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50072
1703250073
一般而言,赞助战略会避免美国军队参战。相比之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伤亡持续了十年,令美国公众不堪重负。我们会讨论,为什么赞助战略通常能为更容易的退出战略作准备。此外,赞助战略还保持着机动性,因为美国既然不必领导倡议行动,就可以投入较少的资源。
1703250074
1703250075
赞助战略的另一个明显优势在于,在未来能恢复美国的合法性。自冷战结束后,缺乏合法性使得美国的举措变得问题重重且碌碌无为,其负面影响大于其他任何因素。美国的决策者、记者和学者照常声称,外国人盼望美国发挥核心的作用。在许多冲突中,即便不是大多数冲突,也少有证据可以支持这一断言。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的冲突便是一个例子。事实上,对美国的不信任是如此的明显和广泛。任何计划,只要是与美国有关,都会遭到强烈的反对。霸权战略会继续造成对帝国主义的谴责,这些谴责不仅来自美国的大多数公开的反对者,而且来自过去与美国友好的国家和政权。赞助战略——就像在利比亚打击贩卖人口或保护平民——为重建美国的合法性提供了可能。
1703250076
1703250077
至少从概念上讲,赞助战略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政策路径,因此很难找到与美国安全相关的历史证据。不过,我们提出了三个案例。头两个案例是美国入侵伊拉克,以及对利比亚的干预,分别将领导战略与赞助战略加以对比。第三个案例利用反事实的推理,研究美国、墨西哥和毒品问题。这是20世纪70年代理查德·尼克松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则变得更加重要了。成对的反事实分析,辅之以所谓的真实的方法,是一种比较霸权战略和赞助战略的使用和结果的有效手段。这三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框定美国外交政策目标的不同方法,并阐明了相应的后果对美国的合法性及其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影响。
1703250078
1703250079
伊拉克与利比亚
1703250080
1703250081
基于入侵伊拉克和干预利比亚的案例,来比较以现代霸权为目标的领导战略与以古希腊式霸权为目标的赞助战略。要比较这两种战略在进程、执行、成本和收益等方面的差异,再也没有比这组案例更合适的了。
1703250082
1703250083
无论如何评估,入侵伊拉克都耗时长且代价高昂,对美国的利益毫无助益。萨达姆虽死,却未被任何算得上亲美、稳定的政权所取代。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非但没有增强,反而被削弱了。伊拉克战争还进一步破坏了巴基斯坦的稳定,并促使伊朗继续推进其核计划。可以说,自从美国入侵伊拉克以来,针对美国的盟国及海外美国人的恐怖主义也增加了。美国军事干预的公开目标是阻止伊拉克获取核武器——其实美国无需采取军事行动,因为萨达姆政权已经放弃其核计划。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美国在军事干预前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证明,萨达姆正在发展核设施。为时八年的战争,代价是相当可观的。超过4 500名美国人丧生,30 000多人受伤,耗费了8 000多亿美元。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估计,但它们都有一个共识,即至少有12万伊拉克人在这场战争中罹难。[26]
1703250084
1703250085
大多数外交政策分析家都会赞同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负面评价。更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对此,外交政策分析家还有一个共识:在很大程度上,答案就是小布什政府糟糕的计划与执行。许多论文、书籍和回忆录都记录了小布什政府决定干预伊拉克就是基于虚假或伪造的情报。小布什政府拒绝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美国未能在伊拉克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迹象。此外,小布什政府也没有提出战后的占领计划,更未设想到美军占领巴格达后遭到抵抗的可能性。
1703250086
1703250087
虽然所有这些批评都切中要害,但却太过集中于小布什政府的表现。至少在理论上讲,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如果美国领导人采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会做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确凿无疑的。一项更周全的、经过详细制定的占领政策——无需解除伊拉克军队的武装,不将占领计划局限于占领伊拉克石油部——应该可以减少一些对叛乱的支持。但是,令人怀疑的是,在这样一个民族主义的时代,假如美国入侵并占领了某个中东国家,是否真的能够成功?即使是一个极为能干的政府,也会因错误的目标而招致失败。美国干预伊拉克的实质几近于单边主义,这一事实令美国已经失去了威信。至于要将伊拉克的政权更替为一个傀儡政权,并将伊拉克重建为美国的一个忠实盟国,这些都是美国不折不扣的妄想。
1703250088
1703250089
假如萨达姆·侯赛因对于区域和世界安全已构成相当严重的威胁,那么美国的军事干预原本是可以被合理化的。但是,并无证据支持这一主张。不可否认,萨达姆是一位嗜血的专制统治者,这在中东地区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萨达姆曾侵略过伊朗与科威特,但是都被击退了。在入侵科威特时,伊拉克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的打击。萨达姆曾用毒气对付库尔德族的平民,并试图研制核武器。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的挫败,已经大大削弱了萨达姆的军事资本,靠仅剩的力量来重整对伊拉克的统治。萨达姆的空军与防空网络可以说是混乱不堪。伊拉克的什叶派与库尔德地区成为了禁飞区,而北约在禁飞区则频繁地飞行出击。联合国继续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禁运所有可以用于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略物资。尽管萨达姆多次限制核查并驱逐联合国的武器核查人员,但是的确没有可信的证据表明,萨达姆在美国干预前获得了核武器。尽管如此,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故此,应当迫使萨达姆重新接纳联合国核查组,并令其不受限制地进行核查。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甚至是谨慎的。美国的军事干预实现了这一目标,但是联合国的核查人员并未发现任何证据可以支持美国的说法,即伊拉克正试图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7]
1703250090
1703250091
萨达姆既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没有一支可用的空军,仅靠一支装备和训练都匮乏的军队。对伊拉克的邻国而言,萨达姆充其量是一个麻烦,而不是威胁。尽管如此,在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发起的讨论会上,以及《旗帜周刊》(Weekly Standard)出版的社论和文章里,新保守主义者仍然指责萨达姆支持全球的恐怖主义。“9·11”事件之后,他们指控萨达姆是“基地”组织背后的黑手,例如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一再重申这一点,并将其作为一个既成事实。但是从未有证据显示萨达姆与恐怖主义的关联,对此切尼自己本该是知道的。因此,恐怖主义这个借口要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容易被识破,美国的高层决策者及其支持者只得另外寻求其他的干预理由。
1703250092
1703250093
也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美国的经济利益处于危急之中。虽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及其他人经常表示,美国入侵伊拉克是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但这样的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28]美国历来允许石油公司与中东的各类独裁政权做交易,美国在乎的只是石油的价格是否合理。[29]假如美国政府要获得伊拉克的石油,只需结束对其制裁,这也是许多人出于人道主义立场一直在呼吁的。萨达姆急切地需要资金,因此他会乐于出售石油,而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也会随着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上升而下跌。美国共和党的右翼可不会考虑结束对伊拉克的制裁并向其购买石油。侵略并占领伊拉克才是他们偏爱的战略。伊拉克战争及随后的占领,令美国在战争的头一年便耗费了大约1 000亿美元,而入侵与占领的总成本已超过了1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任何可以想见的经济收益。[30]
1703250094
1703250095
首先,美国政府认为,入侵伊拉克耗费的资金可以由伊拉克的石油收入来买单,这种“保本”的估算,可以被解读为一个额外的证据,说明美国入侵伊拉克的首要目标并非获取石油。[31]但是,这种不切实际的说法却广为人知,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说法出于政治动机,类似于断言萨达姆已经或即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两种断言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目的是阻断反对之声势。与这些断言相比,美国入侵伊拉克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1703250096
1703250097
早在小布什政府履任的头几周,其高层级官员便暗示外国官员和媒体,他们对萨达姆政权的存续甚为不满,正在寻找一个入侵伊拉克的借口。[32]面对友好的听众,这些高层官员透露,除去萨达姆有助于美国改变中东的局势,大大增加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他们设想,伊拉克人会张开双臂欢迎美国来的“解放者”,并让流亡在外的傀儡艾哈迈德·沙拉比(Ahmed Chalabi)就任伊拉克的新统治者。在中东的心脏地区,一个亲美的政权将为美国提供对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巴勒斯坦的政策杠杆。
1703250098
1703250099
小布什政府的官员还解释说,要对伊拉克发动一场高科技的军事战役(后来被称为“震动与威慑”),一开始就使用精确轰炸和导弹攻击,在美军伤亡较少的情况下,令伊拉克军队瘫痪,继而推翻萨达姆。这将对朝鲜和伊朗构成威胁。据一位高层官员透露,“伊拉克不仅仅是伊拉克”,入侵伊拉克还会影响到伊朗、利比亚和朝鲜。[33]美国预计在伊拉克的胜利会鼓励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趋从,全球各国会更乐于向美国示好,同时也向那些反对美国的世界秩序愿景的国家(例如法国)施加更大的压力。[34]事实上,小布什政府并未成功地“稳固”美国的霸权,或是令美国的朋友和敌人都更加顺从。小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的这些目标,可以说是完全不现实的,也是美国国家安全文化的一种自然流露。
1703250100
1703250101
现在,我们必须从“反事实”的视角来考虑,如果小布什政府能够延续比尔·克林顿政府的政策,将会发生什么。2001年1月,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他的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愉快地对记者坦言,他的前任对伊拉克的政策是成功的:“我们已经遏制了萨达姆,把他关在了一个盒子里。”[35]没有理由可以令人确信,在接下来的八年里,萨达姆会摆脱美国的遏制。在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有证据表明,萨达姆已经放弃了核计划。事实上,对伊拉克的制裁是有效的,增加了伊拉克独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成本和难度。伊拉克人还会继续在萨达姆的统治下受苦,但所受的苦并不比中东地区的其他统治者治下的民众更多。无论如何,美国似乎都乐于和中东地区的独裁者做交易,比如,在萨达姆入侵科威特之前,美国就与其做过交易。因此,可以合理地假设,萨达姆还能够执政一段时间,而伊拉克的经济因受到制裁,会继续衰退下去。尽管萨达姆政权令人不快,却也不会对中东地区的和平造成严重的威胁。如同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萨达姆也面对着内部的暴动,他甚至有可能会成为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另一个受害者。无论是哪种方式,美国的威信都不会受损,美国政府原本可以规避对伊拉克的不明智的入侵,并避免承受由此带来的人力、财政和政治成本。
1703250102
1703250103
与之相比,北约对利比亚的干预仅持续了五个月,从2011年春季至秋季。这次干预的成本约为10亿美元,美国方面没有人员伤亡,而且还实现了政策目标,即保护平民并实现政权的更迭。美国在海外的声誉得以加强,被视为一个负责任的和响应积极的全球公民。在美国国内,奥巴马的批评者指责其罪责在于,为了遵从联合国和北约,而令美国失去其主权。批评者抓住了奥巴马政府一位口风不紧的官员的欠考虑的言辞,嘲笑奥巴马的方法为“坐在后排的领导”(leading from behind)。[36]其他批评者坚信,如果不涉及美国的重要国家利益,那么进行干预就是在浪费钱。[37]但是,这些批评者并未削弱美国公众对干预的支持,即使是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也是如此。在学术界,有些人欣喜地——或许还言之过早地——宣称对利比亚的干预标志着联合国的“保护的责任”倡议的复兴,而现实主义者对此一反常态地保持沉默。[38]
1703250104
1703250105
有些新闻评论员认为,美国对利比亚的政策,究其动机是为了避免重蹈在伊拉克的覆辙:向军队部署野心过大的目标,却没有明确的撤退战略。如果说美国对利比亚和伊拉克的政策差别仅仅在于“吸取了教训”,这么说也是错误的。[39]美国对于这两次冲突的政策差别远不只战术上的反差。这象征着一个更深刻的差异,即领导战略与赞助战略之间的差异。[40]
1703250106
1703250107
赞助战略的特征在于,由当地参与者提出要求干预的最初请求,后经该区域内国家的考量,继而提交至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最终,以联合国决议的形式授权进行干预,旨在保护平民。[41]尽管美国完全支持进行干预,但没有证据显示,美国干涉了干预政策的构想或执行。
1703250108
1703250109
在利比亚与埃及的政治变革的激发之下,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于2011年2月15日爆发了抗议。利比亚的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用暴力镇压抗议,包括不分青红皂白地向民众开火。暴力迅速蔓延至利比亚东部的其他城市,尤其是米苏拉塔。由此产生了一支大体上组织混乱的抵抗力量,其后被命名为“全国过渡委员会”(National Transitional Council)。事实证明,虽然该组织缺乏资源或一个连贯的战略,但却具有惊人的持久力。它能够避开利比亚政府部署于城市街道的重型火炮与坦克。[42]
1703250110
1703250111
欧盟与联合国的反应出奇地快。在数周之内,通过决议对卡扎菲及其小圈子的顾问实施制裁,比如冻结资产、限制旅行并将问题提交到国际刑事法院。[43]非洲联盟拒绝如法炮制,而阿拉伯联盟则采取了不同姿态——同意暂停利比亚的会员资格。至3月的第2周,阿拉伯联盟的12个成员国为了保护利比亚的抵抗力量,支持在利比亚上空设置禁飞区。此举为联合国一项类似的决议扫清了道路,如《纽约时报》所形容的那样,也增加了“一直不愿介入的奥巴马政府”采取行动的压力。[44]
1703250112
1703250113
对卡扎菲的制裁生效了,而利比亚叛军开始从东前进。2011年3月10日后,在法国的辩论围绕着承认利比亚的“全国过渡委员会”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法国著名哲学家伯纳德-亨利·莱维(Bernard-Henri Lévy)的公开规劝。[45]莱维通过私人活动试图推动美国承诺对利比亚进行干预。2011年3月14日,莱维组织了一次秘密会议,会议双方分别是利比亚叛军领袖马哈茂德·贾布里勒(Mahmoud Jibril)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据迈克尔·黑斯廷斯(Michael Hastings)说:“在莱维的指导下,贾布里勒曾敦促克林顿支持禁飞区计划,武装利比亚的叛乱分子,并对卡扎菲的部队发动攻击。贾布里勒警告说,如果美国不介入,利比亚将会发生大规模的屠杀。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比尔·克林顿未能在卢旺达和巴尔干半岛国家采取行动,导致了大规模的屠杀”[46]。利比亚叛军请求北约介入予以保护,并调动空军实施轰炸,以此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压力。
1703250114
1703250115
最初有所保留的奥巴马开始认同进行干预的必要性,这是为了配合干预呼声渐强的态势以及要求进行干预的压力。其中包括,阿拉伯联盟决定通过联合国支持干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则暗示将参与干预。莱维与贾布里勒通过秘密途径来影响美国政府,或许他们最重要的收获便是赢得了国务卿克林顿对干预的支持。当奥巴马询问军方的抉择时,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麦克·马伦(Mike Mullen)上将于次日便向白宫作出了答复。奥巴马面临两个限定条件:美国的参与应当是有限度的——据一位白宫高级官员报告,干预时间应为“数日,而非数周”;美国承诺不派遣地面部队。[47]
1703250116
1703250117
2011年3月17日,俄罗斯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决议,建议在利比亚停火。[48]法国意识到美国提出的干预主义的解决方案将产生与俄罗斯对立的效应,因此法国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提交了一份决议,建议联合国授权在利比亚上空设立一个禁飞区。[49]法国的决议建议联合国授权成员国通过单边行动或通过区域组织,利用所有必要的手段,保护受到利比亚政府的攻击威胁的平民及其居住区。法国还建议联合国授权设立一个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与联合国秘书长协同行动。[50]对于法国提出的这一决议,中国和俄罗斯弃权。至于美国,仍隐身在幕后。在投票表决前,美国还在与尚未作出决定的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进行广泛的私人双边会晤。一位观察家指出:“在政治方面,与2003年入侵伊拉克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不再用诸如‘你要么支持我们,要么反对我们’的方式强迫其他国家。相反,欧洲国家已经一马当先,毕竟他们具备军事能力,而且利比亚问题发生在欧洲的后院。”[51]
1703250118
1703250119
联合国投票结束后,奥巴马明确表示,任何干预都必须是国际化的,干预的费用由多国共同分担。[52]在联合国通过进行干预的决议后两天,法国便对卡扎菲的部队发起了一系列的空袭。接下来是英国空军兑现了承诺,而后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极具象征意义的卡塔尔。北约掌握了此次干预的正式控制权。18个国家的部队相继加入了这次被称为“联合保护行动”(Operation Unified Protector)的干预。约旦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最终与卡塔尔联手,成为此次干预的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参与者。据北约最终的报告,所有参与干预的国家的空军出动了超过26 500架次,这三国贡献了一部分力量,不过它们并未参与北约对利比亚的9 700多次空袭。[53]
1703250120
1703250121
联盟的军事行动很快便超出了联合国授权的范畴,即班加西的民防,联盟对卡扎菲的坦克与防空系统实施了打击。最初媒体报道认为美国在此次干预中的作用是支持性的,不久之后,美国在针对利比亚政府军的“战斧”导弹打击中占据了压倒性的比例,与此同时,美国在后勤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4]截至干预行动的第一周,美国空军已出动近900架次,而获得最多公众关注的法国空军仅出动110架次。[55]
[
上一页 ]
[ :1.7032500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