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7349
[34] (晋)郭璞:《玄中记》,转引自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八卷《古小说钩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490页。
1703117350
1703117351
[35]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一六“崔玄微”条,第3392页。
1703117352
1703117353
[36]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一七“光化寺客”条,第3394页。
1703117354
1703117355
[37]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一七“苏昌远”条,第3397页。
1703117356
1703117357
[38]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〇一“宜春郡民”条,第3225页。
1703117358
1703117359
[39]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〇一“蔡彦卿”条,第3228页。
1703117360
1703117361
[40]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〇四“岑氏”条,第3261页。
1703117362
1703117363
[41]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七三“卢郁”条,第2965页。
1703117364
1703117365
[42]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六四“僧智圆”条,第2890页。
1703117366
1703117367
[43] 参见吴怀祺《易学与史学》,中国书店,2004,第7页。
1703117368
1703117369
[44] 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第九章,辽海出版社,1998,第69页。
1703117370
1703117371
[45] 关于先秦至秦汉时“精气”观点研究,参见陈新国《〈内经〉精气神学说的形成及对气功的指导》,《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杜文东:《精气学说与〈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思想》,《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卫云英:《试论〈管子〉精气理论及其对〈黄帝内经〉的影响》,2003年第2期。
1703117372
1703117373
[46]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468“子路”条,第3854页。
1703117374
1703117375
[47] 关于龙女的形象变迁,参见白化文《龙女故事的来龙去脉》,《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刘守华:《中印龙女报恩故事比较》,《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3期,等等。
1703117376
1703117377
[48] 关于中古金银女,参见王立《中古译佛经与古代小说金银变化母题》,《南开学报》 2004年第3期,等等。
1703117378
1703117379
[49] 参见王立《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07,第246页。
1703117380
1703117381
[50] 参见黄永年《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学苑零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69~176页。
1703117382
1703117383
[51]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第41页。
1703117384
1703117385
[52] 关于“狐”“胡”问题,参见陈寅恪《狐臭与胡臭》,《寒柳堂集》,三联书店,2001,第157~160页。
1703117386
1703117387
[53]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五〇“薛迥”条,第3682页。
1703117388
1703117389
[54] 参见《隋书》卷八四,中华书局,1973,第1863页。
1703117390
1703117391
[55] 转引自藤磊《中国祆教艺术中的犬神形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1期。
1703117392
1703117393
[56]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六二“河南妇人”条,第1167页。
1703117394
1703117395
[57] 天神是祆教文化中的神,西域诸国多信奉。如《周书》卷五〇记载焉耆国说“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隋书》卷八三记载高昌国说“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陈垣先生也认为“火祆之名闻中国,自北魏南梁始,其始谓自天神。”“祆字起于隋末唐初,曰天神、曰火神、曰胡天神,皆唐以前之称。”“未造祆字以前,诸书悉以天神二字代用。”参见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114~115页。因此尽管汉文化中也有“天神”的说法,但结合各种因素来看,不排除河南妇人家庭受胡文化影响的可能性。
1703117396
1703117397
[58] 参见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荣新江:《西域移民考》,《西域研究》1993年第2期。
1703117398
[
上一页 ]
[ :1.7031173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