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204739e+09
1703204739
1703204740 [685] 《通典》卷12《食货·轻重》,卷6《食货·赋税下》。
1703204741
1703204742 [686] 《唐会要》卷66《太府寺》。
1703204743
1703204744 [687] 《旧唐书·魏元忠传》。
1703204745
1703204746 [688] 《资治通鉴》卷212,《唐纪》玄宗开元十年。
1703204747
1703204748 [689] 《新唐书·兵志》。
1703204749
1703204750 [690] 《文献通考》卷151《兵考》。
1703204751
1703204752 [691] 《玉海》卷138引《邺侯家传》。
1703204753
1703204754 [692] 《资治通鉴》卷212,《唐纪》玄宗开元十年、十一年、十三年。
1703204755
1703204756 [693] 《唐会要》卷72《军杂录》。
1703204757
1703204758 [694] 《玉海》卷138引《邺侯家传》。
1703204759
1703204760 [695] 《资治通鉴》卷213,《唐纪》玄宗开元十六年;卷214,开元二十五年、二十七年。
1703204761
1703204762 [696] 《唐会要》卷78《诸使杂录》。
1703204763
1703204764 [697]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全唐诗》卷426。
1703204765
1703204766 [698] 《唐六典》卷7《尚书刑部》,卷23《将作监》,卷6《尚书刑部》。
1703204767
1703204768 [699] 《新唐书》卷46《百官志》。
1703204769
1703204770
1703204771
1703204772
1703204773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个人权利与社会控制 [:1703201399]
1703204774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个人权利与社会控制 5 户籍制度(以役法为中心)
1703204775
1703204776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个人权利与社会控制 [:1703201400]
1703204777 5.1 唐后期到宋:以役户为主的户籍制度
1703204778
1703204779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个人权利与社会控制 [:1703201401]
1703204780 5.1.1 唐后期的户籍制度
1703204781
1703204782 5.1.1.1 政治结构与权利分配
1703204783
1703204784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奉命讨伐杨国忠”起兵,爆发“安史之乱”。肃宗靠朔方军和各地节度使取得皇位、平定了安史之乱,“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类”[1],又改采访使为观察处置使由节度使兼,节度使辖区与道交织混同。吐蕃东犯,不得不以部分安史旧部为节度使。中央在藩镇设监军院,藩镇在京师设有进奏院,名义上奉行朝廷的法令,但实际上“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还“结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縻而已”[2]。以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朝廷不仅无力消灭藩镇,藩镇反叛、少数民族入侵、经济困难时,还得依赖藩镇支持。因此,“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3]。
1703204785
1703204786 在安史之乱中,禁军不断扩充。由于丧失对武官的信任,肃代以后,宦官执掌禁军,充任内枢密使。枢密使参与决策,“权倾于宰相”[4];神策中尉拥兵挟制天子,以致唐后期大部分皇帝都由宦官废立甚至杀害。一些皇帝也试图依靠官僚集团的力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也被称为“内相”[5],但官僚集团内部又形成朋党之争。由于财源不足,掌财政的度支使和掌税收的盐铁使多以宰相兼任,与掌赋役的户部使合称三司使,昭宣帝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6]。
1703204787
1703204788 5.1.1.2 土地、赋役和户籍制度
[ 上一页 ]  [ :1.7032047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