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6798
1703116799
[97]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经组编《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第45、46、47、48、51、52、53、54、55、56、58、61、63、70、85、91、95、200、209、217、241、263、290页。
1703116800
1703116801
[98]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60页。
1703116802
1703116803
[99]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五《仪礼》,第2200~2201页。
1703116804
1703116805
[100] 女性兄弟之子为何称姪,学界探讨较多,一般从婚姻与家庭的变迁角度立论。相关成果参见徐中舒:《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中华书局,1998;刘伯鉴:《关于古汉语中早期亲属称谓“私”的研究》;庞子朝:《“出、侄、离孙、归孙、外孙”说源》;熊焰:《上古汉语亲属称谓与中国上古婚姻制度》。
1703116806
1703116807
[101] 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制度》第4章《称谓词的历史考察》,第63~128页。
1703116808
1703116809
[102] 姪之新义既已在吴简中比较普遍,则其最早出现肯定在此以前,只是由于资料的限制,尚无法推测其产生的时代。
1703116810
1703116811
[103] 关于丘的性质,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暂从“居住区”说。参见侯旭东《长沙走马楼三国 吴简所签名簿“乡”与“乡吏”》,《吴简研究》第1辑,崇文书局,2004;宋超:《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丘”与“里”》,《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间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书局,2005;王素:《中日长沙吴简研究述评》,《故宫学刊》2006年总第3辑。
1703116812
1703116813
[104] 《晋书》卷三〇《刑法志》,第927页。
1703116814
1703116815
[105] 祝总斌:《略论晋律之“儒家化”》,《材不材斋文集(上编)·中国古代史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第384、388页。
1703116816
1703116817
[106] 按五服制,期亲包括伯、叔与兄弟之子;小功则包括同堂伯叔父母与同堂兄弟之子。两种亲属关系如均用姪表示,由于不能直接分清亲疏,将会给官员对复仇案件的处理带来不便。
1703116818
1703116819
[107] 芬兰社会学家韦斯特马克特别强调:“不能因为……某些称谓(笔者按:指类别式称谓)有很大的宽泛性,就以为他们对于亲属的远近亲疏毫无分辨。他们对于某一亲属关系,如果没有单一的词可以表示,那就用两三个词组成一个复合词来代替。”(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第1卷,李彬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241页)唐代以前代表新义的姪是对所有同姓兄弟之子的称呼,就此而言,也可以视为类别式称谓。上述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唐代之后以姪为核心的其他称谓为何出现。但是,需要指出,代表新称谓的“复合词”不会马上形成,它应该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就中国古代姪称谓而言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古代本来就有“兄子”、“从兄子”、“从父兄子”之类的称谓可以分辨同性兄弟之子,在这种情况下,发明一些以姪为核心的新称谓就不是特别迫切。
1703116820
1703116821
[108] 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440页。
1703116822
1703116823
[109] 有社会学家认为:“一般说来,应用范围越小的称谓,它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也就越特殊。”(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第1卷,李彬等译,第221页)根据这一理论,由于姪的应用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它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也就比较一般化了,这显然难以满足特别讲究亲等制度以体现权利和义务的高级士族的要求。
1703116824
1703116825
[110] 《梁书》卷二八《夏侯亶传》,第420页。
1703116826
1703116827
[111] 韩树峰:《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194页。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二《风操》,第87页。
1703116828
1703116829
[112]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二《风操》,第86~87页。
1703116830
1703116831
[113] 以上从政治、社会环境方面对两晋南北朝时期姪不能取代兄子、弟子的解释,只是粗浅的尝试,未敢视为定论,这与资料缺乏有关。审稿专家认为:“当时的口语与书面语差别很大,可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如口语与雅言间的关系角度做些解释。”这为理解上述问题提供了另一个颇有意义的视角。笔者认为,两种解释虽然有别,但可以并行不悖,即: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姪取代兄子、弟子形成了制约。
1703116832
1703116833
[114] 《隋书》卷七五《儒林传·序》,第1706页。
1703116834
1703116835
[115] “南朝化”系陈寅恪提出的概念,其后唐长孺、牟发松等对这一观点加以发挥。“北朝主流论”的发轫者是钱穆,田余庆亦曾提及,阎步克则有更具体的论述。较为全面的讨论可参见胡宝国、阎步克、陈爽《关于南朝化的讨论》,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2/92.html。
1703116836
1703116837
[116] 王小莘认为,与“叔”对称的“姪”系“由北方传入南方而得以流传”(《从〈颜氏家训〉看魏晋南北朝的亲属称谓》)。这种观点显系根据颜之推的说法推测而来,没有多大说服力。
1703116838
1703116839
[117] 何谓“普通民众”,何谓“精英阶层”,很难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两者之间肯定存在一个过渡性的群体。大致说来,文化素养较深、官位级别较高者为精英阶层。文化与官位密切相关,两晋南北朝尤其如此。因此,精英文化对政府语境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所谓“政府语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精英文化的一种体现。所谓“大众文化”则主要指体现普通民众观念的文化。简牍、文书的撰写人可能有官秩,但级别不会太高,所用称谓更多体现了普通民众的观念。就造像而言,参与者相当广泛,既有普通百姓,亦有帝王将相,但这些人一般不会亲自撰写题记,而是请人代书。代书人会遵照造像者之意撰写题记,但使用何种称谓不关乎题记大意,应该是代书人自行决定,因此,造像者即使是高级官吏,但题记称谓仍是当地习语。
1703116840
1703116841
1703116842
1703116843
[118] 关于此点,无须多论,在此仅以户主之妻为中心略举数例。吴简记某人妻,一般记为“妻∕大女∕名∕年龄”,但省略“大女”的情况也十分多见,如1·4918:春妻思年卌筭一;2·3014:妻姑年十六□;3·1333:龙妻妾年五十。分见《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贰、叁。
1703116844
1703116845
[119]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卷二《名例律》,第119页。
1703116846
1703116847
[120] 吴丽娱:《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第468页。
[
上一页 ]
[ :1.7031167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