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26347
1703226348
[10] Isiaih Berlin,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246.
1703226349
1703226350
[11] Johann Herder,Philosophical Writings,ed. Michael N. Forst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80-382.
1703226351
1703226352
[12] 诗歌部分引用梁实秋的译文,但稍有修改。——译者注
1703226353
1703226354
[13] Sellars and Yeatman,30.
1703226355
1703226356
[14] Justin McCarthy,Death and Exile:The Ethnic Cleansing of Ottoman Muslims,1821-1922(Princeton,N.J.:Darwin Press,1995),164.
1703226357
1703226358
[15] Justin McCarthy,Death and Exile:The Ethnic Cleansing of Ottoman Muslims,1821-1922(Princeton,N.J.:Darwin Press,1995),164.
1703226359
1703226360
[16] 这段时期的巴尔干历史显然是个有争议的主题。我并非意指奥斯曼帝国和穆斯林是暴行之下的无辜受害者;在漫长的世纪怨恨纷争中,各方都有恶行出现。我的目的并不是在这里为那段历史时期做一个平衡分析,我只是希望能够帮助西方和非穆斯林读者了解当代穆斯林对西方世界的看法。
1703226361
1703226362
[17] Simon C. Smith,Britain’s Revival and Fall in the Gulf(New York:Routledge,2004),3.
1703226363
1703226364
1703226365
1703226366
1703226368
上帝与黄金:英国、美国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第22章 文明的外交
1703226369
1703226370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应该可以预见美国政策和态度当中一些显著的、有希望是有益的变化,不过对于美国那些最为慷慨激昂的批评家来说,这些变化是远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的。而且这些人不可能注意到,众多穆斯林和阿拉伯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对海洋体系和当代世界不满的根源所在的。
1703226371
1703226372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无能为力的。美国人不可能改变盎格鲁-撒克逊的本性。他们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很好的改革,但绝不会摒弃这个制度,或是放弃营造海洋体系的努力。而且只要美国人关注良好的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状态,他们就不可能对中东石油市场的情形漠不关心。美国文化会不断创造出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这对一些人而言是烦恼的,而且在高科技的帮助下,这些东西只会越来越便宜,并迅速传遍全世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了参与海洋体系的秘密,竞争将会逐步变得更加艰苦。海洋体系仍将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另外,经济和文化变革的步伐也不会放缓。
1703226373
1703226374
其他地方的发展并不阻碍阿拉伯世界和其他努力跟上的社会制定议程。赫尔德在1793年就曾做出这样的观察,
1703226375
1703226376
(当)一两个国家在短时间内获得的发展在从前可能是需要经过几个世纪才能达到的时候,那么其他国家不能也不想让自己滞后几百年,因为这对自己的国家会造成代价惨重的损害。它们别无选择,必须一起前进;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再有机会成为“蛮族”;作为一个蛮人将会遭到欺骗、践踏、鄙视和虐待。这个时代,世界形成了一个运转着的链条,其中任何一环就算想要却也无法抵抗它的进程。[1]
1703226377
1703226378
1703226379
1703226380
红皇后告诉爱丽丝:“在这个国度中,拼尽全力地奔跑只不过是为了维持在原地而已。”但对那些尽全力奔跑却仍然落在后面的人,又会发生什么呢?
1703226381
1703226382
阿拉伯世界不太可能迅速提高能力以求紧跟全球变化的脚步。不仅阿拉伯世界如此,很多社会或群体也是一样,比如其他的穆斯林群体、俄罗斯、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主要部分。在其社会当中同样会有很多冲突,比如民族之间、社会精英和群众之间,等等。当一个国家内部一些群体比别人跑得更快的时候,就会有冲突出现。即使是那些新近崛起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也很可能随着变革速度加快、社会压力和冲突增加等问题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703226383
1703226384
众口难调,我们将会面对一个各方都不满意的局面。辉格派不会搭建一个全球的通天塔,一套使得整个世界黯然失色的单一法律和价值观,但那些抵制和反对辉格文明的人却还是无法摆脱它的存在。
1703226385
1703226386
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却像是我们将会拥有的世界。
1703226387
1703226388
当美国人在寻求方法面对这个困难并时而伴有危险性力量之时,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求助于一位著名的知识分子和神学家,他的深刻见解成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哲学依据: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20世纪的美国没有谁可以像这位理智的新教牧师那样对英美世界观的核心要素进行如此完整彻底地阐述,同时又加以批判,他是新正统派神学的代表,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基督教神学家。曾是信义宗信徒的尼布尔,后来受到安立甘宗的强烈吸引,有着托马斯·克兰默激进宗教观点印记的《公祷书》对他产生了尤其巨大的影响。《公祷书》中的认信和不确定性之间、信仰和自省之间的精妙平衡与尼布尔关于人类社会和政治本性的最深信念产生了共鸣。
1703226389
1703226390
尼布尔的主要成就是把基督教核心教义和当代人类的困境结合起来——原罪。当时乐观的基督教自由派确信以历史为目标的战争有可能会赢,人类的努力可以迅速地把我们带回黄金时代,因此对这一教义不屑一顾;在尼布尔看来,这一学说正是自诩为乌托邦的缔造者所遭遇的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尼布尔认为原罪的存在和力量是人类社会作为整体而言的强大推动力。
1703226391
1703226392
原罪这一教义带着强烈的宗教谱系;它坚固地植根于保罗书信当中,并深刻影响了希波的奥古斯丁(St.Augustine of Hippo)——他至今仍是西方基督教传统中最重要的历史思想家。马丁·路德对这一教义的使用有助于形成宗教改革中对于因信得救的理解。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个观念在英美文化中发挥着持续且与日俱增的作用。尼布尔把宗教改革和英美世界观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纳入了自己的表达之中。
1703226393
1703226394
尼布尔的理论在另一方面也具有经典英美特色。原罪理论是从基督教信仰中出现的宗教教义;尼布尔是无神论者和非基督徒喜爱的神学家,时常受到他们的热捧或嘲弄,他重新提出这个理论,使得无论拥有何种信仰的外交政策学者都能够在无损自身宗教特点的前提下用它作为分析工具。
1703226395
1703226396
尼布尔的原罪理论并不是因逐字研读《创世记》而得来。尼布尔认为原罪是人类存在的普遍性事实,全体人类共有的系统性错误,在此基础上人类拥有真正公正的世界观。基于这一观点,原罪严重扰乱了人们的道德生活,给个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问题,但它在社会生活、政治和民族文化关系这些层面上发挥了更大的效用。
[
上一页 ]
[ :1.7032263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