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49972
1703249973
[146]Steve LeVine, “China’s Yuan: The Next Reserve Currency?”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6 May 2009, http://www.businessweek.com/globalbiz/content/may2009/gb20090522_665312.htm (accessed 18 July 2011).
1703249974
1703249975
[147]“Yuan Trading New York Signals More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hanghai Daily, 13 January 2011, 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90001/90778/7259215.html (accessed 18 July 2011); “Yuan-Based Trade to Increase,” Shanghai Daily, 13 January 2011, http://www.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1-01/13/content_11843902.htm (accessed 18 July 2011).
1703249976
1703249977
[148]“Yuan-Based Trade to Increase.”
1703249978
1703249979
[149]Freund, “Adjustment in 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Future of Trade Growth.”
1703249980
1703249981
[150]LeVine, “China’s Yuan: The Next Reserve Currency?”; Nicholas R.Lardy and Pat-rick Douglass,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Renminbi, Working Paper 11—16, Peterse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1, http://www.piie.com/publications/wp/wp11-6.pdf (accessed 4 June 2013).
1703249982
1703249983
[151]Mingyu Chen and Yi Wen, “RMB Appreciation and US Inflation Risk,” Monetary Trends, June 2011; “Yuan Gained 24%, 14% against Dollar, Euro since 2005 Reform,” China Business News, 28 December 2010, http://cnbusinessnews.com/yuan-gained-24-14-against-dollar-euro-since-2005-reform (accessed 18 July 2011).
1703249984
1703249985
[152]“Yuan Flat as Record-High Fixing Offset by Weak Dollar,” Economic Times, 22 June 2011, http://article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2011-06-22/news/29689960_1_spot-yuan-yuan-non-deliverable-yuan-appreciation (accessed 2 July 2011).
1703249986
1703249987
[153]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 41.
1703249988
1703249989
(1)这篇文章的完整标题是《国际经济中的主导权和领导权:剥削、公共产品与搭便车》(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xploitation, 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s),该文于1981年刊载于《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第25卷,第2期,第242—254页。——译者注
1703249990
1703249991
(2)此处译文参照中国政府网刊载的《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参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8-08/01/content_1061490.htm。——译者注
1703249992
1703249993
(3)三叉戟导弹是美国研制的由潜艇发射的多弹头导弹。——译者注
1703249994
1703249995
(4)为了提醒美国政府时刻记住它背负的巨大债务,1989年纽约的房地产商人西摩尔·德斯特(Seymour Durst)在离纽约时代广场不远的街区安装了一个即时显示美国国债的国债钟。2004年,德斯特公司对国债钟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并从原来的位置移到了时代广场的德斯特总部大楼的外墙上。此后,国债钟再也没有关闭过。——译者注
1703249996
1703249997
(5)延迟满足这一术语,始见于《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3年4月号,参见Schneider, Louis, and Lysgaard Sverre, “The Deferred Gratification Pattern: A Preliminary Stud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8, no.2 (1953): 142—149。——译者注
1703249998
1703249999
(6)负号表示海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出。
1703250000
1703250001
1703250002
1703250003
1703250005
告别霸权!:全球体系中的权力与影响力 第五章 美国与安全赞助
1703250006
1703250007
市场有起有落。但是,对于美利坚合众国而言……无论某些机构说些什么,美国一直都是,也将永远是一个信誉为3A级(1)的国家。
1703250008
1703250009
——2011年8月8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白宫的演讲
1703250010
170325001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投射”(projection)的概念,用以描述一种心理防卫机制——人们会下意识地拒绝自身的欲望和情感,并将其归因于他人。“投射”可以减少人的焦虑与内疚,因为它可以在意识没有被察觉的情况下,表现出那些不为人所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行为。为此,那些被“投射”的对象,往往被妖魔化或因此而遭到惩罚。弗洛伊德将“投射”描述为一种原始的妄想症。[1]“投射”在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的历史悠久,譬如,宗教、民族和国家都曾被妖魔化,究其原因,与其特征和行为的关系不大,主要与施虐者的心理需求有关。
1703250012
1703250013
我们猜测,美国国家安全共同体的许多成员,以及部分政治家和学者,都在忙于“投射”。比如,他们寻求证据试图说明中国的领导人寻求霸权,并断言他们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诉诸武力。要保持这种被妖魔化的形象——如同所有的刻板印象那样,需要彻底的谎言、选择性地使用论据,并将论据同化到现存的模式中。同样说明问题的是,这些人投射到中国身上的那些关键属性,可以说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有关投射的更多论据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霸权最坚定的倡导者,主张用武力来“维持”这一霸权,并对所谓的中国对国际主导权的追求进行声讨。
1703250014
1703250015
有一种对中国更坦诚的评估认为,在军事干预和全球经济政策上,美国的表现比其亚洲的竞争对手显得更加傲慢。近年来,美国已入侵了远离其本土的多个国家,例如伊拉克。美国入侵伊拉克只是假托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其后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冷战后,美国的军费开支在整个国家财富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任何国家,且成比例地增加。
1703250016
1703250017
我们已在第四章中证明,中国正日益成为一个“最后借款人”。中国对发展中世界的重要发展项目的投资已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它启动的双边贸易均未采取掠夺性的“资产剥离”手段——例如,解散企业,出售企业的主要资产,解雇剩余的员工;过去,美国企业家则因这些掠夺性手段而知名。与中国相比,美国愈发无视其管理作用,即放弃我们所说的“监管式的经济职能”。尽管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依然具有其重要性,美国却已不再担当“最后借款人”的角色。如今,美国的借款额已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而不是借出如此巨额的资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滑之后,美国在对外援助方面的贡献已大不如前,其中多数援助是以提供武器的形式。美国的人道主义援助的预算被削减,这削弱了美国国务院的“巧实力”(smart power)战略。[2]
1703250018
1703250019
美国的官员与媒体反复地谴责中国涉嫌侵犯人权。然而,正是这些官员,曾经引介和支持,乃至在一些案例中继续支持在没有合法追索权的情形下,在关塔那摩湾拘禁所谓的恐怖分子,使用“水刑”及其他形式的酷刑,将嫌疑人引渡到那些仍在使用刑讯逼供手段的国家,并向一些全球最专制的政权提供军事及其他形式的援助。2011年,奥巴马总统签署了一项国防开支的法案,其中包括明显违背美国宪法的规定,即可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无限期地拘禁恐怖主义嫌疑人。奥巴马政府已经扩大了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并继续证明使用无人机杀死恐怖分子嫌疑人的合理性,即便这些无人机攻击所连带的损失很高。[3]
1703250020
1703250021
可以说,自“9·11”事件之后,美国陷入了妄想狂的控制之中,这类似于冷战初期的情形。那些试图推动自身事业发展的美国政治家,试图传播其对内部和外部威胁的荒谬的、言过其实的估计。有时候,有些企图激发恐惧并从中牟取经济回报的人,会支持上述政治家的言论。至于其他的美国政治家,有的随大流,有的畏于在选举时会遭到惩罚,而不加以反对。不过,在美国政府、媒体、学术界和广大公众中,头脑冷静的人还是占多数。本章是写给这些人看的。我们会提供概念化的工具,用以反思美国在这个世界中扮演的角色。这不仅包括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涵盖了美国与欧洲、太平洋地区同盟以及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上一页 ]
[ :1.7032499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