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238305e+09
1703238305 图中只画出了第一次返航的路线。哥伦布在向西航行时聪明地利用了信风,返航时则借助了西风带。
1703238306
1703238307
1703238308
1703238309 但是,尽管西半球被授予了西班牙,西班牙人却并没有征服其中的所有土地。受他们控制的那部分土地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从大西洋的风向图上可以看到,信风的方向是吹往西南,所以哥伦布没有沿正西方向,而是沿西—南—西方向横渡大西洋,结果他到达的是现在被称为西印度群岛的位置。在后来的航行中,他到达了南美洲和中美洲。由于巴拿马地峡十分狭窄,他也听说了太平洋的存在。不出几年,西班牙人越过了地峡,在太平洋海岸建造了船只。但是,哥伦布从不知道北美洲的存在。因此,西班牙的统治从西印度群岛延伸到墨西哥,在南方则沿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将拥有贵金属矿产的山区全部包括在内。土著居民或被杀害,或迫于武力而改宗,并被卖为奴隶,成为其新主人的苦工,这使得在西班牙人征服的土地上,甚至连通用语言也变成了西班牙语。
1703238310
1703238311 在墨西哥被征服之际,麦哲伦正在努力完善哥伦布的工作,为了谋取香料贸易的利益,他向西航行到了东印度群岛。身为葡萄牙人的他亲自游历了东印度群岛,或许还到过摩鹿加群岛④ ,并意识到香料贸易是巨大的财富之源。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牙人对于从西边前往东印度群岛不感兴趣,西班牙人则对香料贸易没有多大的兴致,但是与葡萄牙的竞争促使他们也为麦哲伦提供了资助,就像他们曾经给予哥伦布帮助那样。
1703238312
1703238313 麦哲伦的工作兼具迪亚士和哥伦布两人之功。与迪亚士及其前任相同的是,他必须找到一条从南边绕过把大洋分隔开的广袤大陆的通道,而与哥伦布的相似之处在于,他必须横跨从未有人穿越过的浩瀚大洋。所不同的是,他南下的航程比迪亚士走得更远,他跨越的大洋比哥伦布跨越的更大。然而,正因为类似的困难过去已经有人克服过,这使得他取得成功的希望也更大,因为水手们比从前更乐意继续干下去,尽管实际的困难比从前要大得多。
1703238314
1703238315 虽然麦哲伦身死途中,他的尝试却取得了成功。他们从西边抵达了东印度群岛,并把那里的香料(丁香)带回了家乡。远东的土地为西班牙所有,而西班牙的占领也留下了果实——菲律宾至今仍然背负着一位西班牙国王之名。⑤ 西班牙统治这里达四个世纪之久,其中有三个多世纪,驶往这里的是来自西边的西班牙船只,而不是从东边来的葡萄牙船只。当西班牙人与摩尔人鏖战之时,教皇把一份有名无实的统治权赋予了他们,结果菲律宾直到今天仍然在承受这一恶果。
1703238316
1703238317 然而,西班牙人去往东印度群岛的路线却是一条失败之路。西线不仅要比东线长得多,而且这条超长的路线要跨越达半个地球之宽的广阔大洋(一端是中国北部,另一端是南美洲的南部)。这片浩淼的水域中没有陆地。海上运输比陆地运输更为容易,对于给定的结果也比陆地上花费的能量更少;但是人只有在陆地上才可以生产东西——使能量成为可用的。在这片茫茫大海上,什么东西也生产不了。遥远的东印度群岛只有香料,而且只有葡萄牙人看重它的价值,西班牙人并不把它当回事。西班牙人瞧不起经商,他们眼里只有黄金和白银。
1703238318
1703238319 因此,海洋一体性的发现使葡萄牙人取代阿拉伯人控制了世界贸易,而地球形状的发现使西班牙人控制了美洲的大部分,尽管这片大陆上的巴西为葡萄牙所有,因为人们认为它处在属于葡萄牙的那一半世界之内。
1703238320
1703238321 ① 阿格里科拉(Agricola,公元 40—93 年):古罗马将军,曾任不列颠总督,在任时征服了苏格兰,直到高地地区边缘。
1703238322
1703238323 ② 指英国。
1703238324
1703238325 ③ 诺恩(Non)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不”。
1703238326
1703238327 ④ 摩鹿加群岛(Moluccas):在印尼语中称作马鲁古群岛(Maluku)。
1703238328
1703238329 ⑤ 1542 年,继麦哲伦之后来到菲律宾的西班牙航海家洛佩兹,以当时的西班牙王储菲利普(Felipe)的名字将该群岛命名为菲律宾群岛(the Philippines)。
1703238330
1703238331
1703238332
1703238333
1703238334 地理与世界霸权 [:1703237115]
1703238335 地理与世界霸权 第 10 章 大洋:大洋强国——荷兰与法国
1703238336
1703238337 大洋的发现,在一段时期内让西班牙和葡萄牙分享了由此带来的利益;在教皇权威的支持下,他们的饕餮大宴看起来像是会永久持续下去。但是,教皇既不能改变地理条件,也无法改变这些条件对于人们的心灵所产生的支配作用。
1703238338
1703238339 我们已经知道,水路运输之所以优于陆路运输,是因为在远距离输送货物时,前者比后者的费用更为低廉。伊比利亚半岛虽然面向大洋,但是对于大部分运往欧洲大陆的货物来说,这个与欧洲其他地区几乎隔绝的半岛显然并不是一个适宜的卸货地。威尼斯背后的伦巴第平原是一片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部分缘于其自身的富庶,部分缘于我们已知的其过去的环境。里斯本的背后却是人烟稀少的地带,与伦巴第平原完全不同,西班牙的大多数地区均为贫瘠的高原。因此,运入里斯本的大部分香料必须通过较便宜的货物运输路线,才能转运到内陆地区。
1703238340
1703238341 我们在此无法详尽讨论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起因。在很大程度上,这两者都源于当时的人们具有比从前更为广阔的视野,而这种视野,则来自我们所知的由地理条件支配的历史事件的刺激。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文艺复兴影响了整个欧洲,但是宗教改革开展得最如火如荼的地区,却是距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地最远的那些地区,这就如同在未受犹太教影响的土地上,基督教的地位是最为稳固的。与一直处在罗马教廷管辖下的地区的居民相比,天主教会的教义对于那些地区的居民的吸引力要小得多,更何况二者所在地区的地理条件也有所不同。北欧的历史动量不同于南欧,天主教会这部机器与那里的环境不太适应,存在更多的摩擦。印刷术的发明使北欧的这些地区节省了巨大的能量,这些节省的能量被转作他用,尤其是使新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去。因此,在北欧与南欧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对抗,这种对抗一有机会就会变得十分明显,这是不足为奇的。作为新教徒的荷兰人于是就起来造了天主教西班牙的反。
1703238342
1703238343
1703238344
1703238345
1703238346 图 10-1 莱茵河河谷
1703238347
1703238348 莱茵河河谷平原的周围全是高地,与外界几乎呈隔绝状态。
1703238349
1703238350
1703238351
1703238352 荷兰人的能力以及他们争取自由的愿望取决于地理因素的作用。在中世纪时,逐渐开化的北欧与已经文明化的南欧之间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摩尔人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而陆地上又没有道路,于是河流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欧洲北向的河流中,只有莱茵河发源于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再者,从西欧地图上可以看到,深邃的莱茵河谷所穿过的重重高地,海拔均达到数百英尺。这条河谷是西北欧的主要通道,来自英格兰的羊毛(中世纪的英格兰就类似于现在的澳大利亚),就是经由这条通道运往佛罗伦萨和比萨等意大利北部的制造业重镇的,因为这些城市中有消费得起上好的毛织衣物这类奢侈品的居民。羊毛属于大宗商品,这也促进了其他商品的运输。最终,在有大量羊毛输入的尼德兰出现了许多毛纺厂。这些制造业城镇均位于现在的比利时境内,不过荷兰的重要性也随着比利时的发展与日俱增。比利时人很少出身于水手,而荷兰人则堪称现代意义上的海员。作为近岸浅海岛屿上的居民,他们只能靠捕鱼勉强维持生计。此后,当富裕人口逐渐向西部聚集时,他们通过向富人社区供应鱼类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随着捕鱼业的兴旺,荷兰人的财富和渔民的数量也增加了。这样的交流很自然地导致了比利时商人雇佣这些渔民从事海上运输。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人口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以水手为业,因为只需很少的船只就足以运载送往伊比利亚半岛的所有香料和金银。由于荷兰拥有的船只数量庞大,当为自由而战的战斗无望取胜时,居然有人认真地提议,将所有荷兰人都转移到船上,到海外另寻一个新家园。因此,在尼德兰有商人群体和商船,而从这里往南,有进入欧洲大陆心脏地带的最便利的水道。这就难怪比利时城市安特卫普会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商业中心,而荷兰人在从事其他贸易的同时还兼营香料运输,并从中赚取了巨大的利润。
1703238353
1703238354 尼德兰的比利时部分与海相通,但这里的居民是商人和制造业者,而不是海上承运商。东印度群岛的财富滚滚流入这个地区,但他们的土地却不易防守。荷兰人第一个享有自由的中心位于莱茵河入海口外最远的岛屿上。他们可以引水淹没自己的土地,使来犯的敌人遭殃(他们也确实这样干过),而自己却能乘坐平底船接近被围困的城市,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拥有了制海权。比利时则没有这些优势,所以未能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而荷兰不仅成了一个商业国家,而且一度成了海洋世界的霸主。
[ 上一页 ]  [ :1.7032383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