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17693
1703117694
[7] 《汉书》卷二五上《郊祀志上》,第1189页。
1703117695
1703117696
[8] 《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1959,第1507页。
1703117697
1703117698
[9]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六《散不足》,第355页。
1703117699
1703117700
[10] 《汉书》卷二五下《郊祀志下》,第1260页。
1703117701
1703117702
[11] 《汉书》卷二七上《五行志上》,第1346页。
1703117703
1703117704
[12] 《汉书》卷二五上《郊祀志上》,第1234页。
1703117705
1703117706
[13] 《礼记·郊特牲》及郑玄注,《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1453页下。
1703117707
1703117708
[14] 《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列传》,第479~480页。
1703117709
1703117710
[15] 《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列传》,第1451页。
1703117711
1703117712
[16] 《汉书》卷七五《李寻传》,第3192页。
1703117713
1703117714
1703117715
[17] 《后汉书》卷三〇下《郎襄楷传》,第1084页。
1703117716
1703117717
[18] 《史记》卷八二《田单列传》,第2454页。
1703117718
1703117719
1703117720
1703117721
1703117723
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 中国古代的定光佛信仰
1703117724
1703117725
——兼论唐宋时期的民间“造佛运动”
1703117726
1703117727
杨梅
1703117728
1703117729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特定的信仰,这些信仰深入到民间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定光佛信仰即是其中之一。它虽然没有弥勒信仰和观世音信仰那样的发展规模,但在唐末五代至宋元这一特定时期,却有着深厚的信仰基础。这一信仰从5世纪开始,在中国持续了千余年,成为民俗佛教的重要内容。
1703117730
1703117731
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学者还未充分重视这一信仰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五代宋初几位“定光佛”生平的分析,结合佛教中定光佛的形象、角色和功能,探讨这一信仰在中国本土的发展过程,以期揭示民间存在的“造佛运动”的渊源及其深厚的社会背景。
1703117732
1703117733
一 《定光佛预言》及定光佛信仰在唐末至宋初的发展
1703117734
1703117735
唐朝中期,有所谓《定光佛预言》:
1703117736
1703117737
咸亨元年,杨州僧珍宝,问山采药,见一人三丈五尺,面阔九寸,如金佛,救众生。珍宝即藏。语宝言:“我是定光佛菩萨,故来救众生。今年太山崩坏,须鬼兵万万九千。须告众无福人:但看三月四月五月,风从太山来,即得病,二日即死。若写一通,免一身。写二通,免一家。写三通,免一村。我是定光佛菩萨,故来化众生。传流者,寿命一百年。不信者,灭门。写者,过一难。若不信者,但定光佛菩萨指为定。[1]
1703117738
1703117739
1703117740
1703117741
这种所谓预言,属于佛教谶记之流。谶在中国的发展很早,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这种预言形式。许多来华梵僧或汉地僧侣都以善谶著名。汉末以来,民间社会盛行佛教性质的传贴,这种传贴多以“经”或佛教中的一些佛、菩萨,甚至名僧所传相标榜,以避灾免难为目的,劝人传写流通,有些甚至被当做符咒应用到民众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这样的佛教谶记类伪经,《定光佛预言》是其中之一。不过,此时的定光佛信仰还主要是定光佛以神性佛的形象示现人间,预言祸福及避灾之法。
1703117742
[
上一页 ]
[ :1.7031176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