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58096
1703158097
从年龄别来说,南方区域青年人自杀比较突出,北方区域中年人自杀相对较为突出,中部区域则老年人自杀比较突出。
1703158098
1703158099
结合性别与年龄别来说,南方区域青年女性自杀比较突出,北方区域中年人自杀中性别差异相对较小,南方区域中老年人自杀的性别差异相对不如中部区域和北方区域突出。
1703158100
1703158101
从自杀经验类型来说,南方区域的报复型自杀特别突出,利他型自杀相对较为突出,惩罚性报复型自杀、威胁性报复型自杀是南方区域自杀中最为主要的经验类型,此外,在利己型自杀与绝望型自杀的分布中,南方区域的逃避性利己型自杀、情感性绝望型自杀与价值性绝望型自杀也占据一定的比例。北方区域中,自杀经验类型的分布相对较为离散,相比较而言,因中年人的自杀相对突出,因而逃避性利己型自杀比较突出,此外,老年人的价值性绝望型自杀与生存性绝望型自杀亦有较为显著的分布,利他型自杀与报复型自杀及其经验类型均有一定程度的分布。在中部区域,利己型自杀与绝望型自杀最为突出,其中,脱苦性利己型自杀与生存性绝望型自杀是表现十分突出的两种自杀经验类型,与南方区域和北方区域不一样的是,中部区域的利他型自杀与报复型自杀及其经验类型的分布较少。
1703158102
1703158103
从时间上来说,南方区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时,青年女性自杀比较突出,2000年以后,随着血缘联结度与规则维控度的松动,青年女性自杀显著下降,老年人自杀有上升的趋势。北方区域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时,青年人的自杀比较突出,由于结构松动比南方区域更快一些,老年人自杀在北方区域也较南方区域更早进入严重状况,中年人的自杀则一直相对较为稳定。中部区域在80年代时,青年人自杀相对突出,进入90年代以后,老年人自杀呈失控态势持续上升。总体来说,三大区域的自杀现象均表现出,青年人自杀逐渐显著下降,而老年人自杀均在逐渐上升。从自杀类型的变动来说,南方区域的报复型自杀随着青年人自杀率的下降而降低,利他型自杀亦逐渐减少,而利己型自杀与绝望型自杀则在增多。北方区域的自杀类型有从离散的态势向利己型自杀和绝望型自杀相对集中发展的趋势。中部区域的情况则表明,绝望型自杀一直在上升,利己型自杀尽管在减少但仍占有不低的比例。
1703158104
1703158105
上述这些判断都是我们在三大区域所在范围以典型地域社会的数据收集作为类型比较的基础从而归纳得来的,因此,我们说这些判断是一种合乎基本事实的真实想象。这个意思即是说,因为有了类型比较作为支撑,我相信这些判断基本合乎事实,且也基本真实,但又因为没有运用区域内部其他地方的二手数据或部分其他一手数据进行检验,因而它们又是一种想象。当我们运用二手数据和部分其他我自己收集的一手数据对此能够进行基本的、比较粗的检验后,我们也就基本能将这种真实的想象变成想象的真实。
1703158106
1703158107
1703158108
1703158109
1703158111
农民自杀研究 第三节 数据说明
1703158112
1703158113
作为一个比较粗的检验,我们选择数据时主要考虑运用二手文献所披露的较为完整的数据,然后按照我们的统计口径(如将青年的年龄设置在15~34岁,中年的年龄设置在35~59岁,老年的年龄设置在60岁及以上)尽可能地将原始数据进行还原,然后再进行处理。
1703158114
1703158115
二手数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自杀流行病学的数据,以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为主要来源;其二是社会学或文化人类学所收集的以村落为单位的数据,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农村调查中所收集的比较完整的数据为主要来源。
1703158116
1703158117
此外,则是部分我自己所收集的一手数据。
1703158118
1703158119
关于自杀流行病学(搜索时其实包含了所有关于自杀的文献,但绝大部分主要都是自杀流行病学或广义上的医学领域的文献)的二手数据,我们相对严格地随机抽样,这样就大致可以确保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
1703158120
1703158121
我们所做的第一步是以整个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总库为数据源,2011年11月13日16时18分登录检索,题名为“自杀”,不限定其他任何条件,共检索到文献9314篇。在此基础上,根据以往阅读文献的经验,我在其中选择了11种主要的学术杂志以及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进一步的检索。在完成这些检索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进行数据检验,我又在曾经调查过的地方的邻近地域有目的地选择了2篇增补的文献,构成我用之进行检验分析的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基本情况见表5-2。
1703158122
1703158123
表5-2 二手数据检索与选用列表
1703158124
1703158125
1703158126
1703158127
1703158128
当我选择对这11种学术杂志进行检索后,考虑到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较为严谨的特征,我又对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本以为从中会获得更加有效的数据可供检验,但事实证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能因为自杀流行病学等医学学科无法解释自杀现象的地域差异,这些学科的研究者往往将数据不加区分地混在一块使用。其病灶是,他们迫不及待地将所获得的数据装到他们从西方相关学科复制、粘贴过来的各种量表里进行分析,而忽视了自杀在中国本身意味着什么。所以,其得出的结论也与西方相关学科的结论极为类似,如过度使用抑郁、精神病、情绪冲动等标签化词语理解中国的自杀现象。
1703158129
1703158130
以上这些数据基本构成我用之于检验农民自杀空间化表征的重要部分。此外,即是我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所收集的以村落为单位的数据,以及少量其他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中出现的数据,我会在检验分析中一一标明。
1703158131
1703158132
就检验的内容来说,自杀流行病学的数据主要只能就几个最为关键的变量的表现进行检验,如年龄别与性别的情况,对于那些更为复杂的如自杀行动类型的分布,则需要放到以村落为单位通过质性访谈所收集到的数据中进行检验,尤其是我自己所收集的一手材料。
1703158133
1703158134
1703158135
1703158136
1703158138
农民自杀研究 第四节 南方区域的农民自杀
1703158139
1703158140
南方区域的自杀流行病学的数据相对较少,在数据的分布上,远不如北方区域的数据那样丰富。我们进行数据分析的地域有:江西省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位于广西北部;福建省沙县,位于福建中部偏西。从以村落为单位收集的资料范围来说,主要包括我自己在江西省南部的安远县收集的数据,杨华在湖南省南部宜章县收集的数据,陈柏峰在湖北省东南部通山县收集的数据,吕德文在福建省南部武平县收集的数据,以及何兆雄先生在其著作《自杀病学》中披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全州县所收集的数据。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地域范围基本都是相近或相邻的,如桂北与湘南,基本处在湘桂边界走廊的范围,同时,湘南与赣南以及闽南又基本连成一片,鄂东南的大冶市与通山县基本也处于同一地域中。
1703158141
1703158142
我们先看于都县的数据(见表5-3)。
1703158143
1703158144
表5-3 江西省于都县公安局法医室1980~1995年检验的209例自杀死亡数据
1703158145
[
上一页 ]
[ :1.7031580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