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17399e+09
1703117399 [59] 关于羌族与隋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参见马长寿《氏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81~195页。
1703117400
1703117401 [60] 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顾颉刚:《秦汉方生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等等。
1703117402
1703117403 [61] 关于成仙之法,《太平经》甲部、《抱朴子》卷二《论仙》等有详细的记载。
1703117404
1703117405 [62] 关于先秦沐浴文化研究,参见殷伟、任玫《中国沐浴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703117406
1703117407 [63]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463页。
1703117408
1703117409 [64] 早期道术中,常常杂有占卜图谶、符录厌胜,以至于御女房中、食粪饮小便等极端粗浅鄙陋的巫术。参见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72页。
1703117410
1703117411 [65] 参见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赞同此观点的还有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温克刚主编《中国气象史》(气象出版社,2004)。此外,满志敏认为唐代是温暖期,见《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蓝勇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时期,见《唐代气候变化与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
1703117412
1703117413 [66] 李剑国:《中国狐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第5页。
1703117414
1703117415 [67]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四二“晋阳民家”条,第3616页。
1703117416
1703117417 [68]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蜀书社,1984,第34页。
1703117418
1703117419 [69] 翁俊雄:《唐代虎、象的行迹》,《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703117420
1703117421 [70]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〇七“永清县庙”条,第2431页。
1703117422
1703117423 [71]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二七“碧石”条,第3476页。
1703117424
1703117425 [72] 参见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第164页。扬子鳄,又名“鼍”、“土龙”、“猪婆龙”,本文以扬子鳄的变迁作为龟、蛟变迁的参考。
1703117426
1703117427 [73] 参见黄盛璋《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历史地理》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1~5页。
1703117428
1703117429 [74] 黎虎:《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22页。
1703117430
1703117431 [75] 关于唐代羊、鸡的普及,参见黎虎《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03117432
1703117433
1703117434
1703117435
1703117436 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 [:1703113877]
1703117437 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 《清明》诗所述节俗解读
1703117438
1703117439 ——兼论其创作年代及作者
1703117440
1703117441 丁超
1703117442
1703117443 引言
1703117444
1703117445 署名“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关于该诗的考实性研究,多集中于作者杜牧身份的真伪以及杏花村的地望考证,对此,缪钺有着较为公允的论断[1]。时至今日,学界一般倾向于认为该诗并非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杏花村亦非特指某地。然而,纵使该诗的作者无从探求,地望无从考订,就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而言,《清明》仍是古代诗歌研究中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值得深加玩味。同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陈寅恪曾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故别拟新解,以成此篇。止就纪实立说,凡关于寓意者,概不涉及,以明界限。”[2]对《清明》诗的研究同样存在颇多误读之处,本文主旨也在于探究其中的“纪实”内容。当然,“纪实”历史场景的重新再现,相应会影响到对“寓意”的再解读。
1703117446
1703117447 恰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3]显然,如何正确解读《清明》一诗中被创构的艺术意境,其基本前提是复原该诗主观情思赖以存在的客观景物。本文的撰述,即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出发,重构《清明》这一文学创作的客观历史景物及其内在逻辑。当然,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4],换言之,本文的研究主旨就是重建《清明》一诗作者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既然是社会生活,就离不开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本文即从上述四个要素入手展开论述。虽然“诗无达诂”,但尽可能地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力求客观还原被该诗作者改造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场景,无疑有助于加深对该诗的认知。至于主观情思的寻绎,则付诸阙如,以俟达者。
1703117448
[ 上一页 ]  [ :1.7031173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