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57732
1703157733
图4-1 分散型社会各时间段自杀率变化
1703157734
1703157735
对照图2-1和图3-1的曲线变化,我们发现,三种类型的社会按时间段的自杀率分布是很不一样的变化曲线。其中,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基本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前者近似于倒“U”字形,像是一条抛物线的变化,而后者则基本呈“U”字形,像是一条倒过来的抛物线。但是,在分散型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呈上升态势的曲线,且在1995年以后急剧上升,这一曲线就像是一个陡然上升的“坡形”。我们知道,团结型社会的曲线在2000年以后的急剧下降主要是由青年女性自杀率的急剧下降所造成的,分裂型社会的曲线变化在2000年以后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自杀率较为明显的升幅所带来的,那么,分散型社会的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们需要进一步从年龄别与性别的角度考察该类型的社会的自杀率的变化情况(见表4-22)。
1703157736
1703157737
表4-22 分散型社会分年龄别与性别按年代别自杀率分布
1703157738
1703157739
1703157740
1703157741
1703157742
从表4-22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青年男女的自杀率是逐渐下降的,且在2000年以后下降尤其明显,这与团结型社会、分裂型社会的变化情况大体一致。中年人的自杀率变化相对较为混乱,其实是在沿着一个较为稳定的中间值向两侧波动,它反映的是一种该社会类型中正常的情况。老年人的自杀率则由80年代很低的情况蹿升至2000年以来极其严重的情况。可见,整个分散型社会的自杀率在上升主要是由老年人自杀率的上升所造成的。如果我们从分时间段的角度考察会更清晰地发现这一点,见表4-23关于老年人分性别自杀率分布变化的数据。
1703157743
1703157744
表4-23 分散型社会老年人分性别按时间段自杀率分布
1703157745
1703157746
1703157747
1703157748
1703157749
表4-23的数据揭示出,老年人口自杀率陡然上升恰恰就是发生在1995年以后的这15年间。我们发现,老年人口1995~1999年较之1990~1994年的自杀率水平男女分别增长了约4.5倍和5.5倍,此后10年间,除老年女性在2005~2009年自杀率下降了外,其他则继续在此高位上进一步地显著增长。从总体的老年人自杀率来看,2005~2009年的水平几乎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的近10倍。图4-2的曲线更能清晰地反映这一点。
1703157750
1703157751
1703157752
1703157753
1703157754
图4-2 分散型社会老年人自杀率及分性别自杀率变化
1703157755
1703157756
图4-2反映出老年人自杀率在1995年后陡然上升的态势,我们知道,中年人自杀率在2000年以后主要是呈下降趋势的,同样,青年人自杀率也是呈显著下降趋势的,图4-3则反映了青年人自杀率在分散型社会的变化情况。
1703157757
1703157758
图4-3的曲线表明,青年人自杀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在2000年以后,甚至跌到十分低的水平。因此,在中青年人自杀率均向下拉低的情况下,分散型社会的自杀率的显著增长就是由该社会类型中老年人自杀率的显著增长所造成的。这更进一步地证明,不论是从横向的角度还是从纵向的角度,与另外两种社会类型相比,分散型社会中需要着重理解的就是老年人的自杀现象。
1703157759
1703157760
1703157761
1703157762
1703157763
图4-3 分散型社会青年人自杀率及分性别自杀率变化
1703157764
1703157765
通过对自杀率的时间的考察,我们知道,1995年至2009年的15年间,分散型社会出现了十分明显的老年人自杀潮,它与团结型社会1995年以前的青年妇女自杀潮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何理解这一自杀潮的形成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1703157766
1703157767
二 分散型社会自杀类型的时间分布
1703157768
1703157769
自杀率的变化也一定会在自杀行动的类型变化上反映出来。我们在团结型社会与分裂型社会中已经考察过自杀行动类型的变化特征,其共性就是,在2000年以后,老年人的绝望型自杀占比跃居第一位,而其他反映血缘联结度与规则维控度双重强化的诸如利他型自杀与报复型自杀占比序位则降至最低。在分散型社会中,我们知道,其血缘联结度与规则维控度是双重弱化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其相对应的利己型自杀与绝望型自杀就会更为突出,而事实也基本如此,我们在前述关于自杀类型的横向考察已经揭示了这一点。那么,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这些自杀类型的占比又是怎样分布的呢?我们先从年代别的角度粗略地考察几种基本类型的变化情况(见表4-24)。
1703157770
1703157771
表4-24 分散型社会按年代别自杀基本类型分布占比变化
1703157772
1703157773
1703157774
1703157775
1703157776
由表4-24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利他型自杀与报复型自杀在各个年代的占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仅有的几例属于极其偶然的情况,我们在前述章节已多次说过,我们要考察的主要是自杀的潮或势,而不是具体的一两个偶然性。当然,对那些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影响结构改变的“少数”则另当别论,如我们在团结型社会中对2例生存性绝望型自杀的强调。有了这些基本把握后,我们再看表中的数据所揭示的内容。由表4-24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利己型自杀占绝对地位,绝望型自杀仅占不到1/3的比例。在90年代,利己型自杀迅速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绝望型自杀占比分布迅速增多,两者差距大大缩小。2000年以来的这10年中,两种类型的占比刚好翻转,绝望型自杀排在了第一位,利己型自杀次之。我们可以通过表4-25的数据进一步考察按时间段占比分布的变化情况。
1703157777
1703157778
表4-25 分散型社会自杀基本类型按时间段占比分布
1703157779
1703157780
1703157781
[
上一页 ]
[ :1.7031577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