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64740
[99] 关于哈尔滨的俄国侨民的状况以及哈尔滨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的活动,请参阅前引原晖之《出兵西伯利亚——革命与干涉》,第144一151页;李兴耕等著:《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6页;薛衔天等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334页。
1703264741
1703264742
[100] 没有文件证实魏金斯基到达上海的准确时间。陈公培的回忆录(《回忆党的发起组和赴法勤工俭学等情况》,前引《“一大”前后》(二))说,“我在这年[1920年]的‘五一’以前,在《星期评论》社碰到他[魏金斯基]”。有关人的回忆还说,除杨明斋外,来华的魏金斯基一行中还有一名朝鲜人“安某”(仿鲁:《清算陈独秀》,载《陈独秀评论》,北平东亚书局1933年版)。这位“安某”大概是高丽共产党方面的安恭根或安秉赞等,但无确证。另外,柳建辉:《魏经斯基1920年4月到过济南吗?》(载《党史研究》1986年第5期)论证,魏金斯基一行从北京赴上海的途中曾在济南与接触过当地学生的说法没有根据。
1703264743
1703264744
[101] 《魏金斯基给某人的信(1920年6月,上海)》(《文件一》)。
1703264745
1703264746
[102] 《公信第286号第2部呈送远东社会党局发表宣言书之剪报件(1920年6月10日)》《C》。
1703264747
1703264748
[103] 抱朴:《批评中国出版的关于俄国革命的书籍(续)》,载《时事新报》《学灯》1924年2月27日。
1703264749
1703264750
[104] В.Н.Никифоров,Абрам Евсе евич Ходоров,Народы Азии и Африки,1966,No.5(尼基福罗夫:《阿勃拉姆·埃布塞维奇·霍多罗夫》,载《亚非人民》),Whiting,op.cit.,pp.116—118;黄平:《往事回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俄代表与各报记者之谈话》,载《晨报》1920年9月18日;石克强(К.B.Шевелев):《孙中山与远东电讯社(1920—1921)》,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编:《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中华书局1989年版;李丹阳、刘建一:《霍多洛夫与苏俄在华最早设立的电讯社》,载《民国档案》,2001年第3期。
1703264751
1703264752
[105] 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在中国为罗斯塔通讯社工作的是共产党员“亚列格塞夫(Alegseev,Alexieff)”(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年版,第65页;Wilbur,op.cit.,pp.117,326—327)。其根据是布施胜治著《ソウェ卜东方策[苏维埃的东方政策]》(燕尘社1926年版)。布施在该书中记述道,1921年春,共产党员“亚列格塞夫”由莫斯科来华,在广州开设罗斯塔通讯社分社及俄语学校,同年3月会见孙中山,秘密缔结了苏俄与南方政府互相合作的协定(第270—272页)。但是,这位“亚列格塞夫”是否真有其人,值得怀疑。1921年4月,霍多罗夫和斯托扬诺维奇曾在广州采访过孙中山(《有关孙中山的几件资料》,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3辑,1982年),概布施把霍多罗夫和斯托扬诺维奇误以为是“亚列格塞夫”。
1703264753
1703264754
[106]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警察经过彻底调查(木下义介:《上海に於ける过激派一般(大正11年6月)[上海过激派的基本情况]》,第15—16页[《C》]),查明了达尔塔通讯社与上海生活报社同在一座楼内办公,并互相配合活动。根据该调查,全俄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社位于现九江路与江西路交叉口处,达尔塔通讯社和上海生活报社位于虹口的长治路与塘沽路交叉口处。
1703264755
1703264756
[107] 前引木下义介《上海过激派的基本情况》,第12页。
1703264757
1703264758
1703264759
[108] 《特别需要监视人物状况调查大正10年度》、《特别需要监视人物近况大正11年度1月调查》,皆收于松尾尊编:《续·现代史资料二社会主义沿革》第2卷,みすず书房[美铃书房]1986年版,第62、110页。
1703264760
1703264761
[109] 前引木下义介《上海过激派的基本情况》,第1 —2页。
1703264762
1703264763
[110] 中国政府和远东共和国(优林代表团)之间的外交谈判,直到1922年11月远东共和国与苏俄合并也没有达成两国建交。到了1924年之后,中苏才正式建交。
1703264764
1703264765
[111] 《威廉斯基—西比利亚科夫就国外东亚人民工作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1920年9月1日,莫斯科)》(《文件四》)。
1703264766
1703264767
[112] 同前。
1703264768
1703264769
[113] 在共产国际的组织沿革史专著:Г. М.Адибеков,Э.Н.Шахназарова,К.К.Шириня,Организационная Струкmура Комин Терна:1919—1943,Москва,1997(阿蒂贝克夫等编:《共产国际的组织机构》)里,也没有关于1920年在上海成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的记述。
1703264770
1703264771
[114] 关于“中华工业协会”,以及五四运动前后上海的劳动运动,江田宪治:《五四时期の上海劳动运动[五四时期的上海工人运动]》(《五四运动の研究[五四运动研究]》第5函,17,同朋舍1992年版)叙之甚详。
1703264772
1703264773
[115] 《魏金斯基给某人的信(1920年6月,上海)》(《文件一》)。
1703264774
1703264775
[116] 同前。
1703264776
1703264777
[117] 《文件三》、《文件四》。
1703264778
1703264779
[118] 《文件一》。
1703264780
1703264781
[119] 中文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译者注引加鲁尚茨考证,认为此人是Б.И.潘克拉多夫。潘克拉多夫(В.I.Pankratov)是苏联著名的汉学者,1916年毕业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东方学院,自1918年起在汉口做俄语教师,同时在湖南、湖北做方言调查。20—30年代,先后在北京的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罗斯塔通讯社、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苏俄中国学手册(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47页;彭泽湘:《自迷》,载《党史研究资料》1983年第1期)。
1703264782
1703264783
[120] 在《文件一》的中文译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里,该处为“群益书店”。
1703264784
1703264785
[121] И.М.Мусин,Очерки рабочего движенияв Китае:Вопросы китай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т.1,Москва,1927,стр.228(穆辛:《中国劳动运动概论》,《中国革命诸问题》第1卷。转引自前引舍维廖夫《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1703264786
1703264787
[122] 《收驻崴邵领事电民国9年6月17日》、《发驻崴邵领事电民国9年6月19日》,皆收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刊:《中俄关系史料一般交涉民国九年》,1968年版,《俄对华外交试探》,第50页。
1703264788
1703264789
[123] 《文件四》。
[
上一页 ]
[ :1.703264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