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2129e+09
1703121290
1703121291 毕德格,美国人,美国内战结束前夕在纽约一个骑兵团任职。此后不久,他为了尽量多尽量深地了解中国以便帮助中国、并同时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而来中国。他成了一个有造诣的汉学家,能够熟练地用中文阅读、写作,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1872年,他被任命为美国驻天津领事馆副领事和翻译,除1880—1884年间外,他一直担任此职,直到1894年。1894年,他被免去天津副领事一职,因为美国驻天津领事认为,他担任李鸿章的私人秘书,就使他不能公正地履行其领事的职责。[88]毕德格在李鸿章手下任职一事在天津并不是个秘密,因为1879年以前他就已经担任李鸿章的秘书。他在李鸿章手下任职是从做李鸿章的孩子们的家庭英文教师开始的,由此获得了李鸿章的信任和友谊。他是一直与李鸿章亲近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是李鸿章外交事务方面不可多得的助手。他一直在李鸿章手下供职,直到李鸿章1901年去世,而他则只比他的雇主兼朋友李鸿章多活了一个月左右。[89]毕德格曾为李鸿章作传,他死时这部传记尚未付印。许多人急切盼望这部书出版,这主要是因为其作者比任何其他外国人都更了解李鸿章其人其事。然而,毕德格死后,在他的遗物中没有发现这部传记手稿,并且从此再也没有找到。[90]虽然毕德格在李鸿章幕府中的职位不过是个私人秘书,但是他还担任李鸿章的翻译,负责陪同外宾,为李鸿章读了不下800部英文、法文和德文书籍(用中文翻译),为李鸿章在外国人中寻找能够在他手下供职的人,陪同外国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进行探矿工作等等,1895年陪同李鸿章赴马关议和,并且还为李鸿章提供消息,让他大体上了解在天津的外国人及外交界中正在发生的事情。[91]
1703121292
1703121293 李鸿章幕府成员中重要性位居第三,也是完完全全在李鸿章手下供职的外国人是汉纳根,德国人,曾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历任炮兵军官和骑兵军官。他是于1879年被中国驻柏林公使馆聘来作李鸿章的副官(aide-de-camp)的。[92]除作军事参谋外,他还监督修筑了旅顺港和威海卫的防御工事。[93]中日战争爆发时,他正在那艘不走运的“高升”号上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教官,但他却泅水逃了命。在战争过程中,他同时在李鸿章的海军和陆军中任职,还曾一度担任北洋海军的联合提督(Co-Admiral)。[94]李鸿章用人倾向于他认为哪儿需要这个人就在哪儿用这个人,而不管他以前是否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他的中国海军提督以前也是骑兵军官。
1703121294
1703121295 李鸿章第一个外国人幕友是马格里(Holliday Macartney),他是英国军医,以前在英军第99联队任职。1862年,与常胜军司令华尔战死的同时,马格里辞去他在英国军队中的职务,加入了李鸿章的幕府。有一个时期,他担任李鸿章的私人助手,协助李鸿章练兵,给李鸿章出谋划策,在涉外事件上给李鸿章以指导,充当过李鸿章与戈登间的调停人,也充当过李鸿章与外国人之间的联络官。[95]正是在马格里的鼓动下,李鸿章于1863年在淞江建立了他的第一座兵工厂。马格里在淞江、苏州及南京主持李鸿章的各个兵工厂,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一直到1875年,由于与中国同事发生争端而辞职。几乎每一次中国幕友和外国幕友发生冲突时,即使外国幕友有理,李鸿章也总是站在中国幕友一边。马士从轮船招商局辞职与琅威理(Coptain W.M.Lang)从北洋海军辞职,都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外国人可能是对的,但毕竟是外国人。马格里虽然辞了职,李鸿章却并未完全弃之于不顾,而是为他谋得了在中国驻伦敦公使馆做参赞的职位。1876年陪郭嵩焘赴英,在公使馆克尽职守并忠诚事李垂30年之久。[96]
1703121296
1703121297 李鸿章在他活动的几乎每一个方面,都不得不依赖外国专业人员作顾问。在轮船招商局,他有一个外国总监(a foreign Super-visory Director)和一个外国航海监督(a foreign Marine Superinten-dent)。从1885年的花名册上看,该局轮船上144位船长、大副、管轮无一是中国人。[97]开平矿务局从一开始便聘用了外国技师,李鸿章所办的铁路公司也是如此。[98]他的织布局从建筑厂房、购买机器到组织生产都有丹科(A.W.Danforth)[99]参与其间。[100]北洋海军依靠外国人作教习、顾问官、管轮和炮长。[101]1879年,外国医生成功地治愈了他妻子的病,于是,他聘请了一个外国医生伊尔文(Dr.Irwin)为家庭医生,并任命伊尔文为其海军医师。[102]敦约翰(John Dunn,在天津的英国人,李鸿章曾就与梵蒂冈建立外交关系一事派其赴罗马与教皇商谈)、德璀琳、宓吉(Alexander Michie)都曾于不同时期在外交谈判中为李鸿章做过事。[103]
1703121298
1703121299 然而,李鸿章只是在他不能使用中国人的地方才使用外国人。他从1862年到上海时就开始与外国人有了接触,学会了尊重他们的优秀品质而害怕其恶劣品质。[104]虽然他认为西方人要对中国的全部问题负主要责任[105],但他还是使用他们,为的是增加自己对西方的了解,并培养出可以代替他们的中国人。
1703121300
1703121301 李鸿章对外国人和西方世界的了解是广博的,这种广博的了解是通过源源不断的来访者、阅读译成中文的西方书籍及中外幕友的指导获得的,从轮船、枪炮的技术末节到天津外国租界最新的趣闻轶事,他几乎无所不晓,都能很在行地与人谈论。[106]知识就是力量,李鸿章在幕府中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能够向他提供他所需要知识的人,使他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实施他自命的拯救中国的任务。
1703121302
1703121303 [1] 《大清缙绅全书》,同治十年,卷2,页6b—7a。
1703121304
1703121305 [2]布鲁纳特等:《当代中国政治组织》,第153, 484—490页;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第44页。
1703121306
1703121307 [3]《辞海》,上,第963—964页。
1703121308
1703121309 [4]《李集·奏稿》,卷17,页146;另见《李文忠公尺牍》周馥序。
1703121310
1703121311 [5]萧公权:《农业中国》,第6页。
1703121312
1703121313 [6]同上书,第5页。
1703121314
1703121315 [7]费维恺前引书,第13页。
1703121316
1703121317 [8]濮兰德:《李鸿章》,第301页;《李集·函稿》,卷20,页8a,11b,卷9;页19b,29b,卷17,页29a;卷4,页26a;卷1,页24a,37a。
1703121318
1703121319 [9]芮玛丽:《同治中兴》,第68页。
1703121320
1703121321 [10]《李集·函稿》,卷17,页7b;卷1,页43b;卷14,页31a—b;卷19,页13b;卷16,页31a—b;卷3,页14a—b;卷16,页15b。
1703121322
1703121323 [11]《李集·函稿》,卷12,页3b。
1703121324
1703121325 [12]李瀚章:在曾国藩幕府供职九年(见第四章)后,1862年被调赴广东协助办理厘金事务。在赴广州途中,他道经上海,乃弟李鸿章委托他从香港采买“洋枪、洋药、铜帽”。鸿章还想依靠他了解南方情势。通过瀚章的努力,厘金实际上为曾国藩所垄断用于湘军。是年底,瀚章就任为广东督粮道,次年升按察使。1864年他又被任为广东布政使,翌年初擢湖南巡抚。1867年初,当乃弟鸿章被任为湖广总督而又取代曾国藩剿捻时,瀚章代替他为署湖广总督。他署理湖广总督直到1867年底他被任为浙江巡抚并被赏以头品顶戴。1869年底,鸿章奉命赴贵州调查教案,瀚章又被调回代替乃弟署理湖广总督。翌年夏,乃弟取代曾国藩任直隶总督,瀚章遂实授湖广总督。   此后12年间,除有一年多的时间以外,他一直担任湖广总督。这一年多的离任始于1875年夏他被调任为四川总督之时。是年底他又奉派离开川督职赴云南调查英人马嘉理被杀一案,而鸿章则在烟台与英国人进行谈判。此案结束后,李瀚章于1876年9月重任湖广总督。1882年,跟随他十余年之久的老母去世,他才不得不弃官守制。   从1884年他丁忧期满复出到1888年,瀚章一直未能得到任命。最后,他被允许觐见了一次皇帝,奉派为漕运总督,两个月后,兼任兵部尚书。翌年(1889)夏调任两广总督。到1895年,他因病、毫无疑问也因为乃弟的军队在中日战争中的惨败,他获准退休。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他被授太子少保。1899年9月11日,在合肥家中逝世,年80岁。《李集·函稿》,卷2,页14a,27a,35b;卷3,页12b;卷5,页27a;卷6,页9a;司百读:《李鸿章和淮军》,第227页;《清史列传》,卷59,页24a—26b;《清代徵献类编》,上;总督,年表,卷3,页8a—11b。
1703121326
1703121327 [13]李鹤章:太平天国覆灭之前,老三李鹤章的所作所为是与李鸿章紧密相关的。他通过科考的第一关,即中了秀才,但是却没能通过下一级考试,尽管他花钱捐了个廪贡生。1853年,他与乃父及鸿章一道在安徽兴办团练,1855年由于在庐州作战有功,赐蓝翎。翌年,因协助攻克无为,加五品衔。1859年,入曾国藩幕府担任军事将领,由于在1861年克复安庆一役中表现优良,叙功赏单眼花翎并授记名知县。1862年李鸿章率新创立的淮军的主力部队乘船东下上海时,鹤章也率另一支部队由陆路赴上海与乃兄会合。此后三年,他在乃兄的幕府里历任过多种军职。起初他统率李鸿章的亲兵,后又统率一支马队。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他曾与程学启、刘铭传、郭松林、黄翼升等淮军名将以及常胜军的华尔和戈登一起统率过军队。他的贡献得到了奖励,他的品级不断上升,还得到了不少荣誉衔。1864年常州收复后,他被授以甘肃甘凉道并赏穿黄马褂,但他实际上仍在江苏淮军中。翌年,甘肃回民造反,上命疾行赴任,但是他称病拒绝。李鸿章为之后盾,请曾国藩为之说项。曾国藩乃奏请将此缺暂空,以待鹤章病愈赴任。尽管鹤章未赴甘肃,他却由于为山西赈灾慷慨解囊捐献而擢升二品衔。从1865年到1880年去世,他一直在合肥闲居。《清史稿》,列传220,下,页1373;《清史列传》,卷65,页48a;余玉笛前引文,第23页;《李集·函稿》,卷2,页16a,50b;卷6,页5a—b;卷1,页41b;1962年4月4日在加州旧金山访李国超;《李集·遗集》,卷4,页4a。
1703121328
1703121329 [14]李昭庆:幺弟昭庆比李鸿章小10岁,随着淮军在安徽的创立开始了其军旅生涯。李鸿章1862年11月的信中首次提到他,当时他正在负责训练树字五营,即曾国藩为守卫无为扣留的那部分淮军(见第四章)。1863年春这部分军队被曾国藩放行来到上海,昭庆随军而来,供职于乃兄手下。1864年,他在刘铭传军中任统领,统率他自己的四营军队。太平天国失败后,他回到安徽,但1865年曾国藩受命剿捻时,他又被召复出。昭庆请求任职于新创立的骑兵部队中,担任了一支马队的将领。李鸿章取代曾国藩指挥剿捻后,昭庆继续供职于乃兄手下。1868年捻军被镇压后,昭庆继续在江淮地区担任淮军将领。由于剿捻有功,他被授以记名盐运使,赏单眼花翎。1873年他北上觐见皇帝途中病死于天津,年四十虚岁。他的病是在军旅生活中得的。《李集·函稿》,卷2,页25b;卷6,页34a;卷13,页14a;司百读:《李鸿章与淮军》,第68页;《清史稿》,列传220,下,页1373;黄云:《续修庐州府志》,卷58,页6a;立德夫人:《李鸿章的生平和时代》,第83页。
1703121330
1703121331 [15]1962年4月4日在加州旧金山访李国超。
1703121332
1703121333 [16]丁韪良:《李鸿章》,载《独立》,CⅢ,第2763期,第2688页。
1703121334
1703121335 [17] 《李集·函稿》,卷17,页44b—45a。
1703121336
1703121337 [18]司百读:《李鸿章与淮军》,第310页;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第19页。
1703121338
1703121339 [19]李经方:李鸿章的长子是由他的发妻周氏生的,周氏也是合肥人。可是,那孩子刚1岁左右就死了,周氏也因丧子之痛很快去世。由于再没有其他的儿子为周氏的亡灵执幡,李鸿章的母亲决定由他收养他幺弟昭庆的长子,年龄和李鸿章死去的儿子相仿。这个养子就是李经方,生于1860年,他将被当作李鸿章的真长子,拥有长子的一切权利和特权。终李鸿章一生,经方一直保持长子地位,尽管李鸿章的第二个妻子又给他生了几个儿子。   大约在1863年,李鸿章娶了他的第二个妻子赵氏,她是安徽太湖县一个著名的书香之家的女儿。这个妻子比李鸿章约小13岁,给他生了三男三女。其中,第一个儿子是经述,生于1864年,1902年1月去世,只比乃父多活了三个月。然后是经远,只活了几岁。接下来是经迈,生于1877年,死于1938年。李鸿章的最后一个儿子是经进,是由他的妾莫氏在1877年生的,但他在李鸿章1892年2月14日70岁寿辰前一天死了,年16岁。至于那三个女儿,除了她们嫁给了谁之外,其余我们几乎一无所知。1888年,次女嫁给曾是左副都御史和侍讲学士的张佩纶。长女嫁给了山东同知郭恩垕,幼女嫁给了主事任德龢。李鸿章的幼女李经璞今仍健在,住在中国,1963年时已年逾八十。   在1878年的一封信中,李鸿章提到经方和经述在天津的衙门中和他住在一起,正在准备参加科考。他正在给他们找一个合适的家庭教师,这个教师的行止和德行都必须要合于圣人之道,他的文章要与当时流行的相一致。经方1882年中了举人,经述也在1885年中了举人。可经方同时也在学习英文,准备当一个外交官。1886年,李鸿章说,尽管经方“粗通”西方语言文字,但是他还没有参与过任何外交谈判,因而他应该被送往国外进一步历练。此后不久,经方即赴欧洲,在伦敦和巴黎担任中国公使馆参赞,1889年返回中国,1890年授记名道,派为中国驻日公使。1892年他的养母赵氏去世,他自日本回国为养母守全制,尽管前一年他的生母去世时他才被允许守制一百天。1895年经方奉命复出,陪同养父赴马关议和。李鸿章被刺客击伤后,经方成为全权代表继续谈判。1895年台湾岛正式割让给日本后,经方又是在台湾基隆口外日本军舰上举行交割仪式的中方代表。翌年,李鸿章作环球之游时,经李鸿章请求、朝廷批准,经方随同前往以备顾问,协助办理交涉事宜。乃父失势,经方也休致赋闲。1900年义和团起义期间,他作为幕友协助乃父,但是并未复出任职。1907—1910年复出任中国驻英公使。约1934年死于大连。1962年2月21日、9月20日和1964年3月4日访李国超;吴汝纶:《李文忠公神道碑》,载《李集·卷首》,页64b;1961年11月2日访香港李家炜;范印南(音):《当代中国名人录》,第106页;杨家骆《民国名人图鉴》,卷13,页53;1962年2月28日李家煌香港来信;立德夫人前引书,第161,188, 190页;濮兰德:《李鸿章》,第70页;黄云:《续修庐州府志》,卷30,页55b;《李集·函稿》,卷17,页44b;卷20,页63b—64a;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第78页;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Ⅲ,第43页;恒慕义前引书,Ⅰ,第469页;马士:《马士函稿》(手稿),1895年6月3日马士自淡水致赫德;庆丕:《在中国海关》,第155页;徐一士:《谈李经方》,载《国闻周报》,Ⅺ,第44期,第4页。
[ 上一页 ]  [ :1.703121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