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66632
1703266633
[59] E.Snow,Red Star over China,New York,1961,p.157(汉译本:《斯诺文集第2卷红星照耀中国》,新华书店1984年版,第137页)。
1703266634
1703266635
[60] 斯诺著、张宗汉译:《毛泽东自传》,延安文明书局1937年版;史诺著、张洛甫译:《毛泽东自传》,陕西延安书店1937年版;史诺、萧三等著:《毛泽东生平》,太岳新华书店1947年版。据说斯诺根据采访毛泽东的记录写成《红星照耀中国》是在1937年。延安出版的《毛泽东自传》大概并非《红星照耀中国》的全译本,只译出了毛泽东半生的自传部分。至于《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的传播,请參阅张小鼎《〈西行漫记〉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图书馆学通讯》1988年第3期。
1703266636
1703266637
[61] 王政明:《萧三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326页详细叙述了萧三当时为写毛泽东传而多次采访毛泽东。另外,后来萧三就自己执笔的毛泽东传撰文(《对〈毛泽东故事选〉的几点重要更正》,载《北方文化》1946年5月第1卷第6期)订正出席中共一大的人数(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十二三人”)时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文章事前未经毛泽东过目,文责全部由自己承担。但是,按常识考虑,刊登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上的毛泽东传,毛事前不可能没有阅读。再后来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49年),出席大会人数又被更改为“毛泽东等……共十二人”。
1703266638
1703266639
[62]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的年4月21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
1703266640
1703266641
[63] 有人认为“十二人”的说法源自李达(叶蠖生:《对〈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几种说法〉一文的质疑》,载《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第14期)。其根据是李达1949年前后写的自传(为申请重新入党而写,被以《李达自传(节录)》为题收入《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第8期)记载中共“一大”出席人数是十二人。但是,“十二人”在此之前已经中共正式表态,所以,我认为,李达在申请重新入党时,尽管人名有所变更,而在出席人数上仅是照此说出而已。李达对于大会开幕日期也尊重当时的普通说法(“7月1日”),这点可以证明他是努力忠实于当时的正式见解的。不过,后来李达的自传无疑也成了“十二人”出席说的旁证。
1703266642
1703266643
[64] 对“十二人”出席说形成定论影响颇大的,是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事实上,胡乔木在出版这本书之前,曾经这样向毛泽东确认过出席中共“一大”的人数:“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人数各说都是十三人,惟李达说是十二人,理由是包惠僧非代表。两说不知孰是?”毛回答说:“是十二人”(《在胡乔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中几处提法的请示信上的批语(1951年6月21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页)。而在中国国外,在陈潭秋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发表后,多采“十三人”的说法。详见蜂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的重译与对大会会期和代表的考证》。
1703266644
1703266645
[65] 《董必武同志关于“一大”情况给何叔衡同志的复信(192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
1703266646
1703266647
[66] N.Wales,Red Dust:Autobiographies of Chinese Communists,Stanford,1952,p.39(汉译:《“一大”前后》(二),第292—293页)。
1703266648
1703266649
[67] 《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八周年(1949年7月1日)》,《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页。
1703266650
1703266651
[68] 《董老的嘱咐》,载《中国青年报》1956年9月15日,及“董必武给《新观察》主编欧阳柏的回答(1956年)”(董庭芝、章祖蓉:《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几种说法》,载《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第1期所引)。在“十二人”成为定论的时期仍坚持“十三人”说法的还有包惠僧,不过,他的情况有点特殊,即如同意“十二人”的说法,就意味着他自己被排除在外。
1703266652
1703266653
[69] 《董必武同志关于鉴别“一大”文件给中央档案馆的复信(1959年9月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
1703266654
1703266655
[70] 《董老的回答——关于党的“一大”有关问题董副主席办公室给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学生的回答(1963年)》,收于:西安师专马列主义教研室党史组、西北大学政治理论系党史教研室编刊《中共“一大”资料汇编》,1979年版。所谓李达回忆录,指他1955年写的《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收于《“一大”前后》(二))。该文以后经更正,题目也改为《七一回忆》(《七一月刊》1958年第1期)、《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中国青年》1961年第13、14期),皆收于《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03266656
1703266657
[71] 《董必武同志关于鉴别“一大”文件给中央档案馆的复信(1959年9月5日)》。
1703266658
1703266659
[72] 沈德纯、田海燕:《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主要问题——访问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董必武同志》,《人民日报》1961年6月30日。此外,董必武在1963年也陈述同样的见解,见前引《董老的回答——关于党的“一大”有关问题董副主席办公室给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学生的回答(1963年)》。
1703266660
1703266661
[73] 刘廷晓、马鸿儒:《董必武同志为什么放弃一大代表是十三人的意见?》,载《党史通讯》,1984年第8期。
1703266662
1703266663
[74] 同前。
1703266664
1703266665
[75] 《董必武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湖北共产主义小组》,《“一大”前后》(二)。
1703266666
1703266667
[76] 比如,舒怀为纪念董必武逝世两周年而作《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人民日报》1977年4月2日)依旧引用了1961年的谈话。
1703266668
1703266669
[77] 据笔者所知,在中国国内,一般学者得以看到中共“一大”的俄语文件的汉译和董必武的更正谈话,是在《党史资料丛刊》1979年第1辑、1980年第1辑和《“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出版之后。实际上,中共一大的三个文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早已分别在美国和苏联被发现、公开,所以只有中国将其作为“国家机密”。
1703266670
1703266671
[78] 《李达自传(节录)》,载《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第8期。请一并参照注63。李达其后也一直坚持不包括包惠僧的“十二人”说。
1703266672
1703266673
[79] 《李达就包惠僧代表资格问题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回信(1957年3月18日)》,董庭芝、章祖蓉:《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几种说法》所引。同样的解释也见于《李达致中央档案馆的信(1959年9月)》,《李达文集》第4卷,第720页。
1703266674
1703266675
[80] 《李达对叶蠖生的谈话(时间不详)》,叶蠖生:《对〈关于中共“一大”代表人数的几种说法〉一文的质疑》所引。
1703266676
1703266677
[81] 《董必武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湖北共产主义小组》。
1703266678
1703266679
[82] 刘廷晓、马鸿儒:《董必武同志为什么放弃一大代表是十三人的意见?》。
1703266680
1703266681
[83] 《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69年4月1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4页。
[
上一页 ]
[ :1.703266632e+09 ]
[
下一页 ]