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48742
1703248743
霸权的第三种职能是赞助(sponsorship),包括执行规则、规范和协议,决策制定过程,以及安全维护以增进贸易和金融。[102]自由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一致认为,唯有霸权国才有这样的执行力,因为霸权国在物质权力上具有优势。在他们看来,美国霸权在其他重要的行为体眼中是具有合法性的,美国的领导和执行力有益于全球稳定及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对于这些说法,的确有不少实证的支持,但是,这些来自美国之外的声音,总是出自那些美国盟国的保守派政客,或是个人受过美国恩惠的独裁政权的领导人。在冷战期间,西德的保守派之所以欢迎美国的领导,是为了抵御苏联的权力,并制约其社会民主党对手。在不同程度上,韩国、越南、菲律宾、伊朗、埃及和各个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导人,均依赖于美国的外交和军事援助。为了确保美国的援助,这些领导人乐于在公开场合说美国想要听到的话。相比之下,他们的对手则把美国的影响力视为倒退,因为美国支持的政权反对民主和人权。
1703248744
1703248745
冷战结束以来,对美国领导的诉求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如前所述,对美国的军事、经济倡议的反对则相应地增加了。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已经经历了一种转变,其形象由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修正主义国家。[103]据2007年初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对国际体系持不同愿景的国家在数量上明显增加。当受访者被问及哪个国家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加拿大与日本均得到54%的受访者的认可,高居榜首,其次是法国(50%)、英国(45%)、中国(42%)和印度(37%)。[104]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受访者并不认为美国是在为国际社会谋利益。无论美国曾经拥有怎样的合法性,其合法性都已经遭到了明显的侵蚀,比如,全球各地的公众都特别担心美国使用其军事权力的方式。[105]比如,据2012年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除美国外,多数国家的受访者(在印度这一单个案例中是相对多数的受访者)反对美国在国外(尤其是在调查所涉及的各国)使用无人机。[106]
1703248746
1703248747
领导权与合法性是紧密相连的,而执行力显然取决于后者。当美国的执行力被视为合法时(例如,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和利比亚),国际支持便会接踵而至。有了国际支持,美国才能获得相关区域和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支持。执行力的合法性的关键不仅在于对威胁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而且美国需要承诺,会为了谋求共识而制约其军事行动。此外,还需在执行过程中实现协同决策。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政府为了解放韩国而赢得了支持,入侵朝鲜时则没有获得支持;老布什政府赢得支持是因为要解放科威特,而不是推翻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政权。当小布什坚持要以推翻萨达姆政权为目标而入侵伊拉克时,他无法赢得北约或联合国的支持。当美国政府在缺乏国际机制支持的情况下发动战争,就不得不临时拼凑一个联盟,而这样的联盟多半是建立在贿赂与威胁之上的。接下来,美国的地位便出现了陡然的下滑,这些都发生在伊拉克的叛乱爆发之前。
1703248748
1703248749
从这些经验中获得的理论、政策教训是直截了当的。对于执行力而言,物质权力是一个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执行力取决于合法性,而合法性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乏合法性,那么即便能成功地执行,如同美国的案例,也不会被其他国家视为合法,甚至可能被视作是为了扩大权势。比如,美国入侵伊拉克就被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舆论视为扩张。这样的认知会损害美国领导的合法性,并使未来的执行变得更困难。
1703248750
1703248751
赞助战略可能需要运用威胁或使用武力,而美国则力图达到理论上的预期。自1946年以来,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专业知识和能力,参与的战争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英国和法国是例外,这主要是因为,这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还打了不少殖民地战争。[107]自由主义者倾向于淡化或忽略霸权的军事要素,更关注经济倡议与软权力。在他们的著述中,暴力隐没在背景之中,而大量的倡议和规则跃然纸上。伊肯伯里断言,尽管美国提供了安全,其对于公然侵略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自我约束和克制。[108]然而,从历史记录看,情况并非如此。
1703248752
1703248753
安全的执行力是赞助概念的基础。赞助需要加强全球安全及其规则、规范的意愿,或者至少,能够承担这么做的成本。不过,赞助也要求最强大的国家保持克制,不得采取单边行动和先发制人。赞助战略必须响应集体感知的需求,其执行必须获得其他行为体的广泛联盟的支持——最好是获得积极协作的支持。在广泛决策与共识的情境下,赞助战略可以使用物质权力。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所说的那样,赞助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接受动员行动的责任”的意愿。[109]
1703248754
1703248755
为什么国家应该成为赞助者?即使一个大国并不想建立霸权,也可能会成为赞助者。一个处于衰落状态的国家,希望通过执行普遍接受的规范,来重新获得原有的地位。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可能成为赞助者。它可能希望增强自己的合法性或威望,这样其他国家会愿意接受该国在其他议题上的领导。一个大国也可能会这么做,或者与其他国家共同成为赞助者,因为大国的领导人认为,维持当前的安排更有利。或许,国家担心发生混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总之,赞助和执行力的动机既可能是自身利益,也可能归因于区域或全球的规范。[110]
1703248756
1703248757
自利(self-interest)是政治词汇中一个比较含混不清的术语,却时常被现实主义者援引,用以对任何政策进行事后的解释。现实主义者将自利等同于安全,自由主义者则将其等同于财富,而建构主义者则致力于重构对行为体的不同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站在建构主义者一边,我们主张行为体的目标因其重要性、框架和追求而各不相同。相应地,我们必须避免将自己的构想强加于领导人或其国家,而应努力理解领导人及其国家如何框定和应用利益的概念。历史说明,在同样的决策精英圈子里,对于利益的诠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人们都不愿在自己的目标中作出艰难的抉择,而决策者也是如此;对圈外人而言,决策者构建的利益会显得自相矛盾,甚至看上去不合理。
1703248758
1703248759
修昔底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认知是有区别的。对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人来说,霸权与荣誉(timē)相关——霸权是荣誉的奖品。[111]在古希腊,作为成就的奖励,荣誉是以非正式的方式,由古希腊共同体自愿授予的,是否保持荣誉也要经过古希腊共同体的准许,而非通过武力。鉴于斯巴达与雅典在波斯战争期间的贡献,它们获得了荣誉。此外,雅典的荣誉还源自它的知识和艺术成就,这些成就使其被誉为“希腊的学校”(School of Hellas)。霸权需要物质能力,但这些能力必须用来促进古希腊的共同利益。
1703248760
1703248761
古希腊人用“archē”这个术语来描述大体基于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的统治。众所周知,有关专制统治的例子包括蒙古帝国、纳粹占领下的欧洲,以及冷战时期苏联控制的东欧。当专制者的权力衰落,或是其失去镇压反对力量的意愿时,专制者的灭亡就在眼前。在古希腊的情境下,被征服者和外民族也会向霸主宣誓忠诚。罗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罗马的权力即使衰落了,罗马的统治依然可以再持续很长时间。[112]
1703248762
1703248763
霸权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可以被霸权统治下的大多数人接受。一些帝国唤起宗教神话,例如埃及人和玛雅人,而其他帝国,尤其是中国和英国,则是凭借其物质、文化成果所获得的荣誉。从霸权的职能讲,霸权的盟友和臣属必须看到,它们所接受的霸权必须持续地有利于自身的利益。罗马为其内部和外部提供安全保证,通常也会维持当地的神祇崇拜。为了安抚那些被罗马武力征服的人,罗马还会给予他们公民权和市场准入的权力。罗马人非常成功地将其统治合法化,因此他们只要维持相对规模的军事力量,而将大部分的军力部署在帝国的外围,直面帕提亚人与日耳曼部落。在公元1世纪,罗马统治的疆域由不列颠至波斯,平均设置了29个军团,每个军团约有6 000人。[113]英国完成了与之类似的壮举。在帝国的顶峰时期,即19世纪末,英国在全球六大洲都保有殖民地,驻军25万人,辅之以殖民地的地方部队,其中大多是印度人。[114]
1703248764
1703248765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训诫,指出利益短期框定的破坏性的实质。雅典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背离了维系雅典霸权的古希腊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古希腊共同体遭到了破坏,而雅典也丧失了霸权,最终灭亡。柏拉图将智慧视为一种自我控制,即用理性制约欲望,借助精神摒弃短期的利益,谋求更长久的利益,以期实现更大的个人成就。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成熟是指能追求更有意义、更长远的目标,并通过合作,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目标。
1703248766
1703248767
继古希腊之后,我们引入了一个相似的类比。所以,问题不在于中国、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对全球秩序的支持和维护是出于利己还是利他。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二元问题。我们不如探究一下,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是如何界定利益的。他们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吗(例如,美国在国外大举外债)?或者,他们在行动时是否意识到,自身持久的物质和安全利益已经得到了其赖以维系的全球秩序和规范的最好的支持?这种对利益的理解才是更长远的、更开明、更成熟的,它会引导我们的分析及政策建言。
1703248768
1703248769
议程设置、监管和赞助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叠的。凡是履行这些职能的国家,都会因此获得优势,并使整个共同体受益。履行这些职能需要协商、谈判,并达成共识,也反映出强国之间为了获得影响力而展开的竞争与争夺。我们并未建议在全球体系中进行劳动分工,事实上也不应该如此。履行这些职能的决策取决于文化观念、国内政治和国家自利的考量。在一定范围内,强大的行为体通常会尽可能地展示其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这取决于强大行为体的资源、它们构建的优先次序,以及它们在其他行为体眼中的合法性。此外,强大的行为体还会受到国内、国际层面的限制与机遇的影响。
1703248770
1703248771
现在,让我们转向具体的选择——或者说,有关选择的辩论,涉及欧洲(包括欧盟)、中国和美国。我们会发现,这些职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分布于全球,使国家通过物质权力与社会权力的不同组合,为秩序与混乱创造出新的可能。当美国第一次试图负起责任却失败的时候,这种情况是预料中的,不能简单地把美国的选择归因于权力的损失。这个过程也反映出其他政治单位日益增长的权力,它们有志于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几乎所有的国家目标(包括福祉)都取决于一个有序的国际体系。
1703248772
1703248773
[1]Hans J.Morgenthau, Scientific Man vs. Power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6); Hans J.Morgenthau, Truth and Power: Essays of a Decade, 1960—1970 (New York: Praeger, 1970): 14—15; Robert J.Myers, “Hans J.Morgenthau: On Speaking Truth to Powers,” Society 29, no.2 (1992): 65—71.
1703248774
1703248775
[2]Stephen G.Brooks and William C.Wohlforth, World out of Bala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Challenge of American Prima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03248776
1703248777
[3]Robert Jervis, “The Remaking of a Unipolar World,” Washington Quarterly 29, no.3 (2006): 7—19.
1703248778
1703248779
[4]Carla Norrlof, America’s Global Advantage: US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9—21.
1703248780
1703248781
[5]Christopher M.Dent,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Towards New Analytical Approaches,” in Christopher M.Dent, ed., China, Japan and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Cheltenham, England: Edward Elgar, 2008), 275—304; Brooks and Wohlforth, World out of Balance, 28.有关批评的意见,参见Lavina R.Lee, US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Legitimacy: Norms, Power and Followership in the Wars in Iraq (London: Routledge, 2010); Ian Clark, Hegemon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703248782
1703248783
[6]Roger Simon, 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 An Introduction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82); Mark Haugard, “Power as Hegemony in Social Theory,” in Mark Hau-gard and Howard H. Lentner, eds., Hegemony and Power: Consensus and Coercion in Con-temporary Politics (Lanham, Md.: Lexington, 2006), 50; Richard Ned Lebow, The Tragic Vision of Politics: Ethics, Interests and Ord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83—284; Clark, Hegemon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18—23.
1703248784
1703248785
[7]Simon, 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 21.
1703248786
1703248787
[8]Lebow, The Tragic Vision of Politics, 283—284; Ian Hurd, “Making and Breaking Norms: American Revisionism and Crises of Legitimac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44, nos. 2—3 (2007): 194—213; Clark, Hegemon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23—28.
1703248788
1703248789
[9]John G.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Norton, 2001), 40; Christopher Layne, The Peace of Illusions: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from 1940 to the Present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11—12.
1703248790
1703248791
[10]Lebow, The Tragic Vision of Politics, 283—284; Gerry Simpson, Great Powers and Outlaw States: Unequal Sovereigns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Hurd, “Making and Breaking Norms”; Andrew Hurrell, On Global Order: Power, Value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Clark,Hegemon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23—28.
[
上一页 ]
[ :1.7032487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