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198734e+09
1703198734
1703198735 至于规划铁路穿越山顶的路线,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铁路线应该沿着山脉陡峻的表面,穿过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开凿的重重隧道吗?如果选择这一路线,火车必须在弯曲的峡谷中通行,在悬崖峭壁旁迂回前进,在陡峻的斜坡上上下颠簸,在之字路上蜿蜒前行,还要穿越在山体上开凿的重重隧道。工人们不得不忍受高海拔地区酷暑炎炎的夏天和塞拉岭令人恐惧的寒冬,铁路线还必须经过唐纳探险队全军覆没的地方,在那里,唐纳探险队被暴风雪困了整整四个月之久,被困期间甚至发生了食人惨剧。了解了这段历史之后,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高层一度曾考虑在塞拉岭上开凿一条完整的通道,来避免所有这些危险的可能性。根据设想,这条隧道长5英里(8千米),宽16英尺(4.9米),高32英尺(9.8米),位于海拔1000英尺(305米)的地方。隧道的入口位于唐纳峰的南侧,出口应该位于内华达一侧的科德斯特里姆。据估算,在19世纪中期,这条隧道每英里将耗资100万美元。至于工人们在那条望不到边际的黝黑隧道里工作将面临怎样的危险,公司高层似乎并没有考量。公司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选择了一条最安全的线路。他们不再修筑5英里(8千米)的隧道,决定在山体表面修筑铁路,即便如此,也需要在山体上开凿15条较短的隧道。[8]
1703198736
1703198737 在迎接最大的挑战,也就是距离萨克拉门托105英里(169千米)的6号隧道或峰顶隧道之前,铁路华工已经开凿了5条隧道。另外7条隧道全部位于距离峰顶8英里(12.9千米)的范围内,剩下的两条隧道位于与内华达州交界处的东侧。大部分隧道并不是直的而是弯曲的,这就增加了工程的难度,对铁路华工的要求也就更高。例如13号隧道里有一个急弯,当时钻孔工作在山体两侧同时进行,在急弯处会合时,两条线路只差两英寸(5厘米)便可迎头相遇。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竞争对手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修筑的路段只需开凿4条隧道,而且长度要短得多,山体的岩石也没这么坚硬。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开凿的隧道长度是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3.5倍。不过因为山体的岩石足够坚硬,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修筑的大部分隧道不需要用木材加以巩固。在15条隧道中,除了在一条隧道中看到寥寥几个白人工人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铁路华工”。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工程师吉利斯说,峰顶地区的铁路华工一度多达9000人,他称赞铁路华工是“所有工人中,最稳定、最勤奋的一个群体”。[9]
1703198738
1703198739 在这条铁路线的修筑过程中,铁路华工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在所有这些成就中,开凿峰顶隧道堪称最大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更因为长度、天气状况以及岩石的坚硬程度导致的开凿难度。在穿越塞拉岭的过程中,这是最难攻克的一道难关。这条隧道位于塞拉岭峰顶,几乎和唐纳峰的山口持平。修筑好的隧道总长度达1659英尺(506米),接近1/3英里,相当于5个足球场的长度。这条隧道宽16英尺(4.8米),高23英尺(7米),最深处距离山体表面124英尺(37.8米)。雪上加霜的是,这条隧道的东侧要比西侧低30英尺(9米),形成一个巨大的斜坡,开凿隧道和铺设铁轨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铁路华工同时负责这条隧道和其他隧道的开凿。[10]
1703198740
1703198741 1865年秋,公司安排工人开凿这条隧道,但早早到来的暴风雪使工程被迫暂停。天气转暖之后,开凿工作继续推进。铁路华工日夜不停地工作,以期早日凿通隧道东西两侧的入口。如果只用凿子和锤子,每天只能开凿一两英寸,因此铁路华工先用炸药对山体进行爆破,然后再把碎石运走。许多铁路华工因丰富的经验、突出的能力和娴熟的技巧脱颖而出,但是只有最优秀的工人才被安排参与峰顶隧道的开凿工作,数百名华工成为公司的主力和精英。[11]
1703198742
1703198743 每条隧道入口都安排有三四十名工人,他们在一个白人监工的督促下工作。这些工人又以三人为单位,分成多个小组。小组内的一名工人找到一条合适的裂缝后便开始钻孔,然后放置一个3英寸(7.6厘米)或五六英寸长的无角钢钻。小组内的另外两名成员则共同使用一个8磅(3.6千克)重的大锤,敲击钢钻的一侧。随后,钢钻就会旋转1/4圈,探入岩石内部,随着砰砰的敲击声,钢钻又转了1/4圈。这个过程有时被称为“双手锤”钻孔,需要两名工人的密切合作、娴熟的技巧、精密的心思以及持久的耐力。这份工作的艰苦可以说是难以想象,一个小组持续工作8小时,也只能钻3个直径2.5英寸(6.4厘米)、深2.5英尺(0.8米)的小孔。两支队伍钻孔时会位于错开的高度上,四五个小组的人在山体表面作业,称为“顶部”,其他小组成员在路基上作业,称为“底部”,负责清理碎石。在两个高度上同时作业就不必使用脚手架,清理碎石的效率也会更高。
1703198744
1703198745 想象一下隧道里的噪声、震动、疲劳以及地狱般令人毛骨悚然的生活,整条隧道里只能用油灯或烛光照明!隧道里充满了岩石粉尘,上次爆炸产生的刺鼻的烟气久久不散,冰冷刺骨的水滴从岩石的缝隙中滴下来,到了寒冬时节,巨大而尖锐的冰柱挂在半空中。气温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空气中的岩石碎片随时有可能飞到嘴里或眼里。片刻的分神、计错时间或其他简单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手、胳膊或手指受伤。在这条巨大而黑暗的山体隧道中,开凿工作从未停止,工人们分为3班,每班8小时,夜以继日地工作,整整一年都是如此。[12]
1703198746
1703198747 挖掘工作日夜不停地从1866年的夏天持续到秋天,1866年到1867年的冬天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寒冷的冬天,1866年11月到1867年5月,24场暴风雪让峰顶地区堆积了一望无边的皑皑白雪。E.B.克罗克轻描淡写地提醒在纽约等得不耐烦的科利斯·亨廷顿,峰顶地区“在暴风雪中变得寸步难行”,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暴风雪从2月18日持续到22日,地面上的积雪厚达6英尺(1.8米)。还有一场暴风雪持续了两周,仅清理铁轨和路基上的积雪就需要数百人。[13]
1703198748
1703198749 地面上的积雪越来越厚,为了在峰顶隧道继续工作以及在其他地区休息,工人们不得不在雪堆下挖掘洞穴。雪堆下的洞穴像迷宫一般,连接着生活区域、不同隧道的入口以及工作区域。这简直闻所未闻,但为了在难熬的严冬继续挖掘工作,这种方式又是必须的。挖掘隧道是最耗时的任务,为了保持施工进度,必须日夜不停地挖掘。[14]
1703198750
1703198751 在山体表面钻孔时,铁路华工会先用钻子和锤子在坚硬的花岗岩表面打孔,然后在钻好的孔里放置炸药、引线、黏土、沙子和干草,并把它们压实。工人们点燃引线后,迅速逃离洞穴,随后,好似加农炮炮声的爆炸声就会传来。火药炸开了坚硬的岩石,产生了浓重的烟雾,在搬运岩石碎片和继续钻孔之前,铁路华工必须将这些烟雾驱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群山深处回荡,并不是所有钻好的孔都会被用到,今天,我们仍能在岩石周围或隧道里发现保存完好的钻孔。我们无法想象,工人们是如何在这些冰冷污秽、四处通风、阴暗潮湿的洞穴中生存的,更别说还要承担艰苦而繁重的工作了。
1703198752
1703198753 当铁路华工在峰顶修筑铁路时,阿尔弗雷德·哈特拍摄了许多关于他们的照片。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工人都以群体出现,而且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重在展现这一区域的粗犷崎岖,但是偶尔也可以看到个人。例如在《峰顶隧道入口附近的工人和岩石》中,画面近处可清晰地看到6个华工,他们正在用钻子和锤子砸碎岩石。他们衣着相似,但也不完全一样。一些人穿着皮靴和工装裤,另外一些人则穿着浅色的棉质束腰外衣。他们的太阳帽样式各异。在《锡斯科的扫雪车》中,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哈特重点拍摄了一位华工,他戴着西式帽子,站在一辆巨大的扫雪车前。人们可以通过对比大体明确扫雪车的大小以及5月末峰顶地区雪堆的厚度。工人们为了保护铁路线,在峰顶地区修建了长达数英里的雪棚,《在峰顶地区修建雪棚》就展示了部分修建场景。虽然华工中也有部分熟练的木工,但画面中的中国人似乎只是一名助手。他站在一旁盯着摄影机,脚步轻盈,就像幽灵一般。[15]
1703198754
1703198755
1703198756
1703198757
1703198758
1703198759
1703198760
1703198761
1703198762
1703198763
1703198764 在哈特拍摄的关于峰顶地区的两幅最具美感的照片中,显示了天气好转时峰顶地区的风景,这两幅照片依旧以站立的中国人为主角。众所周知的《运茶水的人》——哈特称之为《前往东侧入口:峰顶西侧唐纳湖段铁路线上的8号隧道》——描述了一位华人用扁担挑着两壶茶水,分发给自己的同胞的情景。水壶是可以重复使用的陶器,沏茶用的茶叶可能来自中国。他独自站在画面中,脸埋在阴影里,穿着高筒皮靴和束腰外衣,戴着一顶太阳帽。在他上方的悬崖峭壁上,一棵针叶松顽强地生长着。这一场景足以让观者震撼,人类似乎并没有征服这座粗犷巍峨的大山,但周围的碎石表明,人类曾在此与大自然进行过激烈的斗争。
1703198765
1703198766
1703198767
1703198768
1703198769 在《西峰东坡的科德斯特里姆》中,3个铁路华工站在塞拉岭上的一座湖泊旁,湖水清澈见底。鉴于地面上并没有积雪,因此可知当时应该是夏天或秋天。其中一个男子穿着黑色的宽松衣服,戴着圆顶礼帽,或许他把辫子垂在胸前。他看起来并不像铁路工人,或许他是个包工头或营地里的职业赌徒?第二个人也面向镜头,穿着围裙和皮靴,看起来像个屠夫或厨师。第三个人是所有人中最清晰的,他应该是个运水工,用扁担挑着两个小桶或小罐。他站在木制的码头上,准备把肩上的容器放进湖里清洗。三个人后面是一间木屋,一个破旧的木制车轮和手推车上的其他部件被扔在地上,表明这里很久以前是铁路工人聚集的营地。这张照片显示,铁路沿线的华人是有分工的,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
1703198770
1703198771 哈特的许多照片都意在凸显山脉的粗犷之美、建设工程的巨大规模以及周围的环境。比如《唐纳湖,7号隧道和8号隧道,远处是东部的峰顶》,这幅照片是从6号隧道上方拍摄的,向我们展示了工人开辟路基需要完成的巨大工作量。因为铁轨还没有铺设,因此可以断定这张照片拍摄于1868年6月之前。从这张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两条轨道。一群穿着时髦的男女站在建好的路堤上,俯瞰下方壮丽的景色,不过他们的站位相当安全,远离悬崖峭壁。铁路华工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属于亚热带气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加州的气候和环境与他们的家乡截然不同,当他们站在那里欣赏这些壮丽景色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涌出什么感受或想法呢?他们会为高原壮丽的景色感到赏心悦目,还是只想尽快离开这里?
1703198772
1703198773 在拍摄这张照片的不远处,哈特又站在6号隧道的上方拍摄了另一张照片——《峰顶隧道之上的木屋,远处是落基山脉》,从这张照片看,这片土地是贫瘠的,几乎没有什么植被。他将位于6号隧道中点的竖井放在了画面中央,周围是工人居住的简易的小木屋。
1703198774
1703198775 在一张绝妙的照片中,哈特拍摄了峰顶隧道的内部场景,当时这条隧道尚未完工。利用未知的光源,哈特试图展示这条隧道的黝黑狭窄,就像一个人工打造的洞穴。由于山体的局限,整条隧道给人一种不适的感觉,营造了一种可怕的氛围。在隧道远端,观者可以模糊地看到两条水平坑道,一条在隧道的“顶端”作业,另一条在路基上。
1703198776
1703198777
1703198778
1703198779
1703198780
1703198781
1703198782
1703198783
[ 上一页 ]  [ :1.7031987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