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84664e+09
1703184664
1703184665
1703184666
1703184667
1703184668
1703184669 我国女性在有酬工作中占到43%,虽然这个水平不是最好的,但是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和日本;高于与我们发展水平相近的印度;更远远高于阿拉伯国家。这个统计数字是在中国妇女的生活模式发生剧变之后的数字。此前,中国女性就业经过了一个急剧的增长期:在1950年时,女职工仅占全部职工的7%;1992年,全国有5600万女职工,约占全国职工的38%。[6]
1703184670
1703184671 除了女性劳动力在所有劳动力当中所占的比例,对女性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程度有另一种统计角度——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女性在所有适龄女性中所占的比例(劳动参与率),如表4-2所示:
1703184672
1703184673 表4-2 若干国家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和就业比率(%)[7]
1703184674
1703184675
1703184676
1703184677
1703184678 从表4-2可以看出,中国适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是全世界最高的,无论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90年代。而且在统计数字所涉及的25年间,这个比例还从67%提高到80%,又增加了13个百分点。女性劳动力在参加有酬劳动的所有劳动者中所占的比率在1995年又有提高,从表4-1的43%增加至46%。
1703184679
1703184680 在中国,农村妇女从在传统生活方式中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转变为普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一个布罗代尔所论述的“长时段”意义上的重大变化,一个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迁。
1703184681
1703184682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妇女每年要工作120天。1956年,全国一亿二千余万农户中有妇女参加集体劳动,占16~60岁农村妇女总数的60%以上。到1959年,全国16~60岁农村妇女有90%参加集体劳动。在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比例一度下降至50%~60%的水平,在1970年代初又恢复到70%。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妇女参加生产的比例又有提高。1988年,全国由妇女牵头的农林畜专业户占同类专业户的40%左右。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劳动者中,女性劳动力占半数以上,在农业生产总值中,农村妇女创造的产值占50%~60%。农村男女平均收入分别为1518元和1235元,女性年均收入是男性的81.4%。1989年,农村妇女已承担了70%以上的粮食、棉花、油料的生产任务和80%的家禽养殖任务。[8]
1703184683
1703184684 根据高小贤的统计,在建国以前,中国除南方一些省份外,大多数地区的妇女是不参与田间劳作的。1957年,参加农业劳动的妇女达到60%~70%,她们的劳动工分总数占所有工分的25%。1958~1959年,90%以上的农村妇女被动员出来参加生产,妇女的平均劳动日为每年250个左右,相当于男劳动力的四分之三;1961~1965年间,妇女的年劳动日约为180~200个,1966~1978年约为200~250个之间。1987年陕西长安和泾阳两县农村妇女每年劳动时间约为117天。[9]
1703184685
1703184686 宝森的禄村调查表明,在1990年,每户的平均农业劳动量,妇女一年总计约70天,男人为57天。这大大低于1938年对每户农业劳动的估计,这或许是缘于技术变迁和人均土地的减少。1990年各户平均耕种的稻田为4.5亩,比1938年平均8.8亩低得多。即便如此,女性农业劳动仍占总劳动量的55%。[10]
1703184687
1703184688 农村妇女的社会生产参与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三级跳”式的过程:从几乎完全不参与,到与男性劳动力平分秋色,再到以女性劳动力为主。对于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所占份额增大竟至于最终超过男性的现象,孙晓梅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两个:一个是农村妇女从不参加社会生产到参加社会生产;另一个是农村男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以致有学者做出了“农业女性化”的概括。据1988年推算,离土农民中男性为2.12亿,女性为0.69亿,分别占农村男女劳动力的47.1%和16.3%。[11]
1703184689
1703184690 根据河南林县的调查,全县36万成年劳动力。18万男性劳动力中实现非农生产转移的约14万人,占男性劳动力总数的78%;18万妇女劳动力中实现非农生产转移的为12600人,占妇女劳动力总数的7%。调查者称这种变化为“男工女耕”。[12]
1703184691
1703184692 朱爱岚是从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来解释“农业女性化”问题的,她说:中国当代农村研究揭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农业的女性化”问题。这里的关键之处是农村男性转移到人们优先选取的非农行业中,他们通常在离其家乡有一些距离的城镇就业,而将所有工作中最不受欢迎的工作——农活——留给了妇女。[13]乡村工业几乎全是男性掌管的,涉及经商或技术知识的角色也都几乎完全是为男性保留的,积累起来的资本也处于由男性控制的公共机构的管理之下。男性在国家结构中的主宰地位阻碍了妇女在结构方面的进步,甚至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经济中也是如此。[14]
1703184693
1703184694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 [:1703180937]
1703184695 1.活计
1703184696
1703184697 后村的田地共计2100亩,平均每户11.23亩,平均每人2.65亩。在土地拥有量上,北方农村与南方农村有很大不同,南方许多村庄人均土地耕种量早都降到1亩以下。旱地和水田对劳动力投入的要求也不大一样,北方比较粗放,南方更加精细一些。
1703184698
1703184699 宝森注意到中国农村妇女参加劳动的南北差异,她指出:“差异的简单化之说认为,妇女对中国南方种稻区的农业作出了更大的贡献。这被用来表明南方妇女是更平等的伙伴,而北方妇女则是较无经济价值的受赡养者。”[15]根据20世纪30年代的调查,在华南稻作区妇女承担了更多农田劳动(占16%),而在北方小麦区她们承担的劳动则较少(9%)。[16]过去国外研究者对中国有两个印象:一是男人干重活,女人干轻活;二是中国妇女几乎不干任何农活。[17]
1703184700
1703184701 北方农村妇女的不下地干活的确是早年的一个普遍规律,但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变迁,一切都已改变。南北妇女的差异大大缩小,只是劳动量上还是会由于气候和农作物的不同而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更加精耕细作,北方比较粗放;南方农闲时间短,北方农闲时间长;南方妇女的劳动日比较多,北方妇女的劳动日相对要少一些。
1703184702
1703184703 提到农村妇女的南北差异,后村的人们也有类似的看法:南方妇女由于风俗习惯的缘故,比北方妇女更多地下地干农活,也更能干。村里娶了南方媳妇的森家婆婆这样谈到媳妇:
1703184704
1703184705 她来到北方,比咱北方的小伙子还能干活。能背起一百多斤的粮食口袋。她1米6不到,长得瘦,麦收时俺们俩人抬一个口袋,人家自己搬起来就走。那力气大得吓人。
1703184706
1703184707 位于北方的后村的农作物可以被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年两季的,一种是一年一季的。
1703184708
1703184709 一年两季的农作物主要有:一季是小麦;另一季是玉米(或高粱、谷子,但后村以玉米为主)。
1703184710
1703184711 种植时间如下:上一年的秋后,收完玉米后,就种小麦。时间在中秋至霜降之间(公历一般在10月份,为期一个月);种之前,要浇地,浇透了,再耕地、翻土;然后上化肥(后村主要是氮肥、磷肥和钾肥,也有少量的农机肥,比如鸡粪或者畜肥);然后播种,播种后约5至7天,小麦出芽。在麦芽出土前要下地“扒畦埂”,“畦埂”就是在小麦田里一条条的小土坎,它的作用是把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在浇地的时候,便于一小块一小块地浇地。入冬以前(在11月底)还要浇一遍地,这叫“上冻水”,保证小麦在冬天不干死。浇完这一遍地,就等着下雪了。如果下雪了,地里的农活基本告一段落。如果没有下雪,在春节前还要浇一遍地(以前不用,这几年天旱,浇地很有必要,这一遍水叫“补冻水”)。
1703184712
1703184713 次年开春,一般在春分、清明期间(公历是3月21号)前后,又要给小麦浇一次水。这时期,小麦地里会长出许多杂草,主要是“麦蒿”,这种杂草很怪,专门长在麦地,如果不处理,它很快就蔓延一大片。这时候主要是“拔麦蒿”,“拔麦蒿”是农民——主要是妇女——最主要的活计。这期间,还要给小麦打药,因为小麦会生许多虫,比如“蜜虫”(是蚜虫的一种),还有红蜘蛛等等。等到5月份再浇一遍地,这一遍是为了长麦粒,所以,这一遍水叫“供麦粒”。到6月4号左右,麦子就可以收割了。
[ 上一页 ]  [ :1.7031846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