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88218e+09
1703188218
1703188219 一命任从刀下死,
1703188220
1703188221
1703188222 千金岂受中欺。
1703188223
1703188224 我今匪石情难转,
1703188225
1703188226 志夺秋霜意不移。
1703188227
1703188228 ……
1703188229
1703188230 三尺严章难可越,
1703188231
1703188232 百年心事向谁说?
1703188233
1703188234 但看洗雪出圆扉,
1703188235
1703188236 始信白圭无点缺!
1703188237
1703188238 她暗示歹徒并未能得逞,她还是“白圭无点缺”。看来她很在乎她的处女贞操。但要让后世冷酷无情的道学家看来,程女郎未能一死,纵仍“完璧”,也不值得表彰了。
1703188239
1703188240 读孟郊和程女郎的诗,不要以为他们就是宋、明道学家的同志,因为唐人心目中的“节”很可能与后世颇不相同,这可以由张籍那首极有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中看出。此诗本意是婉拒割据藩镇李师道的征召,这一点古来都无异议,问题出在“节妇”的比喻上。张籍当然认为这个假想的女子是节妇无疑,北宋初姚铉编《唐文粹》,也将此诗收于“贞节”类中,承认她是“贞节”的。但到了明、清文人眼里,她就大有问题了:“事夫誓拟同生死”当然是“起码的觉悟”;可是“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不就显出她心有所动、意有所悔了么?于是明、清文人开始怀疑、否认她是“节妇”:
1703188241
1703188242 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唐汝询《唐诗解》)
1703188243
1703188244 节妇之节危矣哉!(贺贻孙《水田居诗筏》)
1703188245
1703188246 然玩辞意,恐失节妇之旨,故不录。(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八)
1703188247
1703188248 自沈德潜否定这位假想女子的“节妇”资格之后,后来的许多唐诗选本都不再入选此诗。在那些戴着道学眼镜的明、清文人看来,这位既忠于丈夫、又通情达理能够尊重求爱者感情的唐代节妇是大大不够格的;她应该“还君明珠恨君意,闭门自咎涕涟涟”(瞿佑《续还珠吟》)。还是徐增明白唐人观念与后世道学家大不相同,在《而庵说唐诗》中有持平之论:“君子之道,贵在守己,不恶人妄为。若在今人,则怒形于色,掷珠痛骂矣。”仅此一诗,已可看出宋儒大倡礼教前后“贞节”观念的转变之迹【2】。
1703188249
1703188250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1703185992]
1703188251 (二)“节”、“烈”成灾
1703188252
1703188253 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听方苞抱怨过宋以前“节”、“烈”太少,但自“程子一言乃震动乎宇宙”之后,果然日益多起来。明太祖下诏:“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将“守节”与女方家族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因为促寡妇改嫁的动力通常都来自女家。“旌表节烈”遂定为常规,《明史·列女传》云:
1703188254
1703188255 明兴,著为规条,巡方督学岁上其事,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耀井闾。乃至于僻壤下户之女,亦能以贞白自砥,其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虽间有以文艺显,要之节烈为多。呜呼!何其盛也!岂非声教所被,廉耻之分明,故名节重而蹈义勇欤?今掇其尤者,或以年次,或以类从,具著于篇,视前史殆将倍之,然而姓名湮灭者尚不可胜计。存其什一,亦足以示劝云。
1703188256
1703188257 明、清统治者和卫道文人,就是要用这数不清的节烈“先进事迹”和遍布各地的“贞节牌坊”来鼓励礼教。各地官员要“岁上其事”,每年向上汇报本地的节烈事迹,以致出现了造假、虚报等弊(上级向下“压指标”、下级竞相浮夸搞攀比之类,在中国官场上源远流长)。
1703188258
1703188259 各种“节妇传”、“烈妇传”、“烈女传”之类,在明、清文人集子和地方志(也不外是这些文人们所撰)中大量可见。修《明史》时收集到“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入传308人。而在《古今图书集成》的“闺节”与“闺烈”两部中,收录明代竟近三万六千人。这里仅就几部明、清人文集中的标本略作考察。
1703188260
1703188261 《归庄集》,内有此类节、烈事传八篇。举卷七“洞庭三烈妇传”中一段为例:
1703188262
1703188263 己酉冬,余至洞庭山,知山中二十年之间有三烈妇焉。……马氏,同里周文遂之妻,年十七而归。后五年,文遂病;病且死,屡顾其妇,妇曰:君谓我年少不能守耶?以刀断左手一指,示夫为誓。文遂死,纳指棺中以殡。
1703188264
1703188265 这马烈妇后来因父母迫她改嫁,上吊自杀,年二十六。
1703188266
1703188267 《方苞集》,内有节、烈事传十六篇。举卷八“高节妇传”为例:
[ 上一页 ]  [ :1.7031882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