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182676
森家是从南方买的媳妇,婆婆说:
1703182677
1703182678
没分家。她是南方来的,岁数又小,有孩子以后,森出去打工,她一个人,也没法跟她分家,怕她不会过日子。
1703182679
1703182680
有的人家的情况特殊,例如英嫁给一个孤儿,无家可分:
1703182681
1703182682
他是孤儿,没有家可分。
1703182683
1703182684
父辈丧偶也是使得年轻一代不能分家的原因之一。33岁的生说:
1703182685
1703182686
就一个老婆婆,分什么家啊。分了家,婆婆没法儿活。
1703182687
1703182688
地富子女喜与婆婆感情特别好,在普遍的社会歧视之下有种相濡以沫的感觉,所以也一直没有分家,她说:
1703182689
1703182690
没分家,一直没分。
1703182691
1703182692
平的家庭情况更加特殊,她家从户口簿上看是分了,实际却没分,她说:
1703182693
1703182694
没分家。但是有两个户口本。全家七八口人,一个户口本上盛不了,就分了两个本。
1703182695
1703182696
没有分家的主干家庭有这样一个特征:每代只有一个已婚男子。“分家”在后村人的理解中,通常是指分开居住、各自起灶、收入不再放在一起。在后村,即使父母与儿女分了家,仍会把对方的财产及房屋等视为属于自己的小家庭的。父母与儿女从住房、财务上即使暂时分开,但双方都认为这只不过是把一本大账分记在了两个小账本上而已。如果某个家庭在同一代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已婚男子,他们“分家”后,情况略有不同:分家后,已婚男子和他的妻子关系最亲近,其次是和他父母的关系,再次才是和他兄弟的关系。这也说明,女性的地位正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1703182697
1703182698
分家之后,大多数人家跟父母家住得不远甚至同住一套房子,共用一个院子,虽然各自经济独立,但是有密切来往。各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给长辈数量不等的资助。星家就是这样的:
1703182699
1703182700
分家了,也分开住。前后邻,不远。经济上就是一年给他老人300块钱,再给500斤棒子(玉米)、500斤麦子。
1703182701
1703182702
保家也是结婚一年后分的家,每年给父母帮助:
1703182703
1703182704
分家后是近邻,一年给老人500块钱。
1703182705
1703182706
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金家也是这样的:
1703182707
1703182708
婚后一年分的家,和婆家住得近,年节回婆家过,给点钱。
1703182709
1703182710
也有按月给钱的,29岁的学在村里开小卖部,她说:
1703182711
1703182712
结婚两年时分了家,离父母比较近,每个月给他父母200元生活费,也给娘家100元。
1703182713
1703182714
要说分家后住得最近的,村里甚至有分了家还在一个院住的。亮家就是这样:
1703182715
1703182716
分了家,但还在一个院住。
1703182717
1703182718
在经济上与父母家完全没有来往的情况很少,但是也有。在外工作的28岁的文说:
1703182719
1703182720
分家后经济上基本没来往。
1703182721
1703182722
32岁的永则说:
1703182723
1703182724
分了家,他家的钱俺一分不要;俺的钱他家也甭想要走,除非我愿意给。
1703182725
[
上一页 ]
[ :1.7031826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