟之子,但却是以此为核心衍生的称谓,这样的曲折称谓,只有在其他各种与姪相关的称谓比较普遍以后才可能出现。又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官》云:“令姪才俊茂,二美又何求。”其他诗人如李白、白居易、杜牧、韩愈、孟郊、元稹、韦应物等也经常以姪命题、入诗。考虑到这种情况贯穿整个唐代,而诗人又来自各地,所以,这样的用法并非反映一时一地的习惯,而是唐帝国统辖区域内共有的现象。
1703116782
1703116783
[89] 涉及亲属关系称谓的文书主要为名籍与差科簿,《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所收文书颇具代表性,且释文比较精审,故本文仅以此书所收文书为研究对象,他处文书暂不涉及。
1703116784
1703116785
[90]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录文》,第53、67、89页。
1703116786
1703116787
[91]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录文》,第120~121页。此件文书的b、c、d、e部分尚有15处用姪之例,兄子、弟子则未见一例。为省篇幅,兹不俱引。
1703116788
1703116789
[92] 宋家钰:《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第114~119页。
1703116790
1703116791
[93]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录文》,第412、415~416、422、424、428页。另有一件沙州尼灵惠遗书,遗令将其婢子留与姪女潘娘,后有见人“姪男康屯”、“姪男福晟”、“姪男胜贤”等人。但姪系对应姑而言,故此处不论。录文见同书,第428页。
1703116792
1703116793
[94]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账研究》,第220~221、508~509页。
1703116794
1703116795
[95]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第4、7、18、23、29~30、31、38~39、52~53、58、67~69、73、75、92、94、138、148、150页。
1703116796
1703116797
[96] 营建年代参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各窟所附断代,及该书所载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第200~232页。
[
上一页 ]
[ :1.7031167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